晉一
德國屬于發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他們認為,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后會很難適應社會,免不了要吃虧走彎路。與其讓他們那時面對挫折、惶惑、無助,不如讓他們從小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在德國人心目中,有這樣一個觀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體現在具體的品德修養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而是要求孩子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德國中小學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稱為“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者“社會化過程”。其目的不是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或者爭當舍己為人的英雄,而是讓他們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核心觀念:熱愛生命、公正平等、誠實、守信。
德國的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品德教育課,但每周都會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然后自己去領悟和判斷是非對錯。此外,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在大家共同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德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
德國人很重視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不讓孩子從小養成坐享其成的習慣。德國父母一般不會給孩子零花錢,在他們的意識里,“要花錢,自己掙”!
為了鍛煉生存能力,德國的中學生平時必須兼職工作,孩子初中后,就得給家里做家務或者參加社區勞動,家長會付給相應“報酬”。所以,德國父母很少嬌慣孩子,孩子們的零花錢基本都是靠自己勞動賺取,這樣他們更懂得合理的支配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