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華
左寶貴(1837-1894)是在清末甲午中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高級將領,出生于齊魯之地——山東省平邑縣。此地在商代曾建顓臾古國,西漢置平邑侯國。縣名因春秋時為魯國季平子采邑而得名。據平邑古碑記載:“平邑者,季平子之采邑也。”這片熱土誕生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曾子、仲子和軍事家羊祜、羊欣等名人。
左寶貴,自幼父母雙亡,生活貧苦。咸豐六年(1856 ),投效軍營,開始戎馬生涯。由于作戰勇敢,屢立戰功,被擢升為“建威將軍”“記名提督”,于1889 年授“廣州高州鎮總兵”。但因奉天當地紳民上表勸留呼聲甚高,西太后和光緒帝也因他久經戰陣,忠勇可靠,叫他保護故宮和皇陵,故此仍留駐奉天。左寶貴平時“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材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致麾下,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又能“與兵勇同甘苦”,因而深受部下的愛戴和擁護,他率領的軍隊比當時清政府的其他軍隊有較強的戰斗力。
《東方兵事紀略》記載:1894 年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這是近代中日兩國的第一次戰爭。清政府命左寶貴等率軍入朝,增援駐朝清軍。在戰守問題上,清政府主戰派和主和派的意見多有分歧。左寶貴堅決主張向敵軍主動進攻。但是,擔任平壤清軍統帥的葉志超怯懦懼戰,不僅對左寶貴的提議置若罔聞,而且還強令撤回了左寶貴派出的軍隊,致使清軍失去了有利戰機。
9 月14 日,日軍包圍平壤。少數清軍將領提出棄城逃跑。左寶貴怒斥道“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冢矣”。15 日凌晨,日軍17000 精兵對平壤發動總攻。左寶貴率部負責防守城北牡丹臺、玄武門一線。左寶貴沉著指揮,清軍合力殺敵,英勇奮戰,多次打退日軍。但終因寡不敵眾,先是牡丹臺失守;左寶貴決心以身殉國,他穿上清廷賜給的黃馬褂及頂戴,立于玄武門城頭,親自督戰,視死如歸,向部下說:“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所部將士軍心大振,拼死抵抗。突然,敵人的炮火擊中清軍大炮,左寶貴被彈片擊中。他包扎好傷口后,繼續督戰,不久,再次被流彈擊中撲地。“時猶能言,下城始隕。”
左寶貴是甲午中日戰爭清軍高級將領中壯烈殉國的第一人。清代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在《悲平壤》里哀悼左寶貴將軍:“翠翎鶴頂城頭墮,一將倉皇馬革裹。”《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記載:左寶貴為國殉難后,李鴻章在奏報平壤戰役折子中提出:“記名提督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久歷戎行,卓著勞勛,裹創力疾,血戰捐軀,忠勇性成,深堪憫惻,應請旨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議恤。”清廷明降諭旨,準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議恤。命其事跡交付國史館立傳,入祀昭忠祠,準于立功省分建立專祠,贈太子少保銜,予謚忠壯,賞騎都尉兼一云騎尉等封號。并對其子嗣施以皇恩,以示“褒揚忠烈”。
1895 年,在左寶貴的家鄉平邑縣地方鎮西約一千米處修建左寶貴衣冠冢。冢前神道有牌坊、華表、石獅、御制祭文碑、御制碑。牌坊上書“敕建左忠壯衣冠墓門之坊”,華表南面刻有兵部侍郎楊頤的挽聯:“孤軍支柱窮邊,傷哉為國捐軀,萬里未能收戰骨;幾輩消遙海上,恨不藁街懸首,九原何以謝忠魂。”北面刻有駐藏幫辦大臣內閣大學士禮部左侍郎尚賢的挽聯:“經百戰勇冠諸軍,常開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張睢陽古之烈丈夫。”左寶貴衣冠冢被列為平邑縣、臨沂市、山東省重點保護文物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左寶貴長期駐軍的奉天(今沈陽),百姓深深感佩其忠勇愛國精神和死事壯烈,為之建祠于南門外,春秋祭祀不衰。在朝鮮,人們在他英勇殉難之所“建立了一座標石”以示紀念,還傳說著“雨夜七星門左將軍之魂顯圣”的故事。
左寶貴在其故鄉被人們贊譽和引以為豪的不止于其愛國犧牲精神,為故鄉人們熟知、記憶和傳頌更多的是其平凡生活中的功德品行事跡。因此,左寶貴深受家鄉人民的愛戴和尊崇,被《平邑縣志》《蒙山志》等文獻記載。
平邑縣毗鄰孔子故里曲阜僅90 千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孔孟圣人之儒學滋養著這塊熱土,化育著在此繁衍生息的人民,世代傳承,影響深遠巨大。出生于此的左寶貴雖是一位武將,卻格外關注和重視文化和人才培育。
左寶貴不僅為家鄉書院捐資,還在駐地營口和沈陽設立義學,關心幫助讀書人等,其事跡散見于各處史籍。這是很難得的一種文化實踐與精神追求,對鼓勵所在地的民眾向學習禮、修為追求具有極大的影響。
左寶貴一生“性慈善,于地方公益尤倦倦”,這與其出身貧寒且“幼失怙恃”的成長經歷不無關系,具有被家鄉父老稱頌的“貴不忘本,富而好施”品性。據劉本森、劉揚等學者關于左寶貴慈善公益事業的研究,其公益活動主要分為捐款和賑災、興辦義學、開設慈善機構等方面。就地域而言,左寶貴的公益慈善在山東、天津、遼寧等地多有善舉;就時間長度而言,從其對故鄉捐助來看,從“同治年防堵涿州”,即同治四年(1865)為家鄉清真寺倡捐起,直到1894 年為國捐軀,左寶貴從事公益之舉30 余年一直未曾間斷。
據袁紂衛、王漢均的統計研究,左寶貴采取的社會改良措施十分廣泛,主要有義學、育嬰堂、牛痘局、字紙局、同善堂、筑堤、筑路、修橋、開倉賑濟、蠲免錢糧、設施濟粥廠、疏通河道、創辦惜字會、醫院、設棲流所、設收容所、修東岳廟,等等。其故鄉平邑縣地方鎮百姓因為他捐地施銀修繕清真寺特立“左軍門捐資重修清真寺碑”以志紀念。左寶貴在故鄉鋪路修橋的善舉被廣為傳頌,筆者在20 世紀80 年代仍然見過被當地人稱為“三孔橋”,也即文獻記載的“將軍橋”,傳為佳話,并為本村的當今企業家楊艷明效仿。
據劉本森等學者的研究,左寶貴在奉天20年,“性慈善,尚節義”,一生“創辦棲良所、施粥廠、牛痘局、育嬰堂、惜字局、義學館”等多處慈善機構,加之“筑修城橋等”慈善事業,“指不勝屈”。據《沈陽縣志》載:必奉天同善堂,清光緒十一年(1885)左壯愍公寶貴……諸公倡捐創辦。為本城慈善事業之總匯……所屬施醫院、牛痘局、棲流所、濟良所、孤兒院、同善男女丙等小學校各一處。”其中,以1885 年創辦同善堂的前身最為出名。左寶貴出征前,將房屋捐出供棲流所等處使用。左寶貴殉國后,1896 年,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將左寶貴倡辦的慈善機構統一起來,命名為“同善堂”,發展為東北地區規模較大的慈善機構。1949 年后,同善堂歸屬沈陽市民政局管理,改稱市生產教養院。1957 年,同善堂的主要部分由沈陽市衛生局接管,改為醫院,即今市紅十字醫院。東北民謠:“清明左大人,一副善心腸。天賜金和銀,一共十八缸。大人為百姓,義建同善堂。”在沈陽碑林公園,同善堂立有“左忠壯公善宅以彰義舉碑”(1934 年立),紀念左寶貴,他在駐守沈陽期間做了很多慈善事業,之后在平壤與日軍作戰犧牲,其家人又捐獻了幾處宅子。
“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左寶貴志·序二》總結道,平壤之戰雖說是以清軍失敗告終,但左寶貴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不可侮辱、不畏強暴的民族正氣世代相傳,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