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秀珍
1949 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從這一刻起,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跨進了新時代;從這一天起,開始書寫新中國的歷史華章。在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會議時強調:“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
新中國史就是中國當代史,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史,是爭取民主、富強、自由的一段發展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實踐史。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結束了自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大致說來,新中國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勵精圖治、革故鼎新,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成功實現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制定了到21 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引領改革開放航船駛向21 世紀。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開始,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引領改革開放航船駛向21 世紀。
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在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上邁出新的重大步伐。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加快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步伐。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著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人民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從開啟新紀元到開辟新時代,從進入新世紀到開創新時代,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取得成功,從根本上扭轉了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的命運。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撼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學好新中國史這門必修課,需要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中有關黨史和新中國史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學習,進一步深刻認識我們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深刻認識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探索和歷史必然,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從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懷;進一步深刻認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發揚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勇擔歷史重任;進一步深刻認識我們黨靠忠誠經受考驗、靠忠誠戰勝困難、靠忠誠發展壯大,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脈相承守初心,黨的精神萬代傳。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精神,中國共產黨先后塑造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上甘嶺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擔當精神等偉大精神,它們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文化結晶。學習新中國史,要加深對這些偉大精神的歷史背景、深刻內涵、時代意義的深刻領悟,在新的實踐中走好當代人的長征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西方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西方腐杇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黨史、國史等愛國主義、紅色文化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和淡化。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嚴峻的形勢下,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的企圖一刻沒有停歇,對黨史國史的歪曲和攻擊一刻沒有停歇,對青少年的爭奪一刻沒有停歇。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通過某些網絡、媒體等新型手段,肆意攻擊、歪曲、丑化黨史國史,用各種虛假、編造、片面的所謂“歷史”,抹黑英雄英烈,丑化黨的領袖,企圖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有的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人生經驗不足、思想不夠成熟、缺乏社會實踐,對這些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錯誤思潮和信息缺乏應有的甄別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導致不少青少年不學歷史、不知歷史、不了解英雄,不尊重英雄,也導致一些青少年理想迷茫、思想困惑、價值觀迷失。通過研學,把各地的研學教育和實踐基地與黨史國史教育有機結合,辦成教育培養合格青少年的堅強陣地,對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黨、愛國熱情,鼓舞革命斗志,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青少年是黨和國家的生力軍和后備軍。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對青少年黨史國史的學習教育,把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牢牢植入青少年的心靈,培養教育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使他們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捍衛者。所以,新中國史是研學教育的必然選擇,國史教育是紅色文化的基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