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峰,邱若光
(青島市即墨區中醫醫院CT中心,山東青島 266200)
非小細胞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因而極易被忽視,通常在發現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此階段失去了最佳手術治療時機,且肺癌患者多為老年人,多不適用手術治療[1]。化療是治療非小細胞癌的常用手段,但通過臨床長時間研究發現,老年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單一使用化療治療有一定局限性。微波作為一種非電離輻射的高頻電磁波,已被廣泛運用到多種惡性疾病、氣道病變中,CT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有快速殺滅腫瘤細胞、延長生存時間等特點,更有操作方便、創傷小的優勢,得到了患者的認可[2]。本研究旨在探討CT引導下微波消融聯合化療對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與腫瘤標志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青島市即墨區中醫醫院收治的88例老年晚期肺小細胞癌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4例。對照組患者癌癥類型:鱗癌25例,腺癌19例;年齡61~78歲,平均(69.5±5.7)歲;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TNM分期:Ⅲ期15例,Ⅳ期29例。研究組患者癌癥類型:鱗癌27例,腺癌17例;年齡61~80歲,平均(70.5±5.9)歲;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TNM分期:Ⅲ期13例,Ⅳ期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均經穿刺病理證實為晚期非小細胞癌者;預計生存時間超過1年者。排除標準:合并患有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者;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化療:患者進行抗過敏治療,即在化療前1 d口服地塞米松片(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469,規格:0.75 mg/片),6 mg/次,2次/d,連續服用3 d;化療前30 min肌內注射25 mg的鹽酸異丙嗪注射劑(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490,規格:1 mL∶25 mg)。鱗癌患者應用鹽酸吉西他濱注射劑(山西普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199,規格:0.2 g/支)聯合順鉑注射劑(云南生物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888,規格:6 mL∶30 mg)治療: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第1~8天使用吉西他濱,藥物劑量為1 000 mg/m2,第1~3天使用順鉑,藥物劑量為40 mg/m2;腺癌患者應用多西他賽注射液(北京東方協和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879,規格:0.5 mL∶20 mg)聯合順鉑治療: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第1天使用多西他賽,劑量為75 mg/m2,第1~3天使用順鉑,劑量為40 mg/m2。1個療程為21 d,共治療4個療程。研究組患者在CT引導下給予微波消融聯合化療:先行CT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化療前僅作1次微波消融,7~10 d后進行化療治療。化療治療法與對照組相同;選用微波消融儀,微波儀為15 G外徑,發射頻率為2 450 MHz,輸出功率最大值100 W,使用功率40~70 W。在治療前進行心電圖、血常規等檢查,并提前準備好急救藥物、胸腔穿刺引流包,在治療前20 min靜注鹽酸羥考酮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141,規格:2 mL∶20 mg),劑量為10 mg,起到止痛目的。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予以低劑量CT掃描,根據掃描結果明確穿刺部位、穿刺深度、穿刺角度。穿刺點與胸膜處實施局麻,穿刺針至病灶外緣處,同時明確針尖是否處于最佳位置,將錨狀電極打開,確定病灶處被錨狀電極徹底覆蓋。消融時間與功率根據腫瘤大小、患者耐受力進行調整,一般為4~12 min,40~70 W。消融范圍大于腫瘤邊緣0.5~1.0 cm,腫瘤直徑<3 cm時選用1點消融,腫瘤直徑>3 cm選用2點消融。消融治療后將射頻針的錨狀子電極收回、拔出穿刺針,穿刺點予以包扎,在CT掃描確定沒有異常之后患者需靜臥休息2 h。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個療程后臨床療效,其中完全緩解(CR):CT掃描后顯示未見靶腫瘤、未見空洞、肺不張等現象;部分緩解(PR):CT掃描顯示靶腫瘤出現不完全空洞,含液性或實性成分,呈對比劑強化,部分靶腫瘤發生纖維化,含有實性成分,有強化;病情穩定(SD):CT掃描后顯示部分靶腫瘤為實性結節,體積沒有明顯改變,呈強化特征;疾病進展(PD):CT掃描顯示治療出瘤周又出現新的散在、結節狀、不規則偏心強化。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個療程后炎性因子水平,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6 (IL-6)、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個療程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血樣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與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4個療程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EA、CA125、NSE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肺癌為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有數據顯示,在肺癌中,非小細胞癌的發生率約占80%[4]。早期非小細胞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然而因其癥狀并不明顯,因此在發現時往往已進展至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手術治療時機。吉西他濱、順鉑、多西他賽作為化療的常用藥物,針對不同類型的肺癌患者給藥方式不同,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單一的化療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較好控制腫瘤的發展[5]。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
表3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CEA:癌胚抗原;CA125:糖類抗原125;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
微波消融作為近幾年發展較為迅速的治療腫瘤的微創方法,其在CT的引導下,可有效抑制腫瘤的進展。CT掃描圖像密度分辨率較高,通過CT圖像可以對腫瘤進行三維重建,可清晰觀察腫瘤大小,并確定最佳穿刺點、進針路線,避免對重要氣管造成傷害;根據CT實時圖像通過改變體位可調節進針方向,確保了治療有效性。IL-6、TNF-α、hs-CRP是細胞因子中比較重要的成員,與非小細胞肺癌的進展與預后有著密切關系。微波消融治療凝固腫瘤周圍血管,切斷了腫瘤營養供應來源,抑制了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6]。在本研究中,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CT引導下微波消融聯合化療治療,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抑制炎癥反應。
CEA作為最廣泛運用的腫瘤標志物,全程參與腫瘤的發展與轉移,可直觀反映患者患者機體內腫瘤大小;CA125作為腫瘤特異性標志物,可反映肺癌患者預后的情況,其水平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NSE可預測患者病情狀況與轉移,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7]。微波消融利用影像技術可確保電極針準確到達病灶,在短時間內產生高溫,使腫瘤組織產生凝固性壞死,并且不會損傷周圍組織,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8]。在本研究中,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EA、CA125、NSE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CT引導下微波消融聯合化療治療,可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控制腫瘤發展。
綜上,CT引導下微波消融聯合化療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其療效顯著,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控制腫瘤發展,具有應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