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東
(臨沂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山東臨沂 276023)
肺炎是由于病原體入侵宿主肺實質,并在其內過度生長,破壞宿主自身防御能力,導致肺泡腔內出現滲出物的一種疾病,其可增加氣流受限風險,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發病率極高,若不及時控制疾病進展將會逐漸累及肺部其他組織[1]。糖皮質激素為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物,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氣霧劑常用于治療和預防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可控制肺部感染,但部分患者使用后會出現不良反應。作為呼吸系統常見的黏液溶解藥物,羧甲司坦可將炎癥導致的分泌物充分稀釋,該藥物抗炎、抗氧化作用較為顯著[2]。本研究將羧甲司坦對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肺功能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作為探析重點,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于臨沂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80例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例、18例;慢阻肺病程0.5~6年,平均(4.35±0.18)年;年齡48~76歲,平均(61.42±2.72)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例、17例;慢阻肺病程0.5~7年,平均(4.32±0.25)年;年齡47~79歲,平均(61.32±2.68)歲。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病程、年齡)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臨沂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此項研究,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成人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3]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4]中有關慢阻肺合并肺炎的診斷標準;患者存在咳嗽、發熱、肺部濕啰音等癥狀與體征,并伴隨咳痰、乏力;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存在斑片狀浸潤影、間質性改變等征象。排除標準:近1個月內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者;哮喘、肺部感染等類似疾病者;存在嚴重、活動性肺部腫瘤、肺水腫等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氧療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聯合糖皮質激素用藥,具體為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氣霧劑(濰坊中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152,規格:200撳/瓶),1~2 撳/次,1次/d。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觀察組患者羧甲司坦片[葵花藥業集團(唐山)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0397,規格:0.25 g/片]治療,服藥方式為口服,0.25 g/次,3次/d。所有患者均持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后評估臨床療效。顯效為咳嗽、發熱、肺部濕性啰音等相關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為相關癥狀與體征部分改善,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為相關癥狀、體征、實驗室指標均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后評估肺功能指標水平。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量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氣流速(PEF)水平。③評估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實 施 離 心(轉速3 000 r/min,時 間5 min)操作后取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④治療前后評估生活質量。兩組患者均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5]評分評估,包括呼吸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影響3個維度,加權處理后得到總分,最高為100分,分值越低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以(±s)形式表示肺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質量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例(%)]形式表示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肺功能 治療后兩組患者FEV1、FVC、PEF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炎性因子水平 兩組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及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在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生活質量 兩組患者呼吸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影響3項評分及總分在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容積;FVC:用力肺活量;PEF:最大呼氣流速。
?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pg/mL)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pg/mL)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
?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
?
慢阻肺是因氣道和肺實質出現慢性炎癥所引發的進行性氣流受限綜合征,機體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因氣道組織病理性重塑易造成氣道狹窄、肺實質破壞及肺血管壁增厚,且患者在疾病各階段均存在明顯的炎癥反應。而肺炎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需對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的治療予以重視[6]。糖皮質激素目前是臨床治療該病的首選藥物,其可抑制炎性因子釋放。丙酸倍氯米松通過吸入式給藥可有效提高氣道藥物濃度,進而減少氣道反應,黏液纖毛功能得以恢復,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作為黏液調節劑之一,羧甲司坦可增加低黏度的唾液黏蛋白,同時減少高黏度的巖藻黏蛋白,進而降低痰液黏性,痰液得以咳出,提高黏膜纖毛清除率,保護氣道、肺血管等組織,進而促進肺功能的改善[7]。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FEV1、FVC、PE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和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羧甲司坦可提升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治療效果,改善肺功能。
TNF-α可直接介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癥反應,使炎癥反應放大;病理狀態下IL-6濃度升高可引起免疫性病理損傷;IL-8可選擇性趨化、激活中性粒細胞,于氣道局部招募炎癥細胞加重炎癥反應[8]。羧甲司坦屬于臨床抗氧化劑,也屬于次氯酸和羥自由基的有效清除劑,可以有效抑制蛋白酶和蛋白質復合物的信號轉導通路,降低氣道炎癥反應;IL-8在其誘導下進行釋放,外周血多形核白細胞IL-8的合成因此減少,抗炎效果顯著;同時,其還可阻止黃嘌呤脫氫酶向黃嘌呤氧化酶轉變,進而使得自由基對肺的損傷減少[9]。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在治療后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證實羧甲司坦可使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的炎癥反應得到抑制,進而減少肺損傷。
綜上,羧甲司坦可改善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肺功能,同時可使機體炎癥反應得到抑制,肺損傷由此減少,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