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穎
(欽州市婦幼保健院消化內(nèi)科,廣西欽州 535000)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乏力、食欲減退、肝區(qū)不適及腹脹等,妊娠期抗病毒治療是降低母體血清病毒載量的重要舉措[1]。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機體處于特異免疫狀態(tài),常規(guī)抗病毒、保肝治療對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替諾福韋酯常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療,其存在強大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且具有低耐藥性、臨床療效顯著等優(yōu)點[2]。本研究旨在探討替諾福韋酯對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響與安全性,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欽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58例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29例)與對照組(29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1~40歲,平均(30.01±1.25)歲;妊娠周數(shù)12~32周,平均(22.96±1.87)周。對照組患者年齡20~42歲,平 均(31.52±1.74)歲;妊 娠 周 數(shù)10~34周,平 均(22.63±1.04)周。本研究經(jīng)欽州市婦幼保健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通過,且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谷丙氨酸轉氨酶(ALT)超過正常值上限的3倍者。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近半年使用過抗病毒藥物者;合并肝硬化者。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抗病毒、保肝等常規(guī)治療,采用替比夫定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28,規(guī)格:0.6 g/片)治療,0.6 g/次,口服,1次/d。試驗組患者替比夫定片服用方式同對照組,并聯(lián)用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85,規(guī)格:0.3 g/片)治療,0.3 g/次,口服,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能水平,血樣采集與血清制備: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及治療4周后抽取患者5 mL的空腹靜脈血,放入試管內(nèi)備用,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7 min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①,采用聚合鏈反應法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后及治療4周后血清HBVDNA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惡心、頭暈、貧血、肌酸激酶升高)發(fā)生情況。④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早產(chǎn)、羊水渾濁、新生兒窒息,統(tǒng)計兩組患者上述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例數(shù),計算不良妊娠結局總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ALT、AST、HBV-DNA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不良反應、不良妊娠結局等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LT、AST水平 兩組患者ALT、AST水平在治療2、4周后均較治療前呈顯著降低趨勢,且試驗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HBV-DNA水平 兩組患者HBV-DNA水平在治療2、4周后均較治療前呈顯著降低趨勢,且試驗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BV-DNA水平比較(±s,IU/mL)

表2 兩組患者HBV-DNA水平比較(±s,IU/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2周后比,#P<0.05。HBVDNA:乙型肝炎病毒基因。
?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2.4 不良妊娠結局 兩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總發(fā)生率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比較[例(%)]
乙型肝炎是引起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的常見原因之一,孕婦肝功能異常時,凝血因子合成降低,機體蛋白質(zhì)的合成將會受到影響,同時機體吸收維生素發(fā)生障礙,導致產(chǎn)后出血量的增加,并增加胎兒宮內(nèi)窘迫、流產(chǎn)或早產(chǎn)、產(chǎn)時或產(chǎn)后大出血等風險[4]。目前臨床常采用抗病毒、保肝治療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為目標,保護肝功能[5]。
表1 兩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比較(±s,U/L)

表1 兩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比較(±s,U/L)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2周后比,#P<0.05。ALT:谷丙氨酸轉氨酶;AST:天冬氨酸轉氨酶。
?
替諾福韋酯是一種無環(huán)核苷酸類似物,為逆轉錄酶抑制劑,存在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對HBV-DNA多聚酶存在較高親和力,因此具有較強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和耐藥屏障,可顯著減少患者體內(nèi)乙型肝炎病毒含量,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替諾福韋酯極少干擾人類細胞DNA合成,長期治療耐受性好,且安全性好[7]。本研究中,治療2、4周后試驗組患者HBV-DN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不良妊娠結局總發(fā)生率在兩組間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替諾福韋酯用于治療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較強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效果,安全性良好,能獲得滿意的妊娠結局。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肝功能受損,導致ALT、AST水平的升高。替諾福韋酯進入機體后可迅速分解,滲透病毒DNA鏈,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增殖,并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體內(nèi)ALT復常率[8]。本研究中,治療2、4周后試驗組患者ALT、AS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給予替諾福韋酯治療,可改善患者肝功能。
綜上,替諾福韋酯用于治療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安全性良好,并改善其肝功能,可獲得滿意的妊娠結局,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