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君
(余姚市人民醫院針灸科,浙江寧波 315400)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屬于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通常情況下,嬰幼兒時期或兒童時期感染帶狀皰疹病毒后,初發感染后表現為水痘,病毒會留在脊柱附近的神經根里,有時會再次活躍,并在連接到受感染的神經根的皮膚部分引起非常痛的皮疹,帶狀皰疹會自行消失,但在成年后可能會因機體免疫力持續下降而使病毒逐步向感覺神經擴散,使之穿透至皮膚,使皮膚上出現局部性皰疹,繼而損傷神經,誘發局部性或間斷性疼痛[1]。鹽酸伐昔洛韋片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安全性不高。中醫認為,該病屬于“蛇串瘡”“纏腰火丹”等范疇,針灸秉持“久病必瘀”“久病入絡”的理論,可通過疏通經絡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局部穴位刺激以增強其抗病能力,具有疏風化濕、補中益氣、調理脾胃、止痛的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5-羥色胺、P物質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余姚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50~71歲,平均(61.33±5.8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50~70歲,平均(61.12±5.4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3]中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相關診斷標準者;無精神病史及語言溝通障礙;無其他皮膚疾病者。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其他器官病變者。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鹽酸伐昔洛韋片(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673,規格:0.15 g/片),0.3 g/次,3次/d。觀察組患者聯合針灸治療,指導患者保持側臥位,選擇阿是穴(于正常與皮損皮膚交界處進針,以皮損為中心進行1.0~1.5寸的圍刺)、曲池穴(提插瀉法)、支溝穴(提插瀉法)、足三里穴(補法)、外關穴(提插瀉法)、皮損相應神經節段夾脊穴(以平補平瀉法對神經根脊柱方向進行深度0.8~1.0寸的針刺)等。三叉神經痛時于夾脊穴、合谷穴行針;肋間神經痛時于支溝穴、夾脊穴行針,留針30 min/次,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 ①評估臨床療效,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疼痛情況、生活質量有所改善;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未消失,生活質量未見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5-羥色胺、P物質水平,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P物質,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5-羥色胺水平。③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評估疼痛情況,滿分10分,分數越高越疼痛;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5]評估睡眠情況,分值0~21分,分值越低睡眠質量越好。③采用生活質量自評量表(SF-36)[6]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情緒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各維度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健康狀況越佳。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計量資料分別以[例(%)]、(±s)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疼痛相關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5-羥色胺及觀察組患者P物質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臨床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PSQI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
2.4 SF-36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觀察組患者情緒角色評分均顯著升高,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一種神經性疼痛,是指帶狀皰疹因未及時治療、治療不徹底、治療不規范、機體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的神經痛現象,會損傷患者的神經系統,患者皮膚損傷處愈合后仍然有間斷性疼痛感出現,病程較長且疼痛感較為劇烈,從而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需及時進行治療,以促進患者康復。臨床上針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通常選擇伐昔洛韋等藥物治療,但安全性不高。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
表4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SF-36:生活質量自評量表。
?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由于正氣不足、邪氣未盡、氣血經絡不等所致,而針灸治療則是通過針刺方案起到疏通經絡、通經活絡的作用。針灸足三里穴可起到疏風化濕、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的功效;針灸阿是穴可起到活絡止痛的功效;針灸夾脊穴可起到疏通經脈、調理肺腑的功效;針灸曲池穴、支溝穴可起到消腫止痛、調和氣血、疏經通絡的功效;針灸外關穴可起到止痛的功效[7]。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表明針灸可改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臨床癥狀,利于促進患者恢復。
5-羥色胺、P物質可反映機體的疼痛水平,其水平升高表明機體存在疼痛癥狀。針灸可調理患者的氣血功能,緩解肌肉神經性痙攣情況,改善微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通過刺激經絡與穴位,直入病變部位及其周圍,調節氣血運行,可疏通經絡,減輕疼痛癥狀[8-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5-羥色胺、P物質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情緒角色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針灸可改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針灸可改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