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潔,顧利華
(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蘇州 215125)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乳腺癌根治術能基本達到局部治愈的目的,術后局部復發率較低,但其創傷較大,術后會引起劇烈急性疼痛[1]。良好的鎮痛方法可抑制機體應激反應,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傷口愈合與康復。前鋸肌平面阻滯是一種新的區域神經阻滯技術,有較好的胸部區域鎮痛效果,同時其還能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2]。本研究旨在探討前鋸肌平面阻滯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程度與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行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10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0~65歲,平均(52.15±1.20)歲;體質量50~60 kg,平均(52.28±1.32)kg。觀察組患者年齡42~64歲,平均(52.35±1.22)歲;體質量51~62 kg,平均(52.23±1.20)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乳腺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3]中關于乳腺癌的診斷標準者;無麻醉藥物過敏史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肝腎功能異常者。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乳腺癌根治術,術前全身麻醉誘導: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順阿曲庫銨0.15 mg/kg靜脈注射。麻醉維持:丙泊酚靶控輸注血漿濃度3~4 μg/mL,每隔30 min追加順阿曲庫銨0.05 mg/kg,腦電雙頻指數維持在45~60。術中根據手術情況每0.5~1 h給予舒芬太尼5 μg,手術結束前10 min給予帕瑞昔布鈉40 mg。術畢接鎮痛泵,舒芬太尼100 μg+阿扎司瓊10 mg,用0.9%葡萄糖溶液將上述麻醉藥物稀釋至200 mL,無背景輸注,單次輸注劑量4 mL,鎖定時間15 min。所有患者均在麻醉誘導后,于超聲引導下行術側前鋸肌平面阻滯操作。當針尖到達前鋸肌表面,先給予觀察組患者0.37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094,規格:10 mL∶75 mg)2 mL,待超聲見液性暗區,回抽無血無氣時,注入0.375%羅哌卡因18 mL。對照組患者僅注入生理鹽水20 mL。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4、8 h的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4],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48 h的舒芬太尼用量和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實際按壓次數(D1/D2)。③采用心電監護儀對兩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進行監測。④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VAS評分 術后2、4、8 h,兩組患者VAS評分均呈逐漸升高趨勢,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后2 h比,*P<0.05;與術后4 h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
2.2 鎮痛藥用量與鎮痛泵按壓 觀察組患者術后48 h鎮痛泵舒芬太尼的用量為(52.62±7.53)μg,低于對照組的(85.94±7.74)μg。觀察組患者術后48 h鎮痛泵D1/D2為0.86±0.05,高于對照組的0.53±0.1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2.251、21.284,P<0.05)。
2.3 血流動力學 與麻醉前比,開始手術后60 min、手術結束兩組患者MA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對照組患者HR水平逐漸升高,觀察組患者HR水平先降低后升高,觀察組MAP、HR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4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乳腺癌根治術會導致患者產生強烈的主觀疼痛。經典的阿片類鎮痛藥會產生不良反應,還可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腫瘤侵襲和轉移的發生風險。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麻醉前比,■P<0.05;與開始手術后60 min比,○P<0.05。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1 mm Hg=0.133 kPa。
?
前鋸肌平面阻滯的操作簡便易行;神經阻滯通過局麻藥阻斷傷害性刺激的傳導,起到鎮痛的效果,而羅哌卡因麻醉藥毒性低、麻醉作用時間長,安全性較好[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術后48 h鎮痛泵舒芬太尼的用量低于對照組,鎮痛泵D1/D2高于對照組,惡心、嘔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前鋸肌平面阻滯具有良好的協同鎮痛作用,可有效減輕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早期疼痛,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安全性好。乳腺癌手術的創傷極大,手術與麻醉藥物的使用均會降低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前鋸肌平面阻滯具有良好的協同鎮痛作用,可有效減輕患者早期疼痛,能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6]。本研究結果顯示,開始手術后60 min、手術結束觀察組患者MAP、H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趨勢平穩,提示前鋸肌平面阻滯可維持乳腺癌根治術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
綜上,前鋸肌平面阻滯可有效減輕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早期疼痛,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安全性較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