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春,黃小瑜,王 輝,李均波,盛建華
(南縣南洲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湖南南縣 413200)
直播稻是指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省去育秧和移栽兩個環節,在本田里直接撒播稻種的一種水稻栽培方式。與移栽稻相比,直播稻具有減輕勞動強度、節約勞動用工、節約成本投入、節省秧田面積、適合機械作業等優點,已成為洞庭湖稻作區水稻生產的主要栽培方式。特別是土地流轉政策的推廣和普及,規模農業迅速發展,家庭農場、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種田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水稻直播面積急劇增加,占據水稻面積的80%以上。但因經營主體操作不規范、栽培技術不到位、管理方式不精細、藥劑選擇不對口等原因,導致直播稻田稗草、千金子等雜草逐年加重,雜草耐藥性與抗藥性不斷增強,防除難度越來越大,部分丘塊甚至出現“草荒”,造成大幅減產。為控制稻田雜草,充分發掘水稻增產潛力,通過開展稗草、千金子防除藥效試驗,掌握各類型除草劑的優缺點,根據不同情況合理利用藥劑組合優勢,趨利避害,攻克水稻草害難關,突破水稻增產“瓶頸”,實現糧食穩步增產已勢在必行。
本試驗重點針對規模經營戶稻田發生量最多、危害最大的稗草和千金子的藥劑防除效果,因此試驗田的選擇必須具有代表性,經筆者走訪調查,結合上年田間草相和本季田間雜草情況,試驗田定在湖南省南縣南洲鎮洗馬湖村16組文金家庭農場的承包田里,試驗地土壤為洞庭湖平原湖泊沖積而成的紫潮泥粘壤土,土壤弱堿性,pH值為7.9,土層深厚,腐殖質多,結構良好,土質肥沃,無重金屬污染,無工業污染,試驗地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時長,排灌方便,能夠提供水稻生長良好的自然條件。試驗田的耕作制度為油-稻輪作,栽培模式為稻油雙季直播,試驗田上年稗草和千金子發生量大,其它雜草發生較少,這樣便于觀察防除效果。
供試水稻品種為當地主栽品種——黃華占,供試除草劑均為正規廠家生產、“三證”齊全、含量達標的藥劑,詳細信息見表1。

表1 供試藥劑信息
根據當地農民用藥習慣,選擇4個使用面積較大、除草效果較好的藥劑組合,設置4個處理,各處理用藥情況見表2。

表2 各處理用藥情況
試驗丘塊長65 m,寬45 m,面積2 925 m2,按2.5 m分廂,四周保護行為2.5 m,試驗共設4個處理,3次重復,共12個小區,每個小區設單獨田埂,能獨立排灌水,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長40 m,寬5 m,面積200 m2(包廂溝),小區分布圖見圖1。采用人工電動噴霧器施藥,每小區噴施藥液10 L,為防止容器、配藥桶、噴霧器帶藥,影響試驗效果,每個處理施藥前后均洗凈施藥工具。

圖1 小區分布圖
干耕水整,平整后四周留出2.5 m保護行,按廂面2.2 m、廂溝或田埂0.3 m分好廂,并開好圍溝,做到漬能排、旱能灌。
采取“三起三落”催出“牛角芽”后,播前12 h按每1 kg種谷拌30%噻蟲嗪4 mL的標準拌種,攤干后于6月8日播種,播種量為60 kg/hm2,機械撒播。
翻耕后整田前用51%紅四方牌復合肥(N:P2O5:K2O=25:10:16)225 kg/hm2作基肥;6月27日用三寧牌尿素(N=46.4)150 kg/hm2+51%紅四方牌復合肥(N:P2O5:K2O=25:10:16)225 kg/hm2追施作分蘗肥;7月25日用51%紅四方牌復合肥(N:P2O5:K2O=25:10:16)150 kg/hm2+中化牌氯化鉀(K2O=60)150 kg/hm2追施作復水肥。
播種—1.3葉,曬板扎根,以干管為主;1.3葉—分蘗末期干濕交替,促發分蘗;苗足曬田、有水孕穗、干濕壯籽;施肥、治蟲、防病時田間關水,后自然落干;施除草劑時,排干田水,48 h后復深水,保水5~7天。
主要蟲害有稻薊馬、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稻螟蛉,主要病害有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防治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在7月6日,每1 hm2用5%己唑醇1 500 mL+50%吡蚜酮150 g+20%氯蟲苯甲酰胺150 g兌水噴施;第二次,在7月29日,每1 hm2用30%吡唑醚菌酯450 mL+50%吡蚜酮300 g+20%氯蟲苯甲酰胺225 g兌水噴施;第三次,在8月25日,每1 hm2用30%吡唑醚菌酯450 mL+50%吡蚜酮450 g+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300 g兌水噴施。
根據各處理對禾苗秧齡大小的要求,不同處理不同時期施藥,施藥前一天調查稗草和千金子的數量。調查時每小區確定具有代表性的3個點,每點1 m2,每個處理調查9 m2,并做好標記,作為每次調查的定點位置。施藥前稗草和千金子調查情況見表3。

表3 施藥前稗草和千金子數量
分別于施藥后7天、11天、15天定點調查田間稗草和千金子的枯死情況以及禾苗藥害情況,詳細數據見表4。
根據田間調查數據和田間實際情況,對四種藥劑組合的田間除草效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5。綜合表4和表5可作如下分析。

表4 施藥后除草效果和禾苗藥害情況
從表4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稗草和千金子在直播稻田中的發生規律為:稗草和千金子在水稻播種時有個萌芽高峰;土壤表層草籽集中萌芽后,新增雜草速度減慢;但隨著排水露田,表層土壤開裂,下層草籽暴露于空氣中,陸續萌芽,新增雜草速度加快;至播種后25~30天,縫隙中的大部分草籽已萌發,新增雜草速度明顯減慢。所以表5中藥后15天內稗草和千金子新增數,處理1因施藥最早數量最大,達75株,處理4施藥最遲,雜草發生量基本趨于穩定,只增加了17株。
從表4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同樣是9 m2,稗草和千金子數量趨于穩定后,處理1播后25天調查總數是365株,處理2播后27天調查總數是376株,處理3播后27天調查總數是388株,處理4播后25天調查總數是407株。由此可見施藥后除草劑殘留在土壤表層和水層中,對一部分處于萌芽狀態的草籽有抑制或破壞作用,施藥越遲對萌芽態草籽的破壞作用越小,稻田雜草越多。
從表5第四列可以看出:對稗草防除效果最好的是處理2,其次是處理3,排在第三的是處理1,這三個處理的防除效果都比較理想,均在93%以上,處理4的效果最差,只有66.2%;對千金子防除效果最好的是處理1,其次是處理2,這兩個處理的防除效果都很好,而且效果相當,都在98%左右,排在第三和第四的分別是處理3和處理4,防除效果比前兩個處理降低了20多個百分點。
從表5第五列可以看出:由于受二次萌芽雜草的影響,田間整體除草效果出現偏差。稗草防除效果中,處理3最好,達92.2%,其次是處理2,效果85.6%,第三名是處理1,效果80.5%,最差的是處理4,只64.3%,但觀察田間稗草受藥情況,發現處理4雖然稗草完全枯死的比例不高,但部分大齡稗草的上中部莖葉已枯死,下部莖稈和根部還具有生命力,這個時期水稻處于分蘗末期,稗草已進入拔節孕穗期,此時再從稗草莖基部萌發分蘗長出禾面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處理4的除稗效果可提高20%左右。千金子防除效果中,處理2相對較好,達74.3%,其他處理效果相差不大,在65%左右。

表5 各處理除草效果分析
從表4記載的數據中可以看出:處理1是純氰氟草酯,對禾苗無藥害;處理2中的噁唑酰草胺藥后短時間內遇雨對禾苗有輕微的藥害;處理3中的雙草醚對缺肥或生長不茂盛的禾苗藥害比較大,可持續10~15天;處理4中的敵稗是觸殺型除草劑,對禾苗的葉片藥害很大。
通過對試驗數據的統計和分析,筆者認為參與試驗的四種藥劑組合在防除稗草和千金子方面各有優缺點:處理1和處理2無藥害或藥害輕微,除草溫度低于30℃,適合防除小齡稗草和千金子,除草效果較好;處理2比處理1的適除草齡寬1~2葉,可推遲3~5天施藥,但藥劑價格比處理1高;處理3除稗效果最好,適當增加氰氟草酯的用量防除千金子的效果也比較理想,價格較便宜,但禾苗必須四葉以上才能施藥,禾苗藥害程度中等,易造成水稻僵苗;處理4可防除大齡稗草,但除草不很徹底,禾苗藥害比較大。根據這些優缺點建議:
早稻,生育期短,除草時溫度不高。如果稻田草籽基數少、保水能力強,預計二次稗草和千金子發生少,用處理1配方;如果稻田草籽基數較多、保水時間短,預計二次稗草和千金子發生較多,可推遲5~7施藥,用處理2配方。中稻,生育期長,短期僵苗影響不大。播種較早、除草時溫度不高的用處理2配方;溫度較高時用處理3配方;稗草葉齡較大或補施除稗劑時用處理4配方。晚稻,生育期短,除草溫度高。在禾苗1~2葉期,于晚上溫度較低時用處理1配方先飛防噴灑一次,防除早發的稗草和千金子,再過7~10天用1.2~1.5倍處理2配方于晚上溫度較低時用飛防噴灑。早晚稻切忌用藥害較大的除草劑,否則會推遲成熟期,影響晚稻安全齊穗,造成減產。各水稻種植戶可根據水稻種類、稻田草相、田間平整度和保水能力,合理利用這四個配方,將對稻田除草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