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平
小兒哮喘又稱支氣管哮喘,是兒童時期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報道[1]顯示,我國小兒哮喘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疾病發作期患兒常出現咳嗽、胸悶、喘息、憋氣等癥狀,發作間歇期則無明顯體征。小兒哮喘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無根治方法,臨床治療主要以藥物控制為主。目前常用的控制藥物有糖皮質激素——布地奈德,該藥物可抑制細胞因子表達,防止炎癥因子在炎癥反應中發揮作用,但治療效果有限,無法介導主要炎癥介質白三烯參與的反應[2,3]。報道發現[4],藥物孟魯司特鈉作為一種白三烯選擇性受體拮抗劑,可與多種細胞因子相互作用,避免炎癥細胞在氣道上聚集,對預防炎癥有積極作用,與布地奈德聯合使用,可發揮最佳治療效果。但目前關于孟魯司特鈉與布地奈德霧化劑聯用治療小兒哮喘在臨床上尚未完全普及。鑒于此,本研究選擇82 例小兒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劑對患兒癥狀改善及血清CRP、TNF-α、IL-6 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兒科接受治療的82 例小兒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為初診且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近2 周內服用茶堿、糖皮質激素等其他藥物;②藥物成分及藥物過敏;③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或肝臟功能損傷;④發育不良、支氣管異物等。將患兒按照抽簽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3~10 歲,平均年齡(4.37± 1.90)歲;病程3~10 個月,平均病程(4.02±2.00)個月。觀察組男20 例,女21 例;年齡3~9 歲,平均年齡(4.57± 1.88)歲;病程3~9 個月,平均病程(4.11±1.86)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給予止咳、化痰、吸氧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布地奈德霧化劑(AstraZenec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40474,規格:2 ml∶0.5 mg×30 支)治療,0.5~1 mg/次,2 次/d。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孟魯司特鈉(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330,規格:5 mg×6 片)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劑治療:孟魯司特鈉睡前服,>6 歲的患兒5 mg/次,<6 歲的患兒4 mg/次,1 次/d;布地奈德霧化劑用法用量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喘息、胸悶、氣促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聽診未聞及肺哮鳴音及濕啰音;有效:哮喘減輕,偶有胸悶、氣促等癥狀,聽診肺部偶有哮鳴音;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血清學指標 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血清CRP、TNF-α、IL-6 水平。抽取患兒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2 ml,置于真空試管,以3000 r/min 離心機離心10 min,將分離出的血清存于-20 ℃冰箱內待檢。CRP、TNF-α、IL-6 均由同一組檢驗人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
1.3.3 肺功能指標 于治療前后采用HI-101 肺功能檢測儀,檢測患兒FEV1、PEFR、FEV1/FVC。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TNF-α、IL-6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RP、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CRP、TNF-α、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TNF-α、IL-6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TNF-α、IL-6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PEFR、FEV1/FV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PEFR、FEV1/FVC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小兒哮喘是臨床常見的支氣管慢性炎癥疾病,其病程較長,極易復發。該疾病發病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誘發因素,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有研究報道[5]可能與變態反應、氣道高反應性、氣道神經調節失常有密切聯系。哮喘難以治愈,臨床主要以預防和控制為主,常用藥物分為緩解藥物和控制藥物兩種。哮喘患兒氣道生理改變,氣道功能減弱,導致炎性介質白三烯水平迅速上升,進而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黏液分泌,加重黏膜水腫,進一步加重氣道炎癥。同時過敏原與肥大細胞表面高親和力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結合,肥大細胞產生脫顆粒反應,多種細胞因子TNF-α、IL-6 被釋放,氣道黏膜水腫加劇、血管通透性改變,黏液亢進,引發哮喘急性發作。因此,臨床主要以白三烯調節劑、糖皮質激素為主要治療藥物。
孟魯司特鈉是一種活性較強的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可有效抑制肥大細胞、嗜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多種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半胱氨酰白三烯,如白三烯(LT)C4、LTD4、LTE4 與分布在人體氣道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上的Ⅰ型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1)結合,導致兩者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失效,從而避免了白三烯介導的黏液分泌、炎癥細胞聚集等一系列氣道反應的發生[6-9]。布地奈德是一種強效糖皮質激素活性藥物,具有抗炎作用。有報道指出,布地奈德可抑制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和組胺類花生酸類等介導因子參與的炎癥反應,進而降低氣道高反應性。但布地奈德無法覆蓋所有哮喘炎性因子,尤其對白三烯抑制作用較小,單獨使用沒有與孟魯司特鈉聯用藥效佳[10-12]。因此本研究中,使用孟魯司特鈉和布地奈德霧化劑共同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95.12%高于單獨采用布地奈德治療的對照組80.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何志萍等[7]的報道也印證了上述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CRP、TNF-α、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后兩組炎癥反應均得到控制,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劑更有助于小兒哮喘病情控制。作者認為,CRP 是一種急性相蛋白,健康人群血清中濃度很低,當機體炎癥或損傷時,原本由IL-6 介導下合成的CRP 大量增高,哮喘患兒氣道黏膜組織損傷,血清中CRP 水平明顯增高。有報道顯示[5],血清CRP 濃度與氣道炎癥程度有顯著相關性,可用來判斷疾病嚴重性。TNF-α 可誘導促進炎癥細胞浸潤與分化,導致炎性介質釋放而加重哮喘,且可刺激氣道平滑肌收縮,導致氣道細胞增值異常,哮喘患兒血清中TNF-α 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IL-6 是一種功能廣泛的多效性細胞因子,具有調節細胞生長分化,參與細胞抗感染、免疫反應等的作用,在慢性炎癥反應中扮有重要角色。故上述三種炎癥介質可作為臨床評價小兒哮喘的指標。孟魯司特鈉可強效特異性的抑制參與氣道炎癥反應和高反應性的重要介質白三烯的活性,從而降低氣道炎癥反應,布地奈德可增強氣道平滑肌、溶酶體膜的活性,清除局部病灶,從而達到強效抗炎作用,孟魯司特鈉與布地奈德聯用可彌補雙方不足,達到降低炎癥因子CRP、TNF-α、IL-6 水平的目的[13-15]。本研究也顯示治療后,兩組FEV1、PEFR、FEV1/FVC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柴斌英等[16]報道吻合。究其原因,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抑制氣道免疫應答,增加氣道血管通透性,解除痙攣,明顯改善肺功能相關指標。
綜上所述,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劑治療小兒哮喘臨床效果佳,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CRP、TNF-α、IL-6 水平,改善患兒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