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軍
老年抑郁癥屬于高發的精神障礙性疾病,發病率達到12%~15%,遠高于普通成人群體約5%以上[1]。我國老年化進程不斷加快,預計2025 年老年化程度將進一步加重,增加了老年抑郁癥的發病率。抑郁癥患者均需要長期服藥,患者和家屬均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且老年階段群體特殊,常合并其他軀體疾病和認知功能障礙,其治療成為臨床重大難題。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目前臨床治療抑郁癥的一線藥物,可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且未見明顯嚴重不良反應,得到臨床和患者的認可[2]。但部分研究顯示[3],部分老年抑郁癥患者對該藥物的敏感性并不高,還需要積極探索其他有效治療藥物。安非他酮屬于一種單環胺酮化合物,屬于NE 多巴胺(DA)再攝取抑制劑,可作用于DA,且不影響5-HT 的再攝取作用,進一步增強SSRIs 的臨床藥效,從而共同產生明顯的效果。為了探討西酞普蘭聯合安非他酮治療老年抑郁癥患者的療效,本文選取2019 年2~12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癥患者110 例為研究對象,整理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12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110 例老年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7 例;年齡61~79 歲,平均年齡(68.40±12.30)歲;病程3~7 年,平均病程(5.05±0.78)年。觀察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63~79歲,平均年齡(68.48±12.35)歲;病程3~8 年,平均病程(5.20±1.0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4]:①均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重性抑郁障礙診斷標準;②年齡≥60 歲;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4(HAMD-24)評分≥20 分;④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史;②嚴重軀體化疾病;③既往癲癇或其他神經缺損病史;④自殺傾向或沖動行為;⑤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患者均于治療前4 周停用其他康精神疾病藥物,對照組給予西酞普蘭[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111,規格:20 mg(按西酞普蘭計)]治療,起始劑量20 mg/次,1 次/d,治療4 周后逐漸增加劑量至40 mg/次,1 次/d。觀察組給予西酞普蘭聯合安非他酮[萬特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847,規格:0.15 g]治療,西酞普蘭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安非他酮起始劑量150 mg/次,2 次/d,服藥間隔>8 h,逐漸增加劑量至225~300 mg/次,2 次/d;如果嚴重失眠,則短期可服用阿普唑侖片(漯河南街村全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000,規格 0.4 mg)0.4~0.8 mg/次,1 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8 周后觀察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以HAMD-24 評分為判定標準[5],治愈:HAMD-24 評分下降≥75%;有效:HAMD-24 評分下降50%~ 75%;進步:HAMD-24 評分下降25%~50%;無效:HAMD-24 評分下降<25%;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進步率。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BDNF、5-HT 及NE 水平,分別于入院后第2 天晨起空腹、治療4 周時晨起空腹、治療8 周時晨起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置于恒溫水浴箱中,于3000 r/min 分離血清,NE、5-HT采用高效液相-電化學檢測測定,BDNF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均嚴格按照試劑盒標準要求操作。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食欲減退、頭痛、眩暈、口干、多汗、惡心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DNF、5-HT、NE 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4 周時,兩組BDNF、5-HT、N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時,觀察組BDNF、5-HT、NE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8 周時BDNF、5-HT、NE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DNF、5-HT、NE 指標水平比較(,μ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DNF、5-HT、NE 指標水平比較(,μ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8 周時比較,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食欲減退1 例,頭痛、眩暈2 例,口干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27%;觀察組發生食欲減退2 例,頭痛、眩暈 1 例,口干2 例,多汗、惡心各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7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09,P>0.05)。
抑郁癥是老年僅次于記憶障礙的第二大精神疾病,相較于年輕群體發病率更高,呈現一定的臨床特征。老年抑郁癥患者多表現為悲觀、沮喪、絕望,或喜或悲,情緒大起大落。老年抑郁癥患者多伴有社交功能障礙,無法自發的表達抑郁體驗,很少主訴無價值感等,對于其精神病性癥狀,臨床認為易引起患者失眠、體質量減輕等,甚至嚴重造成患者認知功能缺損等[6]。研究顯示[7],老年抑郁癥患者多存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調節功能降低癥狀,對應急刺激有著高過敏反應,經常伴有軀體疾病,進一步加重抑郁癥狀,給臨床治療帶來巨大的挑戰。
西酞普蘭屬于二環氫化肽類藥物,屬于單S-映體,用于抑郁癥治療,主要作用于5-HT,抑制中樞神經攝取5-HT。而研究顯示[6],5-HT 水平與患者神經元功能有著相關性,西酞普蘭對NE 和DA 均無明顯的抑制作用,用于治療抑郁癥也能產生較為理想的效果,而絕大多數患者在用藥4~8 周后藥效更加顯著。安非他酮屬于NE、DA 再攝取抑制劑,主要作用于神經元DA興奮性,可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對NE 的釋放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增加NE 和DA 之間生源突觸間隙濃度,從而能產生理想的抗抑郁作用。同時,安非他酮還能作用于DA 神經遞質系統,對抑郁癥產生抑制效果,即作用是阻斷DA 轉運體快速運轉,從而能能有效穩定DA 濃度,避免過低或過高,以穩定臨床療效。有文獻研究顯示,安非他酮對5-HT 類藥物無明顯抑制作用,聯合使用可促進藥效,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根據相關研究指出[5],安非他酮治療抑郁癥作用于DA 轉運體,對NE 轉運體產生明顯的作用,提升轉運體的占有率;同時藥物代謝可產生或擁有與NE 轉運體、DA轉運體的高度親和力進一步增強藥效,取得更加理想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西酞普蘭聯合安非他酮治療老年抑郁癥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安全可靠,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