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惠民

■孫惠民專欄
SAP中國區Chief Digit alTrans formation Officer。曾任石化盈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助理兼咨詢規劃部總經理。福建省標準化院入庫專家、福建省服務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標準化委員會公共管理技術委員專家、中國企業家聯合會信息工作委員會委員。
3月23日,道達爾與申能集團簽署合作協議,每年向申能集團供應140萬噸液化天然氣。雙方成立一家合資企業擴大在中國市場液化天然氣的銷售,持股比例分別為49%和51%。這是首家外資企業與地方國企就天然氣下游市場成立合資公司的案例。
與在中國市場繼續深耕傳統業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道達爾在全球的戰略布局其實已經走上了加快去石油化的新發展之路。這不僅是特例,包括殼牌和BP在內的這些名字一直是石油公司的代名詞,現在他們正急速“更新人設”。在歐洲,石油公司向可再生能源及電力行業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這些歐洲石油公司都在2020年發布了轉型戰略。一年后的現在,他們在可再生能源及電力行業的投資已頗具規模。殼牌制定出清晰的轉型投資計劃,BP也公布了對低碳環保產業的更大雄心。道達爾則在過去一年里,不僅退出了美國石油協會、收購了多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而且準備在5月28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向股東提議,將公司更名為“道達爾能源”,以淡化石油公司的色彩,彰顯業務轉型和實現碳中和的決心。
可以說,“石油公司”正走在快速消失的路上,“硅基能”顛覆“碳基能”能源體系的創新革命已經開始對決。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能源體系的創新革命”史,由“生產—傳輸—利用”三大環節循環往復,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這個體系相應構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而國家命運往往和“能源體系的創新革命”緊密相關。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紀下半葉,美國崛起依靠的就是“原油體系”。“高效煉化技術—全新輸油管道—創新汽車生產線”,最終形成了“生產—傳輸—利用”的循環體系,成功取代了由英國主導的“煤炭體系”,從而大大加速了美國工業的發展。
具體來說,在生產端,洛克菲勒創辦了標準石油公司,通過改良設備以及高效的冶煉技術,提高了煉化效益,繼而控制了美國95%的市場,又通過價格戰、雇文痞、收買黑幫等方式,一度控制了全球85%的市場;在運輸端,洛克菲勒放棄了當時流行的鐵路運輸,開創性地建立了龐大的輸油管道,大幅降低了石油成本;在消費端,亨利·福特開創了流水線生產方式,生產了廉價的T型車,把洛克菲勒的石油消化得干干凈凈。1929年時,美國擁有全球78%的汽車,汽油和燃油占石油總消費量的85%,工業文明遙遙領先。
如果從能源體系革命維度來劃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蓄力體系、煤炭體系、石油體系、硅能體系和比特體系五個階段。這些階段是一種犬牙交錯的糾纏并行狀態,差別在于起點時間有先后。
前三階段屬于碳基能;第四階段屬于硅基能,是如今最熱的賽道——“硅能源”革命,即由光伏—特高壓—新能源車組成,對應一個新的“生產—傳輸—利用”循環體系;第五階段屬于比特能,比特對應英文單詞bit,軟件定義下的數據、算力和算法在內的協同計算體系構成了比特能。這個階段在“生產—傳輸—利用”循環體系中,應是“端—邊—網—云—用”,核心為數據驅動。“端”,即智能物聯設備終端,如手機、智能家電、各類傳感器等;“邊”是靠近物或數據源附近的邊緣計算;“云”是云計算;“網”是數據傳輸網絡;“用”是各種應用場景。
在比特能驅動下,人類社會正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帶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關系的再造、經濟結構的重組、生活方式的巨變。
我們已經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石油的消失一定會是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