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傳統場館向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場館發展是大勢所趨。對于文化館來說,場館是其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如何突破固有管理服務模式,實現場館建設及運營的智慧化,已然成為文化館新的時代命題之一。本文主要分析文化館場館服務的發展機遇,通過提出文化館智慧場館的發展路徑,為文化館在新技術下的創新突破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考。
關鍵詞:文化館 智慧場館 智慧服務
文化館場館陣地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物理實體空間,提供文化藝術培訓、非遺保護展示、藝術創作指導等服務。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這也促使文化館場館服務智慧化,將建設智慧場館的思維變革應用到具體實踐。
一、文化館智慧場館的發展機遇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推進社會服務主體的信息化建設,拓展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應用,并提到智慧文化。這為文化館行業建設智慧場館提供了契機。近年來,5G、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蓬勃發展,各行各業都“上云增智”,將業務與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并不斷創新升級。如何建設智慧場館成為文化館新的思考。新時期民眾對文化的需求持續升級,對文化體驗、休閑娛樂、藝術學習等都有較強的需求,這也倒逼文化場館智慧轉型。
(一)文化強國戰略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就包括要構建文化強國。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指出要加強現代文化館建設,公共文化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優惠提供特色化、多元化、個性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這些政策的出臺對文化館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場館作為文化機構的載體,要真正承載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必須思考自我革新道路。
(二)數字技術蓬勃發展
互聯網時代下,智慧場館的建設有著難能可貴的技術機遇。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智慧場館建設可以充分借鑒其他行業領域的建設經驗。綜合運用人臉識別、人工智能、云計算、VR、AR、大數據等技術對文化場館進行智慧化改造。截至2021年7月末,我國5G手機終端連接數達3.92億,因此,可以開發適配5G網絡的AR/VR沉浸式內容、4K/8K視頻等應用。[1]構建集采集、服務、管理等為一體的智慧場館。
(三)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斷提高,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也愈發有個性、有差異。因此,文化場館的建設與發展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服務側重點,積極打造適應當下時代要求的智慧場館。比如,當下抖音、微博、B站等社會商業化App發展勢頭良好,涌現出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的服務業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用戶規模達9.27億。由此,當下文化場館的建設可以充分考慮群眾對短視頻這類新業態的需求,把場館線下資源轉換成線上資源,符合當下短、平、快且高質量的短視頻特點。除此之外,可以預見到,群眾對文化館場館的沉浸式體驗、交互服務等存在巨大需求。把握新時代新需求,能夠為場館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二、文化館智慧場館的發展路徑
建設智慧場館,要突破文化館傳統場館管理方式,進行業務流程及管理流程再造,打通場館管理和服務邊界,系統融合進館者、設備設施以及數據信息,既對文化館場館的硬件設備設施進行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又提高服務和管理的智慧化程度。
(一)環境設施智慧化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文化館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礎,如建設了局域網絡系統、門禁系統、多媒體展示系統等,開發了官方網站、應用等,有的還建設了數字文化體驗區,提供舞蹈學習、互動拍照、書法體驗、戲曲跟唱等服務。在此情況下,部分數字文化場館成為“打卡地”,但要認識到重建設、輕運營會導致用戶黏性不夠、場館喪失持續性發展活力等問題,某種意義上,建設智慧場館也是為文化場館“保鮮”?!氨ur”的第一步即是構建智慧的公共文化服務實體空間。
從服務對象角度出發,新技術對場館環境設施的智慧化改造涉及入館時、在館時、出館前、出館后四個層面。入館時:在原有刷身份證簽到、掃二維碼簽到甚至是人工簽到的基礎上,運用人臉識別技術、自動定位技術等實現無感簽到。在館時:借助場館現場的智慧導覽觸摸服務一體機、手機智慧場館應用平臺、語音交互機器人等,提供自助導航服務,幫助服務對象快速找到展廳、舞蹈房、琴室、劇場、衛生間等場所。另外,利用智能門鎖、人臉識別、射頻識別等應用,預約入館的服務對象在預約時間段內自助刷臉開門,預約時滿,出門自動關停預約場館內設備設施及用電。出館前:根據室內定位系統,將周邊大型商場情況、周邊餐廳位置、停車場位置及停車場空閑狀態、周邊交通情況等推送給有關服務對象。這也是構建城市文化中心樞紐,發揮文化館紐帶作用的有力舉措。出館后:依據服務對象當天在館使用設備設施情況、喜好情況,個性化、針對性推送相關場館設施及場館最新服務介紹,維系并增強服務對象黏性。
從場館實際運維管理者角度出發,環境設施智慧化主要體現在安防方面。文化館的場館面積相對較大,水電網基礎設施、相關的環境管理、安全監控等運營成本很高。在安防上介入物聯網技術,通過攝像頭、紅外感應器等采集場館信息,實現對場館的24小時實時安全監控,及時發現設施和在館人員的異常情況,并自啟動應急處置警報和處置方案。同時,通過射頻識別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等,實現對場館設備的使用、跟蹤、性能情況掌握等智能管理。基于上述方式,有效降低運營人工成本,規范場館場地及設備管理,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二)服務方式智慧化
如果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了智慧場館的外殼,那么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服務內容及對其的智慧化呈現供給、智慧化的服務方式則大大填充了這一外殼。智慧供給內容一個是轉化實體實景資源,另一個是打造智慧場館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采集分析,讓數據反哺服務平臺,實現用戶畫像及軌跡查詢,促使場館內人、物、數據之間的全面感知和互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智能匹配及個性化精準服務,最終實現智慧服務。
在實體實景方面,打破文化館展覽展品靜態展示限制,運用物聯網、大數據、VR等手段對其進行數字化分類與資源轉化,實現在線展覽,同時將現實場景中的視聽內容融合到VR情境中,提供交互式沉浸式供給,打造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在虛擬線上方面,立足用戶角度,秉持精細化管理理念,綜合利用各項技術,集成智能預約簽到和推送服務、展覽展品可視化服務、數字文化資源服務、藝術普及培訓服務、環境監測服務、用戶大數據分析等多個功能應用,破除信息孤島,實現場館業務無縫協同對接,促成打造便捷、高效、智慧的場館應用管理服務一體化平臺。
智慧服務理念下,強調關注服務對象與場館設備和資源的互動、聯系及反饋。例如,通過獲取服務對象在展品面前的停留時間,采集展品前的停留人數等,判斷展品受歡迎程度以及哪類展品較受歡迎等問題。再如,通過AI技術輔助教學及內容生產:在排練廳部署采集和互動操作終端,服務對象自主選擇藝術培訓內容,運用AI分析技術,智能輔導服務對象,糾正其練習或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同時,自動錄制學習過程,服務對象可隨時查看過程回放,并能夠利用觸摸屏截取或掃碼的方式獲取自己的學習視頻,實現用戶方數字資源內容生產?;谏鲜雠e例,服務方式的智慧化充分圍繞服務對象,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挖掘精神文化需要,采集抓取服務對象的個性需求、文化體驗和評價反饋,創造自主生產內容的智慧環境,最終基于用戶畫像推進服務個性化、精準化,促使場館、展覽、文化活動等服務精準適配服務對象,實現所得即所需。
(三)運營管理智慧化
運營管理的智慧化第一要義是創新管理理念和運營體系,明確智慧場館的運營是以技術、數據、業務流程三者合一為基礎的。搭建一套科學合理、集約智慧的場館運行管理機制框架,以數字技術、業務數據及大數據分析輔助完成場館預訂、場館使用、場館統籌調度、場館效益評價、場館迭代完善等工作,對場館運營的整個流程進行跟蹤、監管,從而提高場館管理水平,推動場館科學、全面、長久發展。
數據分析便于場館精確化管理,為決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服務。利用智慧場館服務平臺采集場館運營數據,并進行數據清洗、存儲及分析,出具月度、季度、年度可視化報告或報表,展現場館運行服務效果。場館運營的數據采集指標主要包括入館客流數據、文化活動發布數據、場館預約數據、場館資源服務數據、用戶評價數據等。基于數據,分析場館運營各項業務工作新的調整方向。例如,分析場館增量情況,為場館的人流量引流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結合周邊商圈,制定特色化宣傳推廣活動。再如,分析不同群體對場館不同服務內容的感興趣程度,為其提供針對性、差異性公共文化服務。例如,若老年人更傾向于戲曲曲藝等文藝會演類活動,則可以第一時間推送文藝演出的節目介紹、演出時間等內容;若年輕人更傾向于舞蹈音樂等藝術培訓類活動,則可以智慧推送文化場館相關活動室的余量情況??梢哉f,運營管理智慧化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評估和決策分析的核心手段,在文化館場館的資源調配、運營、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結語
智慧化浪潮下,文化館肩負著傳承文化和藝術普及、延伸發展區域人氣聚集、城市文化產業拉動等使命。建設智慧場館,一方面是實體場館的智慧化改造和云端場館的智慧服務,另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治理的新革新、新突破。通過對環境設施、服務方式、運營管理進行智慧化多維度升級,提升場館運行管理和服務效能,實現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滿足。
參考文獻:
[1]十部門關于《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07-05.
(作者簡介:潘婕,女,本科,江蘇省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