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河,古稱瀏水,又名瀏渭河,是湘江的一級支流河,發源于羅霄山脈大圍山北麓,有大溪河和小溪河兩個源流。河道中所產的菊花石,為世界一絕。其“花”孕育于2億多年前,因地質運動而自然形成于巖石中。亦可稱“取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其花形酷似異彩紛呈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紋理清晰、界線分明、神態逼真、玉潔晶瑩,蔚為奇觀?;ò陝t保留了天青石晶體的斜方長柱狀外形。按花徑的大小和花朵的形態可分為繡球花、珊瑚花、銅錢花、蟹爪花、雞爪花等品種。其中以前三者具有較高的工藝利用價值。
據考古發現,大約在2億年前,瀏陽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由于地球變遷,瀏陽進入了海退期,在地表低洼的地方積存的海水不斷蒸發,當海水中的硫酸鍶鹽的濃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便形成了晶體,并逐漸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圍,同時隨水中的泥質沉積下來,散布在泥灰巖層中,經過2億年的演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菊花石。
菊花石大約發掘于清朝乾隆年間。相傳當地鄉民取石壘壩,驚奇發現石中含有“菊花”,秀才歐陽錫藩平時擅長雕刻,見石如獲至寶,拿回家中細揣,依照花形,精心雕琢了一個菊花石硯,引來各路文人墨客觀賞。后來,又有鄉中石匠如琢如磨雕刻,遂使奇石成為貢品,以后屢為官員、富商作為收藏、饋贈的佳品。《故宮博物院院刊》曾有文章記載:“清代內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硯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約七八寸不等?!敝凉饩w年間,當地陽長厚正式開設“補天石”菊花石雕作坊,產品主要為淺刻和平面雕刻的硯臺、鏡屏等。清末民初,開始發展浮雕、半浮雕、鏤空和圓雕的茶具、酒杯、茶幾、桌面、假山、花瓶等,花形由簡到繁。據《瀏陽縣志》載:1915年巴拿馬萬國展覽會,我國工藝大師戴清升的絕創“映雪”花瓶、“梅蘭菊竹”屏風參展,令世人瞠目,“石頭能開花”一時傳遍展會,引起轟動,人流如潮,競相爭睹,作品一舉榮獲“稀世珍品金獎”,至今保存在聯合國博物館。
2015年7月,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瀏陽菊花石受到熱捧,成功打入歐洲市場,奧地利珠寶商一次性下單上千萬元,并將其帶到德國慕尼黑礦石博覽會上展銷,再度引起轟動。
(摘自《點墨長沙》岳麓書社出版 龔軍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