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養老機構已經成為重要的養老方式。民政部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共有各類養老機構4.23萬個,床位429.1萬張,收住老年人214.6萬。然而,近期涉養老機構的服務糾紛有逐漸增多趨勢。記者在北京、杭州、南昌等地調查發現,多地發生養老機構“跑路”事件,一些老人動輒數十萬元的養老錢被卷走。
養老機構“跑路”頻發
在江西南昌,經營了13年的知名養老機構中華情老年公寓2020年4月發生了老板“跑路”事件。南昌市公安局新建分局2020年4月17日發布通告,該老年公寓法人代表章國興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立案偵查。目前警方已成立專案組開展案件偵查,養老機構被當地政府接管運營。
此案涉案金額上億元。63歲的賈女士稱,自己曾預付了3萬元的養老費。當時有業務員在公園宣傳,在了解了中華情老年公寓后,考慮到老伴的身體狀況,就交了錢準備在這個公寓養老。“這筆錢相當于預定床位,但是沒想到現在會發生這種事。”
另一位交了90萬元的王先生則稱,之前80多歲的母親已經入住一段時間,疫情發生后母親便回了家,“現在想住也住不進去了”。據他統計,目前涉及中華情養老公寓案的人員大概有4000多人。
幾年間,江西省內3家大型養老機構均出現運營問題。其中,江西老慶祥實業開發有限公司以“預交服務費用”享受更高養老服務折扣等名義吸引老人入住養老,涉案金額2億多元。江西金三江養老控股集團公司采取“會員卡”形式吸引老人投資,涉及2000多名老人,涉案金額3億多元。
類似的例子很多。2016年,號稱在全國擁有基地、提供“候鳥式”養老服務的怡養愛晚(北京)養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養愛晚”)以“零風險”“高回報”等為名目,吸引上千名老人成為公司會員,會員費至少10萬元。接著,該公司陸續關閉門店,最終卷走上千名老人上億元養老錢。
家住北京豐臺的連阿姨是一名退伍軍人。她把老伴去世時留下的60萬元撫恤金交給“怡養愛晚”,成為該處上千名會員中的一人。合同到期后,60萬元的“養老保證金”至今未能退回。相比其他會員,胡老的處境更加艱難,胡老沒有兒女,妻子去世后他賣掉房子交了120萬元養老保證金成為“怡養愛晚”的會員,按照合同,全年可以住在養老基地。“怡養愛晚”宣布關閉后,老人一度無家可歸。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怡養愛晚”的會員大都是社會地位、學歷比較高的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人們投入金額也較高,從10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有的老人還為此變賣房產。
2018年5月,浙江杭州也發生一起民辦養老機構負責人跑路事件,截至當年6月中旬,共有超過2000人報案,涉及金額數億元,而這家民辦養老機構打出的廣告是:投入幾十萬元,可以免費到這家機構的幾個養老基地免費養老。
“賣卡”預售模式風險大
根據各地披露的案件,養老機構已成非法集資、詐騙的高發地,常見的套路有:以提供養老服務的名義收取會員費、保證金,并承諾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但實質是非法吸收公眾資金;以銷售產品如會員卡、優惠卡等名義,讓老人存入一筆錢,以獲得優先入住和打折優惠資格;打著投資養老公寓、養老院的幌子,以返本銷售、售后包租、約定回購等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為何涉老機構頻頻“跑路”,經營者頻頻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民政部門備案的養老機構一般按月收取費用,最多不能超過一年。但養老地產、養老金融、旅居養老等新業態,通常采取“賣卡”預售模式,這給經營者“跑路”留下了可乘之機。
由于養老機構固定資產投資比較大,回報周期比較長,很多民營養老機構資金鏈緊張。為此,一些養老機構以銷售會員卡、優惠卡等名義,讓老人存入一定金額,以獲得優先入住和打折優惠資格;個別機構還會承諾在不能入住的情況下,按預存金額的一定比例返還本金和高額利息。
“重資產模式的民營養老機構對資金的需求量大,2020年受疫情影響,很多養老機構的新增客戶較少,經營壓力增大。”湖南康樂年華養老產業集團副總經理、湖南省社會福利與養老產業協會副秘書長龍攀說,那些依靠集資、收取高額押金或會費的養老機構首當其沖,導致“跑路”事件多發。
在國家政策鼓勵下,近幾年養老產業發展很快,各種資本爭相進入。“有些別有用心的經營者進入養老行業的動機就是為了圈錢,而不是真正想從事養老服務。‘跑路’的風險自然很大。”
擦亮眼睛守住養老錢
近兩年,行政主管部門加強了對養老領域非法集資、老板“跑路”亂象的打擊力度,一批問題企業被逐漸“擠出”市場,整個行業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如何防范風險、加強監管、化解存量問題,如何形成“莫貪養老錢,‘跑路’沒出路”的高壓態勢,還需進一步下實功夫、細功夫。
具體來說,“事前”要加強消費教育和投資預警。如今,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養老機構的設立由審批制變為備案制,幫助老年人“擦亮眼睛”、提高辨別能力顯得尤其重要。一些地方探索“白名單”制度,定期更新已備案的養老機構,并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起到了引導老人慎重選擇、促進企業合規經營的作用。
“事中”要用好技術手段,實行綜合監管。對于會員制等高風險的收費模式,可以采取很多技術手段,比如通過商業銀行第三方存管的方式確保資金管理使用安全,要求收費額度原則上不能超過經營者可抵押物估值,且不得投資風險行業等。
“事后”要懲戒有力、形成震懾。對于老板“跑路”的養老機構,老年人及家屬最為關心的是:老板能否盡快歸案?已投入的錢能否追回來?從現實的案例來看,不管是涉嫌詐騙還是民事糾紛,維權之路都是漫長而艱難的。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打擊、追繳、懲處力度,落實信用約束、聯合懲戒等措施,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讓養老機構的經營者“不會跑、不敢跑”。(綜合新華社1.2訊、《北京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