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玉 程慧 成春梅
摘 要:產學研融合創新平臺是集聚技術、制度、文化的創新協作體,是科技與產業資源、創新人才的集聚地。該文以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各產學研融合平臺及其協同單位為調查對象,分析了高校和研究機構及企業員工參與產學研合作機會、人盡其才產學研機制、貢獻認可度、意見建議反饋渠道4個方面的認知差異,并從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雙向評價機制2個方面提出了完善山西農業產學研融合創新人才機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領域;產學研融合;人才機制;山西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156-04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platfor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was not only a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body that gathers technology, system and culture, but also was a gathering place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took each platform and its cooperative uni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i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a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talent utilization mechanism, con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suggestions feedback channel for their employees of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ugges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mechanism was raised i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of Shanxi agriculture from training mechanism of applied talents and bidirec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fiel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Talent mechanism; Shanxi
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當前我國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為突出,因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需要科學技術與農業人才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1]。產學研融合有利于高校和企業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深度融合、共同發展,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更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渠道[2-3]。然而,農業領域產學研融合存在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嚴重錯位的現象,企業專業人才需求的前瞻性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滯后性矛盾極為突出,導致農業領域專業人才需求難以滿足。地方農業院校是服務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與人才基礎[4]。因此,創新人才機制,充分發揮農業高校的教育資源和智庫作用才是推動農業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關鍵所在。
1 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研的方法,對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及協同創新中心的省內協同單位員工隨機發放問卷,圍繞人才機制和評價機制開展滿意度調查,設計了參與產學研合作機會、人盡其才產學研機制、貢獻認可度、意見和建議反饋渠道4個題項。并運用SPSS 2.0軟件對收集數據進行了交叉分析,用皮爾遜卡方檢驗法驗證了提出假設。
2 調查對象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36份。問卷調查范圍主要為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及其省內協作單位,包括農業企業、農業廳下屬研究機構和涉農學會(協會),由于后2類機構涉及人員少,收集的數據存在缺失值,不足以作為研究依據。因此根據單位功能分類,將調查對象中具有研究性質的單位均合并入高校,以下稱高校(研究機構),即調查對象為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2類。相比高校(研究機構),企業調查人數偏多。從學歷上看(圖1),企業調查對象以碩士以下學歷為主要,尤其本科及以下人員最多;高校(研究機構)調查對象則以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歷為主。
從工作年限統計上看(圖2),高校(研究機構)以工作10年以上人員較多,企業工作6年以下人員較多,而工作年限為7~9年的人員在高校和企業均較少,這可能與階段內高校(研究機構)引進人員數量少或當年參與產學研團隊人員不足有關。總的來講,從數據穩定性和真實性考慮,調查對象靠近實際,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 實證分析
3.1 信度與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 a系數法對所得問卷數據進行可靠性分析發現,Cronbach a系數值均大于0.8,說明問卷信度質量高、定量數據可靠(表1)。采用KMO值和巴特利球度法檢驗樣本量表的效度分析發現,KMO值為0.773,巴特利球度檢驗結果非常顯著,樣本數據可進行下一步分析(表2)。
3.2 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4個變量作描述性統計分析看出(表3),總體上均值接近于平均水平,標準偏差較小,數據來源集中,確保了調查數據不偏離預期。意見、建議反饋的渠道均值最高1.76,呈負向趨勢;人盡其才機制和文化氛圍均值分別為1.51、1.54,處于較高水平;參與產學研工作機會均值為1.35,得分相對較低,這可能是高校人員以教學及基礎研究為主,而參加產學研融合機會較少的原因[5]。
3.3 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產學研深度融合人才機制分析 總體上看,對有參與產學研合作機會表示“贊同”者占74.3%,“基本贊同”者占16.2%,“不贊同”者占9.6%(表4)。企業表示認同者75人,占企業人數82.4%;高校(研究機構)者26人,占高校(研究機構)人數57.8%。從參與產學研合作機會上看,表示“贊同”企業占74.3%,高校(研究機構)占25.7%,兩類單位認知差距明顯。
假設1:單位性質與參與產學研合作的機會不相關。
為證明以上假設,進行卡方檢驗發現P=0.007,表明單位性質與參與產學研合作的機會滿意度呈顯著相關(表5),故原假設不成立。單位性質是參與產學研合作機會的影響因素,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員工在參與產學研合作機會的滿意度上差異表現較明顯。
從表6可以看出,對人盡其才的產學研機制表示“贊同”者占61%,“基本贊同”者占27.2%,“不贊同”者占11.8%。從單位性質與人盡其才產學研機制進行分析,企業認同者66人,占企業人數72.5%;高校(研究機構)認同者17人,占高校(研究機構)人數37.8%。從人盡其才產學研創新機制上進行分析,企業“贊同”者占79.5%,高校(研究機構)者占20.5%,企業比例較高,表明企業員工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產學研合作,而高校(研究機構)投入產學研活動的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少,人才資源發揮不充分,可能是高校以教學和基礎研究為主的原因,結果與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一致。
假設2:單位性質與人盡其才的產學研機制不相關。
為證明以上假設,進行卡方檢驗發現P<0.001,表明單位性質與人盡其才產學研機制有極顯著差異(表7),故原假設不成立,因而人盡其才產學研機制與單位性質相關。
3.4 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人才評價機制分析 總體上看,對產學研工作貢獻認可度表示“贊同”者占69.1%,“基本贊同”者占22.1%,“不贊同”者占8.8%(表8)。從不同單位性質與產學研工作貢獻的認可分析,企業“贊同”者69人,占企業人數75.8%;高校(研究機構)“贊同”者25人,占高校(研究機構)人數55.6%。從產學研工作的貢獻是否得到認可方面進行分析,企業“贊同”者占73.4%,高校(研究機構)“贊同”者占26.6%,表明不同單位性質與產學研工作貢獻的認可度有明顯不同。
假設3:單位性質與產學研工作的貢獻認可度不相關。
為證明以上假設,進行卡方檢驗發現P=0.036,表明產學研貢獻的認可度受單位性質影響(表9),故原假設不成立,因而單位性質與產學研貢獻認可相關。
從表10可以看出,認為“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暢通”者占49.3%,“基本暢通”者占25.7%,“不暢通”者占25%。從不同單位性質與意見、建議反饋渠道上分析,企業認可者50人,占企業人數54.9%;高校(研究機構)認可者17人,占高校(研究機構)人數37.8%。從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暢通方面進行分析,企業“贊同”者占74.6%,高校(研究機構)“贊同”者占25.4%。這表明不同單位性質和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企業的反饋意見和建議的渠道障礙要高于高校(研究機構)。
假設4:單位性質與意見、建議反饋渠道不相關。
為證明以上假設,進行卡方檢驗發現P=0.14,大于0.05顯著水平,表明兩者差異不顯著(表11),原假設成立,因而不同單位性質與意見、建議反饋渠道不相關。
4 完善農業領域創新人才機制的對策建議
4.1 建全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 從調查分析結果看,山西農業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平臺員工對單位人才機制的滿意度總體向好,但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在成長機會和人才利用上有明顯差異,表現為企業員工參與產學研合作的機會更多、人才利用機制更完善,而高校員工對參與產學研機會及能否充分利用其才能方面的感知呈負向。因此,高校(研究機構)要在產學研人才能力的使用發揮與釋放上多下功夫,營造公平競爭崗位環境,搭建深入合作通道,引導山西農業領域中小型企業樹立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建議高校(研究機構)要多鼓勵科研人員參與企業的研發任務,如增加橫向課題間接經費比例,允許科研人員兼職企業研發職務等;農業高校(研發機構)科技人員要提高尋找適配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能力,如主動聯系企業建立戰略合作發展研究機構等方式,利于定位社會需求目標,有效制定中長期科研規劃;鼓勵校企合作圍繞信息集成、文化融合、技術體系集成的模式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機構[6];嘗試設立校企共建的研究應用型創新人才項目,擴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用人空間。
4.2 完善人才雙向評價機制 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合作中,效益評價與人才評價缺一不可。從調查分析可知,員工的產學研工作貢獻認可度受單位性質的影響,而意見、建議反饋渠道與單位性質無相關,但企業在產學研貢獻的評價機制方面要優于高校,而對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是否暢通方面,則表現為高校(研究機構)員工的權益獲得上表現得更為公平。因此,建議山西農業高校(研究機構)在評價體系中增加產學研貢獻的考核指標,如在科研工作量考核指標中增加成果轉化收入資金、推廣型科研人員職稱晉升論文考核允許用技術成果轉化收入替代等。對于企業而言,產學研管理者應提高管理透明度,可利用網絡信息公開、意見郵箱、走訪等意見反饋通道充分了解員工訴求,鼓勵員工樹立產學研創新共榮和競爭意識,從而提高員工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定期組織員工入駐高校(研究機構)學習專業化知識,體驗科技文化氛圍。另外,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組建產學研平臺時,作為產學研政策機制和關鍵技術研發主導的牽頭單位,在制訂績效目標和利益分配時要拋開本位主義,需充分考量協同單位間的文化與利益需求及差異,協同主體間如能秉持“共進、共享、共贏”的價值文化,產學研融合平臺勢必會成為高效服務農業經濟發展的先行軍。
5 結語
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戰略產業,其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而科技人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保障基礎。盡管山西農業領域已具有了被初步認可的產學研融合人才機制,但仍需進一步健全應用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雙向評價機制,從而推動山西農業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山西農業現代化步伐,托舉山西鄉村振興偉業。
參考文獻
[1]石宇.山西“農谷”戰略背景下的“谷城院”融合路徑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12):44-49.
[2]史明艷,王育娜,周曉軍,等.“新農科”背景下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天津農業科學,2020,26(11):72-74,79.
[3]張文彬.產學研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24):67-70.
[4]孫丹丹.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性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37(3):32-36.
[5]王俊鵬,景睿.企業創新文化與組織變革能力的關系研究——以員工組織承諾為中介[J].科技和產業,2020,20(3):1-11.
[6]劉源,趙慶年.產學研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美國實時功能成像科技中心的案例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59-16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