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森
“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的這些話,為整個學習教育活動指明了方向。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讀史可以明志,讀史可以增信,讀史可以崇德,讀史可以修行。而一段時間以來,學習黨史并沒有像要求的那樣規范和重視。有的對黨史知識學習重視不夠,興趣不濃。有的地方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學史形式過于單一,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有的則認為,有時間讀黨史還不如多去掙點錢。更有甚者,他們采用輕浮和不負責任的態度游戲歷史,無端往英雄模范身上潑臟水。“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勃蘭特)。所以,進行一次較為系統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有多么及時、多么必要。
向史而敬。敬重歷史是學好歷史的前提。一部黨史,是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結晶,是幾代共產黨人心力與智慧的結晶,理所當然應得到全社會的敬重。溫故而知新,黨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的過程就是“補課”的過程、“充電”的過程。南通既是紅十四軍的革命根據地,又是全國首批開放的沿海城市,是紅色資源大市,有豐富的黨史教育資源。在這里,既有為南通解放浴血奮戰的志士英烈,也有為富民強國漚心瀝血的人杰英模;既有資助困難學子從不留名的無名英雄“莫文陏”,又有“活到老磨刀到老捐獻到老”的“高節卓不群”的磨刀老人。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黨史教材。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到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我們還應利用紅十四軍紀念館、七戰七捷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發展史等宣傳教育,普及黨史知識,推動教育走心入腦。通過重溫黨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讓紅色傳統在江海大地代代相傳。
向史而立。黨史是最好的清醒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激勵斗志的清醒劑;在取得勝利的時候,是防驕破滿的清醒劑;在搖擺不定的時候,是引航定盤的清醒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是保持“兩個務必”的清醒劑。黨史又是共產黨人強身健體之本、修身養性之本。重讀視死如歸的江竹筠,可以堅定我們的信仰和立場;再唱“義勇軍進行曲”,可以保持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重讀“面對魔鬼,我放聲大笑,讓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可以錘煉我們的意志品質;重溫“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可以增強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勇氣。在讀史中接受洗禮,在讀史中凈化靈魂,在讀史中補充營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史使人厚重,讀史使人有品位,思想境界在讀史中得以升華。
向史而新。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往而知未來。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傾聽歷史深處的回響,為的是凝聚前行的力量。黨史是部奮斗史,學習的過程就是激勵斗志奮力前行的過程。回顧百年風雨,我們向歷史尋經驗、求規律、探新路。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標準。向史而新,面對新征程、新挑戰,南通就得有接軌上海、跨江融合的新追求,就得有“兩爭一前列”的新標準,就得有“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新氣象。知所從來,方明所去。黨史文化是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史上最深刻的文化記憶。越是先進的文化,越有穿透力。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以黨史文化激發江海奔騰,是獻給建黨百年的最好禮物。通過深入學習,弄清楚身上的使命和擔當,在追趕超越、攀高比強上見功效;在“三個全方位”上見功力,在“強富美高”上見實績。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抓落實,就是要在學深悟透上下功夫,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上見行動, 落實好,才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