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賓
摘 要:本文利用自動氣象站觀測資料、NCEP分析資料等相關資料,對2019年6月5日出現在漯河市的一次強降水天氣過程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此次強降水發生前期,500 hPa形勢場上,高空槽主要呈階梯狀分布,促使冷空氣隨槽后較強偏北氣流急劇南下,冷平流進入我國中東部區域;與此同時,700 hPa和850 hPa的中低空區域,西南渦在四川省中部區域生成且不斷發展,這些為本次強降水天氣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流背景形勢;強降水過程為典型的西南渦東移發展為江淮氣旋的天氣過程;暖式切變線毗鄰氣旋中心一帶的區域就是垂直速度的大值區,對應著氣旋云系的回波主體;強降水落區、位置、范圍同假相當位溫高能舌、水汽通量輻合區存在較好的對應關系。
關鍵詞:強降水;天氣形勢;物理量;漯河市
中圖分類號:P4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21)05-0141-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NCEP analysis data and other relevant data, a heavy precipitation weather process occurred in Luohe City on June 5, 2019 was diagnos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heavy rainfall, the high air troug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a ladder shape in the 500 hPa situation field, which makes the cold air rapidly southward with the strong northerly airflow behind the trough, and the cold advection enters the middle and 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iddle and low altitude areas of 700 hPa and 850 hPa, the southwest vortex generates and develops continuously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 which is the occurrence of this heavy rainfall wea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ong precipitation process is a typical weather process that the southwest vortex moves eastward to develop into a Jianghuai cyclone; the area near the center of the warm shear line is the large value area of the vertical veloc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echo main body of the cyclone cloud system; the area, location and range of the strong precipitation are similar to the high-energy tongue of the false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the convergence area of water vapor flux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Keywords: heavy rainfall;weather situation;physical quantity;Luohe City
強降水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經常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其經常會伴隨著大風、雷電、冰雹等天氣一同出現,還時常引發暴雨洪澇災害,導致城市內澇、山體滑坡、大范圍農作物被淹,通信系統、供電系統被破壞,同時也會使得交通運輸受阻,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所以,借助氣象觀測資料對局部地區強降水天氣過程進行分析和預報,將強降水天氣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是至關重要的。漯河市隸屬于河南省,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華北平原西南邊緣地帶,地理坐標為33°24′—33°59′N,113°27′—114°16′E,為暖溫帶的南部邊緣地區,屬于溫暖過渡型季風氣候。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冷熱交替,整體氣候特征表現為:冬季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涼爽、日照長,春季干旱、多大風。受地形、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漯河市強降水天氣出現較為頻繁,大多出現在5—9月。強降水天氣經常會給當地農業生產、城市基礎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2-4]。所以,為了有效應對強降水天氣,必須要加強對漯河市強降水天氣發生發展機制的分析。本文主要對漯河市2019年6月5日的一次強降水天氣過程進行診斷分析,進一步強化對強降水天氣發生規律的認知,獲悉強降水天氣的主要形成機制,這對于強降水天氣預報預測以及防災減災決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強降水天氣實況
2019年6月5—6日,我國華北地區東南部、華東地區中部、中南地區北部、西南地區東部發生了一次大面積的強降水天氣過程。在此次天氣過程中,漯河市出現強降水天氣局部地區還伴隨著雷電、大風天氣,降水主要集中于6月5日19:00至6月6日06:00。該時間段累計降水量為48.7 mm,降水強度最大的時刻為6月5日19:00,強度為14.3 mm/h。此次強降水天氣給小麥、玉米等作物造成不利影響。2019年6月5—6日降水天氣實況如圖1所示。
2 天氣形勢分析
在本次強降水發生之前,2019年6月4日20:00 500 hPa形勢場上,有三段高空槽分別處于貝加爾湖東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河套地區至四川東部,高空槽主要呈階梯狀分布,促使冷空氣隨槽后較強偏北氣流急劇南下,同時因為槽底位置偏南,故冷平流能進入我國中東部區域。此外,在700 hPa和850 hPa的中低空區域,西南渦在四川省中部區域生成且不斷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從華南至華北始終受大面積偏南暖濕氣流的影響,這為之后氣旋的形成以及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以及能量。對地面形勢場進行分析可知,西南地區東部對應著較為完整的低壓系統,同時北方冷鋒也與低壓系統的前部比較接近。
2019年6月5日20:00,氣旋逐漸成形,500 hPa高空槽顯著增深,且不斷向東邊移動,移向華北至中南中北部地區,同時有大量冷空氣在槽后西北氣流的作用下不斷朝南方輸送。在中低層地區,在高空槽的作用下低渦系統顯著東移增強,低渦中心逐漸移動到江漢南邊區域,氣旋式環流更為顯著。在700 hPa形勢場上,低渦槽前的西南急流風速最大達到24 m/s,這都給氣旋的維持提供了豐富的水汽條件。在850 hPa形勢場上,從華北南部至低渦系統后部分布著一個很長的冷舌,導致切變線附近區域有冷暖氣團強烈交匯,并且與切變線、高空槽系統的抬升相配合,暖濕氣流在切變線南側逐漸發展成為較為深厚的對流云系。在地面氣壓場上,旋轉的氣旋使得冷暖空氣分別在氣旋前部以及后部前部匯集,構成明晰的冷鋒及暖鋒結構,華東地區在氣旋生成之后逐漸開始受低壓倒槽的控制。6月6日20:00,氣旋主體大多數向東邊移動進入海上,強度逐漸變弱。500 hPa高空槽的北支大體上全部移離內陸,華北大多數地區、華東中北部、中南地區開始受槽后西北氣流的控制,但是南支槽依然位于中南地區南部與中部地區,總體來說強度較弱。在850 hPa形勢場上,氣旋后部區域有一條延伸出的冷式切變線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與700 hPa配合著依然有西南氣流維持,平均風速大約為14 m/s,使切變線南邊的江南區域依然受對流性天氣的影響,漯河市此次天氣過程結束。
3 物理量場分析
3.1 濕度場與垂直速度場分析
根據于文霞等學者的研究方法,借助NCEPFNL全球分析資料制作2019年6月5日08:00、20:00、6月6日08:00、20:00的700 hPa相對濕度與垂直速度分布圖。由相對濕度與垂直速度分布圖(圖略)分析了解到,6月5日08:00,低渦槽前有很強的濕空氣上升運動,促使對流云系發展旺盛,這對應雷達拼圖上西南東部的較強回波,槽后的冷濕氣流也逐漸下沉。6月5日20:00,在低渦不斷朝東邊移動發展產生氣旋之后,冷濕氣流大范圍南下,并且槽后構成勢力強勁的冷氣團,其與西南暖濕氣流在槽周邊區域共同交匯,構成了一條較為狹長的氣流上升帶。暖式切變線毗鄰氣旋中心一帶的區域就是垂直速度的大值區,對應著氣旋云系的回波主體,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暖濕空氣在此區域積聚之后配合抬升條件、冷空氣的阻擋,構成了比較深厚的對流系統,這推動了漯河市此次強降水天氣的發生發展。6月6日08:00,暖式切變線一帶垂直速度大值區的面積逐漸變減小,所對應的云系的回波強度也稍微變弱。再者,華東、江南部分區域在較強西南氣流的形勢下有較為分散的對流云團出現,所以存在較強的氣流上升運動。6月6日20:00,氣旋主體不斷朝東邊移動進入海面之后,它的后部為大規模的下沉氣流,所以天氣轉為晴好,冷式切變線南側的湘、贛一帶依然存在垂直速度的大值區,且相對濕度較好,所以依然有對流云帶。
3.2 不穩定能量條件分析
強降水的發生與不穩定能量機制之間息息相關。此次漯河市暴雨過程發生之前的對流有效位能(CAPE)均在1 000 J/kg以上,K指數在35 ℃以上,SI指數處于-2.5~-1.0 ℃。可見,大氣層結不穩定。此外,在本次強降水過程中,850 hPa以下的偏南風變大,假相當位溫(θse)高能舌伴隨著偏西南氣流不斷朝東北方向延伸,大氣呈增溫增濕態勢,使得不穩定能量逐漸增大。低層構成中尺度水汽輻合大值區,強降水落區主要位于低層假相當位溫(θse)高能舌和水汽通量的輻合區。強降水落區、位置、范圍同假相當位溫(θse)高能舌、水汽通量輻合區存在較好的對應關系。
4 結論
①此次強降水發生前期,500 hPa形勢場上,高空槽主要呈階梯狀分布,促使冷空氣隨槽后較強偏北氣流急劇南下,冷平流進入我國中東部區域;與此同時,700 hPa和850 hPa的中低空區域,西南渦在四川省中部區域生成且不斷發展,這些為本次強降水天氣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流背景形勢。
②此次強降水天氣過程為典型的西南渦東移發展為江淮氣旋的天氣過程。西南地區東部對應著較為完整的低壓系統,同時北方冷鋒也與低壓系統的前部比較接近。在高空槽的作用下,低渦系統顯著東移,低渦中心逐漸移動到江漢南邊區域,氣旋式環流更為顯著。
③暖式切變線毗鄰氣旋中心一帶的區域就是垂直速度的大值區,對應著氣旋云系的回波主體,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暖濕空氣在此區域積聚之后配合抬升條件、冷空氣的阻擋,構成了比較深厚的對流系統,這推動了漯河市此次強降水天氣的發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之賢.隴東南地區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及短時臨近預報技術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3:2-3.
[2]胡國領,原野,張耀文,等.雷暴與強對流臨近天氣預報技術探究[J].數字通信世界,2019(11):90.
[3]丁治英,王楠.兩次颮線過程中短時強降水和冰雹強度差異及成因分析[J].氣象科學,2015(1):83-92.
[4]鄭媛媛,姚晨,郝瑩,等.不同類型大尺度環流背景下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研究[J].氣象,2011(7):79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