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人每天上6到8次廁所,一生約有三年時間在廁所度過。目前全球仍有42億人缺少安全的衛生設施,他們經常使用不可靠、不合格的廁所或露天排便。
那么,氣候變化與廁所有什么關系呢?
能正常運轉的廁所都與處理人類糞便的環境衛生系統相連。這些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沖水馬桶將排泄物排入到地下水箱,在那里細菌將這些物質分解成水和固體污泥。其中,水會通過流出管流入排水場。
然而,氣候變化加劇會導致洪水、干旱和海平面上升等,直接威脅環境衛生系統,如廁所、管道、化糞池、污水處理廠等。洪水會破壞廁所系統,將人類廢水傳播到生活用水、糧食作物和房屋中,威脅人們健康安全、污染地下水、破壞環境等。


世界氣象組織說,目前超過7.8億人無法獲得清潔、安全的水。氣候變化增加了水循環的可變性,引發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降低了水的可預測性并影響水質。缺少安全的水還可能會導致政治和社會動蕩。
廁所產生的廢水和污泥中含有寶貴的水、養分和能量,糞便中產生的沼氣也可被收集,可持續的環境衛生設施可以有效地將這些廢物利用起來,從而安全地促進農業發展、減少排放,獲得更綠色的能源。
可持續的環境衛生設施意味著有可靠的糞便收集、處置、處理和安全再利用的系統,能提高收集、處理和輸送水系統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水資源消耗和損失。
可持續的環境衛生設施能夠抵抗洪水、水資源短缺和海平面上升等外部沖擊,抵御氣候變化,并安全地處理廢物。
安全管理的廁所、清潔的水與良好的個人衛生相結合,是防御新型冠狀病毒等流行疾病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