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蕓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高鼎的《村居》將春風拂面,兒童放飛紙鳶的畫面形象地描述出來。這里的紙鳶就是風箏,中國的風箏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發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傳,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有成,這是風箏最早的起源。那么在繪畫作品中,畫家們是如何表現風箏的呢?
敦實憨厚、信步前行的老牛,靈巧稚拙、神情專注的牧童,以及那只顯然是自己糊制的簡樸的風箏,是畫面上少量可以直接看到的景物,其余則為大量的空白,給人以空明疏朗的感受。畫家想要傳達的即是這么一種天真、自然的感受。此外,畫面中還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主體——春風,畫家通過牧童手中的這根線,將風向和風力巧妙地表現了出來。而這些也體現出了畫家對生活用心的觀察和未泯的童心。
風箏也是豐子愷非常喜歡的題材,他一生畫有多幅風箏漫畫。這幅作品名為《都會之春》,但作者并沒有繪出青草、綠樹、紅花等春天景色,僅畫一只蝴蝶風箏,高高飄舞在半空中,下面則是鱗次櫛比的廠房和住宅樓。一人俯在高樓的陽臺上,旁邊擺放一盆花草,正望著風箏出神。這幅作品的立意,與齊白石先生的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非常相似。齊白石以蝌蚪表現“蛙聲”,而豐子愷則以春風中的“風箏”暗示春天,都可謂絕妙之至的繪畫立意。
上面這幅圖是近現代畫家溫永琛所畫的《群兒戲鳶圖》。畫面采取了俯視的視角,把一群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放風箏的場景全部收納在畫面中,表現出熱鬧的場景。天上兩只風箏的色調與孩子衣服的色彩相統一,畫面統一而完整。孩子在草地上嬉戲,天上飛著風箏,后面點綴著花、樹,讓人感受到春日的美好。
今天,我們也利用手中的紙來畫一畫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