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在一場事關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盛會上,中國向世界發出了“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宣言。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在新時代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使命和奮斗方向,是新的科學“進軍號”和“動員令”。
參加大會的兩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表示,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從“向科學進軍”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從“創新驅動發展”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技不斷勇攀高峰,創新的旋律越來越昂揚。
5月28日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是科技強起來的關鍵支撐。
從“科學的春天”到“創新的春天”,從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自主創新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高度概括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闡明了新發展階段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問題。”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院士說,“講話中蘊含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歷史自覺,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科技創新無論在廣度、深度、速度、精度上都呈現加速度躍升趨勢。
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會場的熱烈氣氛,讓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周琪院士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分析了我國科技事業所處的方位,面對新一輪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黨中央主動識變應變,為中國科技制定了從自主創新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整體戰略。”
“嫦娥五號”、火星探測,習近平總書記提到這兩項重大研究任務,讓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倍感榮幸。“如果當初不能承擔風險,往后退了,恐怕就達不到現在的創新高度。”吳偉仁感慨,“我們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代表,國產大飛機取得的每一個新突破,都讓習近平總書記掛念。
“目前,C919客機正在全國多地進行試飛,力爭今年年底取得試航證。”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說,“我們要把總書記的關懷和對大飛機的要求帶回去,激勵大家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建立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讓中國的大飛機翱翔藍天。”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說,我國的空間科學和深空探測相對以往來說,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今后要在科學思想上不斷創新,在空間技術上不斷突破,為航天強國、科技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好比科技創新的“深蹲助跑”。蹲得深,爆發力才強;助跑快,才能跳得更遠。
中科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主任郭雷院士從事的控制理論研究,是自動化技術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郭雷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是低級重復,我們要力爭在數學算法、控制算法等方面做出更多自己的高水平成果。”
長期從事芯片材料研究的王曦院士,對缺“芯”之痛有著切身感受,也深感責任重大。“大硅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過去完全依賴進口,通過這幾年努力,自主制造的大硅片已經實現量產,正在努力進一步擴大規模。”王曦表示,“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
“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總書記說的這些話真了不起!”“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由衷地稱贊。
面對自己工作安排的日程表,鐘南山有時也無奈:“我有時也不得不‘站臺、拍視頻!”經常,只有忙完累完諸多瑣事到了晚上,老院士才有時間做點自己領域的研究。
對于科技工作者這些“難言之隱”,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少一點科技人員參加,不會帶來什么損失!”
這次大會上,總書記專門指出:“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證科技人員每周有5天時間搞科研工作。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
“‘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此話一出,臺下掌聲雷動。”中國科協十大代表、“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說,“總書記十分重視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這些話一下子說到關鍵上。讓英雄有用武之地,科研人員自己也要自立自強。”
專注科研、聚焦主業,是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的“必答題”。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要自覺當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
“科研事業是科技工作者的摯愛,如果不是一些外界原因干擾,絕大多數科研人員都希望呵護好自己的事業。”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李家彪院士說,“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很振奮人心,作為院士,一定要帶頭扎根學術。”
“兩彈一星”、雜交水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還是舉世矚目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兩院院士展現出的專業與風骨,在歷史和國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