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鹽縣城西小學依托海鹽縣城投公司開辟了一塊占地25畝的校外勞動實踐基地,逐步構建了以“農情·鄉情·國情”為主題的勞動教育模式,既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快樂與辛酸,又培植其學農、思鄉、愛國的情懷。
一、以“三農”為基點,激活學生的農業情結城西小學是一所以新居民子女為學生主體的鄉村小學,新居民子女占學生總數的90.9%。新居民子女基本都是農民的子弟,具有較強的“三農”情結,為學校開展以農業勞動為主的勞動教育提供了基礎。
第一,農識。學生對于農業知識知之甚少。學校與海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形成“農教一體”模式。農科所專家定期來校指導,開展農業知識教育,針對不同年級組織知農俗、識農具、玩農藝、體驗農貿等實踐活動。例如,低學段的學生學習“農諺”,觀察花草樹木;中學段的學生了解和掌握感興趣的植物種植知識,進行適量的勞作;高學段的學生掌握種植技巧,研究農作物種植的相關知識,并進行勞作。
第二,農技。學生通過實踐掌握農業勞作的基本技能,陶冶勞動教育的情操。學校預留部分勞動基地給周圍的居民種植農作物,學生可以觀察他們種植的場景并和他們交流咨詢等,在學習和模仿中逐步掌握和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能。
第三,農活。“育而不勞”是勞動教育的大忌,也是目前勞動教育缺乏實效性的癥結所在。學校將種植園根據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等因素劃分為大小不一的32塊地分給每個班級。學生學做農事,在自己班級的土地上體驗澆水、施肥、開墾、除草等農耕活動。蔬果成熟后,學校組織學生在采摘區體驗采摘勞動,品嘗勞動果實,親身感受勞動的苦樂情懷。
二、以“兩園”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家鄉情感城西小學的新居民子弟來自全國各地。學校發動學生搜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物產,讓學生將家鄉的特產移植在種植園內。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掌握家鄉特產種植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又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思念和牽掛之情,較好地體現了勞動教育“知識、技能、情感”的三維目標。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大,南北耕種制度、農作物種類具有明顯的差異。鑒于“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因素,學校在種植園內專門開設“橘之園”和“枳之園”作為師生實踐與研究的陣地。學生將預計能成功移植的特產或已成功種植的特產種植在“橘之園”內,將種植失敗的特產遷移到“枳之園”種植并進行研究。學校邀請家長和專家,組織學生和教師進行合作研究,撰寫研究報告,深挖種植差異的根源。通過兩園種植,學校培養了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創新意識,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時,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懂得了凡事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復制的道理,真正達到“以勞育人”的教育目標。
三、以“一館”為統領,助燃學生的愛國情懷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學校現有學生分屬漢族、布依族、侗族、滿族、蒙古族、苗族、水族、土家族、維吾爾族、彝族和壯族等12個民族。學校在種植園內開設“晨曦農展館”,請本校12個民族的學生代表管理和維護,還定期組織學校學生搜集各民族的農特產和農業知識,以實物和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各民族的農特產,增長見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陳建軍,浙江省海鹽縣城西小學,浙江 嘉興 314300)
實習編輯:劉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