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5月21日晚間~5月22日凌晨,云南和青海兩地相繼發生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21年5月21日21時48分在云南大理州漾濞縣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大理州12個縣市有明顯震感。地震共導致3人死亡(漾濞縣死亡2人,永平縣死亡1人)和30人受傷。截至22日17時,漾濞縣在地震中受傷的30名人員均已脫離生命危險。
漾濞此次地震早有預兆。早在5月18日,當地已經開始連續發生3~4級地震。從18日18時49分至20日1時58分,在兩天時間內,連續發生12起地震,其中,3.0級及以上共有7次,4.0級及以上2次,最大為4.4級。而在5月21日晚間發生的6.4級地震之后,截至5月22日07時00分,連續發生余震398次。這是典型的震群型地震活動,形象地說,這些地震成群地到來,都發生在維西-喬后斷裂上,因此屬于同一個震源區發生的同一個序列的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說,漾濞地區斷裂帶互相交錯,原本就容易發生地震。此次震中處于橫斷山脈控制下的一條斷裂帶上,南面又是騰沖火山區。火山區的地質有一個特點,經常會出現震群型地震。
在云南度過了“震蕩”的一晚后,5月22日2時04分在青海果洛州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這是汶川地震以來震級最高的一次地震,釋放出的能量比漾濞地震高出30倍,但由于震源較深,且震區人員稀少,房屋分散,無人員死亡,共有18人受傷。

5月22日凌晨,受云南省大理州漾濞縣地震影響,大理市不少市民在戶外過夜。攝影/本刊記者 劉冉陽
一夜之間,兩地同時地震,令人不由得懷疑,青海與云南地震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專家認為,兩地地震的發生都與近期印度板塊的活躍有關。
孫士鋐觀察到,今年3月以來,在印度板塊的東南邊界,也就是新西蘭地區,連續出現了3次7級以上的地震。3月4日,新西蘭北島海域發生7.3級地震,3月5日一天內,新西蘭克馬德克群島連續發生7.2級、8.1級地震,新西蘭政府一天內兩次發布海嘯警報。這表明,印度板塊的能量釋放在近期出現抬升態勢。
中國大陸的東面是太平洋板塊,南面是印度板塊,地質構造的動態變化主要受到這兩個塊體的影響。印度板塊直接影響的是青藏塊體,它向北擠壓帶來的最直觀結果,就是青藏高原逐年的抬升。青藏塊體涵蓋了寧夏、青海、西藏、云南,新疆、甘肅、四川等多個省份,此次發生地震的兩地都在其中。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觀察到,青海果洛7.4級地震是巴顏喀拉塊體邊界斷裂持續活動帶來的結果,而巴顏喀拉塊體是青藏高原現今地殼運動最為強烈的地區之一,強震活動頻繁,其地震的活躍程度也是整個青藏塊體的晴雨表。與此同時,云南自今年1月以來持續監測到密集而頻繁的3級以下小型地震,也從側面證明了青藏塊體的活躍程度。
因此,雖然兩地所在的地震斷裂帶并不相關,但不能忽視的一個大背景是:印度板塊的活躍對青藏板塊帶來更強烈的擠壓作用,必然會造成中國西部地區地震活動出現一些增強的態勢。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密切觀察這個區域的地震情況,進一步加強監測,并增加地震演習的頻率。只有這樣,在大地震發生時,當地才有可能作出更有效的應對,以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