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中國兒童營養與發展報告》封面。
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兒童發育遲緩率從32.5%下降到21.9%。其中,中國兒童發育遲緩率下降了54%,因營養不良或疾病導致無法健全成長和發育的兒童數量減少了800萬。
中國兒童營養改善成果顯著。但在全面脫貧之后,兒童營養狀況正在面臨新挑戰。和過去營養不良更多地表現為骨瘦如柴不同,如今兒童營養失衡則更為“隱性”。因此,加強對農村地區、脫貧地區的營養健康教育,將是新時代兒童營養改善工作實施的重點。
近日,中國營養學會在安利公益基金會支持下出版了《中國兒童營養與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總結、分析了目前中國兒童營養改善成果和現狀挑戰,并為提升我國兒童營養與發展治理水平帶來了些許政策建議,助力營養持續脫貧與全面振興。
國際上通常將5歲以下兒童營養狀況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因為兒童發展,尤其是兒童早期發展,不僅關乎個體成長,也關系到國民整體素質,從而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所以,兒童發育不良,也被看作是既有貧困的癥狀和未來致貧的指征。在我國,兒童營養狀況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顯著,尤其是尚未脫貧之前,貧困地區的兒童營養問題更為嚴峻。
促進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在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有效的營養干預能通過“生長追趕”,彌補早期營養不良已經造成的缺陷。
2011年開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綱要,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更強調,要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兒童的健康和教育,實施全過程的保障和干預。
成立于2011年的安利公益基金會,一直聚焦貧困兒童的營養和教育兩大領域,先后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別啟動了“春苗營養計劃”“為5加油——學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公益項目,為不同年齡段的貧困兒童量身定制營養改善計劃。其中,“為5加油——學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公益項目推出的時間點,覆蓋了當時社會福利政策尚未惠及到的貧困地區3~5歲學齡前兒童,通過發放兒童營養咀嚼片的形式,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2016年以前,家住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古丈縣的向爺爺最害怕的就是去醫院,“每次進醫院都要花掉全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
因為家里窮,兒媳在最小的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離開了這個家。兒子外出打工,向爺爺一個人照顧三個孫輩。最小的孫子因為體質差,成了醫院的常客,經常感冒發燒,甚至得腸炎。

“為5加油——學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公益項目正在為青海樂都楊家崗幼兒園的孩子們做身體評估。

2013年中國4類地區0~5歲兒童生長遲緩率(%)。摘自《中國兒童營養與發展報告》
“我們沒什么文化,只是希望孩子能吃好點,不生病就是最大的心愿,可是,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做。”向爺爺說道。
2016年,向爺爺的孫子、孫女參加了“為5加油”公益項目。待2019年,回訪向爺爺一家時,他感慨地表示,“現在孩子生病明顯減少了,不僅不挑食了,還會反向教育我們不要老是吃酸菜泡飯,要改善營養。不生病,就是最好的扶貧!”
經過多年的干預改善工作,我國兒童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報告引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已降至7%以下,低體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同時,兒童貧血率和碘缺乏狀況得到好轉,尤其是兩歲以下嬰幼兒患病率降幅顯著。報告還顯示,作為體格發育的重要指標,身高也實現明顯增長,和2015年相比,6~17歲男孩和女孩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食物供給不斷豐富,兒童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提升,但目前仍未達到滿意程度。隨著貧困、饑餓所造成的營養問題緩解,營養不良更多呈現于在微量營養素缺乏(即隱性饑餓)和超重肥胖等方面。
作為本次報告的編委之一,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馬軍說道,“近年來,我國鄉村學生的營養改善計劃主要針對營養不良,在鄉村學生營養不良狀況改善的同時,將迎來超重肥胖檢出率的快速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兒童青少年慢性病的迅速增長,如血壓偏高和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從而給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帶來巨大壓力,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此外,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勞動力流動遷徙,也讓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鎮流動兒童這兩類特殊兒童群體的營養健康狀況堪憂。由此可見,脫貧之后,孩子的營養還未全面跟上。
本次報告的研究結果揭示,我們慣常認知中的經濟原因,并不是今天影響兒童營養不良的最核心原因。真正制約兒童營養發展的關鍵要素是養育人的營養意識和營養觀念。不同階段的兒童所需要的營養素大多可在周圍生活環境中獲得,并不需要更多的經濟成本,關鍵在于日常生活里如何規劃安排兒童的膳食與運動等,這和養育人的能力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