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對臺灣回歸有重要實踐意義,大灣區發展推動了會展教育交流合作,作為職教發展重地,粵港澳臺高職教育交流合作對推動區域人才培養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取文獻研究法、田野調查法和比較研究法進行分析,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加強交流合作:發揮灣區合作優勢,加強合作辦學;規范聯盟發展,推進成果建設;加快網課建設,發揮網絡平臺作用;創立品牌會展競賽,擴大賽事輻射面;建立區域實踐基地,實現人才聯合培養。
關鍵詞:粵港澳臺;高職會展;交流合作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02
1 研究緣起
本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背景。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和“一國兩制”重要試驗田,《規劃》的實施對臺灣地區的回歸與發展具有重大借鑒和實踐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指出“愿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是我國新一輪改革中的重大機遇。根據《規劃》釋義,“粵”指代大灣區九市。本研究重點區域為粵港澳三地,并把臺灣地區納入研究范圍。
本研究以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研究的層次。《規劃》第八章明確提出,“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的合作,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在招生就業、培養培訓、師生交流、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合作,創新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方式,支持各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職業教育園區”。高職教育為行業提供較好的實踐型人才,滿足服務與技能崗位的需求,而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為四地最成熟,具有示范作用。
本研究以會展專業為具體研究學科。《規劃》第六章肯定了會展業發展重要作用,以“會議展覽及其他專業服務等為重點,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鞏固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高端會議展覽及采購中心的地位,支持澳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展覽品牌”。在粵港澳三地帶動下,加強對臺灣地區會展合作,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分享發展機遇”的殷切愿望。
綜上,本研究嘗試探討大灣區合作發展背景和臺灣地區回歸與融合趨勢下粵港澳臺高職會展教育,通過梳理當前大灣區廣東九市與港澳臺高職會展教育的合作交流現狀,發現存在問題并探索發展之路。以踐行規劃精神,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區域通用人才、促進行業融合發展。
2 文獻綜述
截至2020年12月25日,在知網用主題詞“粵港澳臺交流”或“粵港澳臺合作”搜索得出文獻共37篇,其中有15篇以經濟為主題,只有一篇文獻是探討的是教育合作的問題。楊彩英等以就業質量為角度,調研分析山東省高職院校參與港澳臺合作交流項目情況,研究發現參加過交流項目的同學愿意再次參與,港澳臺與內地教育合作成功性大。
劉毅等通過GDELT全球新聞事件數據庫梳理了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量化衡量粵港澳三地關系,認為合作是灣區發展主流,增強互動關系,是大灣區未來的一項長期任務。張久營等提出港澳臺交流深入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制度松綁和公權力部門積極配合。陳廣漢、劉洋研究了粵港澳從“前廠后店”到大灣區的發展過程,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僅局限于經濟的合作互惠,就還會率先在大灣區市縣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區域內勞動力、資本等各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成為三地居民“宜學”“宜業”等的共同家園。杜怡萍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是建設一流灣區人力資源的重要支撐,開放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李樺等提出廣東高校會展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適應粵港澳大灣區會展產業需求,要保障灣區會展行業人才供給。汪曙申認為,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已成為大陸對臺政策的重要內容,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逐步獲得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大灣區建設必將更好地惠及廣大臺胞。
綜上,目前有關粵港澳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方面,教育領域的研究及橫向比較相對較少。文獻肯定了合作和交流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整體方向,亦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和主流。研究多以粵港澳三地為研究區域,臺灣地區的并列研究較缺乏。基于此,本文試從整體和發展角度對四地并行研究,以期有所補充。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田野調查法和比較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借助中國知網、谷歌學術等學術工具,通過查閱、整理分析文獻和相關資料,了解研究發展,發現存在問題。田野調查法主要是研究者在粵港澳臺的會展專業學習、實踐和工作經歷,通過專業學習、考察教育實踐等進行觀察研究、分析、小結。比較研究法通過對四地高職會展教育的橫向對比,了解現狀并發現問題。
4 粵港澳臺高職會展教育合作交流現狀及存在問題
會展專業的設立是相關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條件,因此研究粵港澳臺四地高職會展教育交流合作情況,首先要明確四地會展專業的設立概況。
4.1 粵港澳臺高職會展專業開設現狀
4.1.1 廣東地區高職會展專業開設現狀
根據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會展專業歸屬旅游大類,全稱統一是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查詢國家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公布的2020年高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備案結果,目前全國共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開設會展專業,其中開設會展專業學校數量前五的地方按降序排列分別是廣東省、四川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山東省,如表1。作為全國職業教育規模最大的省份,廣東省開設會展專業的學校數量較大幅度超前。
廣東開設會展專業的23所高職,開設地區均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城市。
其中有15所為廣州學校,占比65.22%,其余所在城市分別是中山、珠海、佛山、東莞和肇慶。
4.1.2 港澳臺地區高職會展專業開設現狀
港澳地區。香港職業教育負責機構為職業訓練局(以下簡稱“職訓局”),目前在職訓局下設的13所機構中,有3所學院開設高職教育程度會展類專業;澳門的高職階段會在專業開設較少,目前在澳門只有澳門旅游學院開設了兩年制旅游會展及節日管理文憑課程。具體開設學校見表3。
臺灣地區。在會展專業設立的時間方面,與大陸相仿。在臺灣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國際經貿研究學會和會展業界的指導下,2004年臺灣地區新北市醒吾科技大學開設會展專業,成為臺灣第一個設立會展專業的技職校院。
截至2020年10月31日,在臺灣地區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官方網站搜索,可得8所技職院校開設會展專業,整理如表4。研究者在臺灣地區第一個開設會展專業的醒吾科技大學官方網站查詢,該校目前已無開設會展專業。
臺灣地區技職教育包括專科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整個體系四通八達,保證了學生多渠道的繼續晉升學習。由于進修四技和二技獲得的是學士學位,因此,從表格所得,單純的專科會展專科副學士教育,即二專,只有宏國德霖科技大學。
綜上而言,粵港澳臺四地高職教育階段均開設會展專業,廣東大灣區城市高職會展設立的數量在全國領先,其中,廣州高職會展專業發展最為活躍,綜合類的學校基本都開設了此專業。作為專業技術類學校如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以航空會展為方向的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廣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可見會展教育的重視與普及。會展專業設立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會展教育的穩定發展,也是進一步擴大交流合作的前提。中國港澳臺地區方面,與內地不一樣的地方是會展專業名稱沒有統一規定,因此在專業設置時也充分發揮了多樣性,會展人才培養根據當地發展需求而定,能力培養側重點多見于旅游、設計、商務、酒店、管理等方面。
4.2 粵港澳臺高職會展專業交流合作現狀
目前,內地與港澳臺地區教育交流合作處與初步發展階段。通過研究者調研,當前的交流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合作辦學,人才聯合培養;二是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教育聯盟;三是參加競賽,促進交流。
4.2.1 合作辦學,人才聯合培養
合作辦學是教育合作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與國外合作方面,全國高職會展相關專業中,僅有一個項目,具體為2012年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澳大利亞霍姆斯格蘭政府理工學院合作舉辦的應用英語專業(酒店與會展英語方向)專業高等專科教育項目。
截至2020年12月25日,查詢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廣東高職會展專業與港澳臺的交流合作項目為零,相近項目是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澳大利亞霍姆斯格蘭政府理工學院合作舉辦應用英語(酒店與會展英語)專業高等專科教育項目,以及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與香港公開大學(以下簡稱“公大”)合作舉辦酒店管理專業高等專科教育項目。以涉外公大項目為例,學生所修的雙方承認學分課程中有一門雙語課程為《會展策劃管理》,需派遣教師到公大全程跟課學習交流一學期并通過考核,獲得香港公大承認的執教資格方可在內地學校任教,在教學材料上使用的是公大的全英文資料。雖然不是會展專業的合作,但是涉及會展課程教育。
在對臺教育合作辦學上,雖無會展教育合作典型案例,但在廣東的大灣區九市中,東莞的對臺合作可作為典型。東莞理工學院粵臺產業科技學院是廣東省首個兩岸高等教育合作辦學項目,由東莞理工學院、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和臺灣高校合作開展,該學院24名教師中國臺灣籍教師就有20名,兩地聯合培養人才。該學院目前設立粵臺合作專業6個,無會展專業。該學院以“3+1”或“1+N”的合作辦學模式,學生根據自愿原則選擇合作高校相關專業赴臺進行學習。
4.2.2 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教育聯盟
在教育交流合作方面,自2008年以來分別簽署了《推進粵港兩地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書》《粵澳兩地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粵港教育合作協議》《粵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等多個合作協議、備忘錄,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聯盟、粵臺教育合作聯盟等交流平臺,為四地教育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平臺。
4.2.3 參加競賽,促進交流
競賽是促進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職業教育相關競賽方面,權威的競賽都是綜合類賽事,分別是世界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但前兩者均無設置會展專業項目。在綜合類賽事中設置了會展項目的活躍賽事主要有3個,如表5,其中較權威的是2020年12月舉辦的中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
在專門會展競賽方面,主要有3個賽事,如表6,比賽的主辦方主要是地方政府、會展行業組織、企業單位或學校。
5 粵港澳臺高職會展專業交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5.1 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粵港澳臺高職會展專業交流合作不多,并存在以下問題。
交流合作形式匱乏。就上述調研而言,目前,粵港澳臺高職會展專業在交流合作方面主要的形式只有兩種,合作辦學和設立聯盟。第一,合作形式少,渠道不豐富。第二,教育聯盟較多,但無統一監管,大多缺乏后續作用發揮與跟蹤報道,聯盟作用的發揮得不到最大化體現。第三,缺乏網絡教育平臺。在網絡技術與網絡教育開始蓬勃發展的今天,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的交流合作依然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相關網絡教育平臺缺乏。第四,缺乏實踐基地建設,缺乏跨境實習基地和園區。第五,競賽輻射面較窄,港澳臺參賽情況不樂觀,缺乏四地公認的高水準、具有號召力的權威賽事,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設置了展示設計項目,但是賽項主要考察選手設計制圖和材料搭建能力,對于會展專業學生策劃、展銷、溝通服務等能力未能完全得到表達。
5.2 問題成因
問題成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制度藩籬,尤其是兩岸發展中存在較多不穩定因素。第二,政府及相關部門、組織的關注和推動力度還不夠。第三,會展專業數量不多,目前港澳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的會展專業設立不多,合作有一定程度的限制。第四,合作形式未成熟型,四地間缺乏較為經典的合作案例和模式,缺乏一定的政府相關機構引導和指導。
6 粵港澳臺高職會展教育交流合作對策建議
教育的跨境交流合作有助于促進專業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區域實用性人才,是發展趨勢。本研究針對上述粵港澳臺四地高職教育合作交流主要存在問題及成因,提出如下初步的對策建議。
6.1 發揮灣區合作優勢,加強合作辦學
雖然當前四地會展合作辦學還未成形,但已具備一定條件和典型案例。
就粵港澳地區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推出與逐步實施增強了區域交流,愈發便利的交通為交流合作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就臺灣地區而言,臺灣地區“教育部”發布的最新《第七次教育年鑒》中提出:臺灣地區對于兩岸關系秉持的原則“兩岸交流,文教優先”。
研究者認為,當前可借鑒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涉外”)與香港公開大學合作辦學的做法,從課程合作和雙語教學兩方面起步。由于香港專業課程大多為全英教學,廣州高職要做到全英授課存在一定難度,采用雙語教學是折中之路。廣涉外在與合作學校確定具體某門專業課程后,派遣相關教師到合作學校進修考核,獲取合作方承認的雙語授課資格后方可開課,學生在內地即可修讀兩地承認學分的課程。高職合作亦可參考東莞理工學院做法,招攬臺灣籍教師靈活任教,豐富教學形式。雖然臺灣專科會展教育專業很少,但是四技和二技階段會展教育發達,可與其發展教育銜接合作。
此外,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強教育合作交流,突破制度藩籬,為會展教育合作交流創造有利條件。
6.2 規范聯盟發展,推進成果建設
目前合作聯盟逐步發展,但是聯盟成立后的發展和成果建設缺乏關注和追蹤,容易使合作流于表面。建議成立相關管理機制或平臺,周期性公布聯盟合作建設成果,接受社會監督。
6.3 加快網課建設,發揮網絡平臺作用
2018年11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在暨南大學成立。截至2020年2月,聯盟院校包括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港澳高校,門戶平臺有800多門課程,開課單位由粵港澳大灣區輻射至內地其他省市。在聯盟課程平臺搜索課程關鍵字“會展”或“展示”獲得兩門課程,分別是fen b由成都理工大學開設的《會展旅游及實訓》、四川旅游學院開設的《展示設計》。不足是截至2020年12月25日,在平臺歸類的地區檢索中,港澳開設課程數量為零,粵港澳網課合作交流仍需繼續推進,并爭取引入臺灣地區課程。
網課平臺對于學生而言,是最便捷的學習方式,能通過網絡學習到不同地區的不同課程。目前網絡發展迅猛,而高職會展教育未能發揮網絡優勢,粵港澳臺網課平臺建設和網課合作方面還處于萌芽階段。兩岸四地建設共享資源網課平臺,存在一定藩籬。建議成立相關網課審批小組。以香港為例,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于2018年1月針對擬取得香港資歷架構認可的本地及非本地網上課程開設網課評審服務,通過初評、評審、復審三步進行。任何頒授非本地學歷的非本地網上課程,必須取得《非本地高等及專業教育(規管)條例》(第493章)注冊或豁免。
6.4 創立品牌會展競賽,擴大賽事輻射面
通過參加競賽,可以增進相互了解,促進會展專業教學與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應聯合四地相關組織,爭取并打造高職會展專業缺乏含金量高覆蓋面廣的權威賽事,或加大力度鼓勵港澳臺選手參賽。典型賽事如海峽兩岸大學生國際貿易競賽,通過組織兩岸相關專業學生比賽,增加學生對跨境貿易及兩岸貿易的了解。在會展專業能力考察方面,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為例,賽項可從單人賽轉換成團隊賽,具體項目分為展示設計,策劃和營銷服務,綜合考察行業能力。
6.5 建立區域實踐基地,實現人才聯合培養
區域實踐基地的建設能助力區域人才交流和培養。2016年,由廣州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共青團廣州市委指導的臺灣青年之家揭牌;2019年珠海“港澳青年實習交流基地”成立;同年,佛港澳青年融創基地、禪港澳青年交流基地、國際青年發展聯盟佛山基地在佛山掛牌。粵港澳臺實習交流基地正在完善,但是與會展專業匹配對口的實習交流不多,應打造典型,為四地會展人才培養提供實際發展通道。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推進了三地的交流,規劃對臺的實踐意義和臺灣的必然回歸促使粵港澳臺四地的合作交流提上研究日程,區域通用實用性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粵港澳臺人才的交流應打破藩籬,樹立典型,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性提供良好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2019:2.
[2]楊彩英,畢琳,張寧寧.山東省高職院校參與國際暨港澳臺合作與交流項目學生就業狀況分析[J].高教論壇,2015,(12):114-117.
[3]劉毅,王云,楊宇,等.粵港澳大灣區區域一體化及其互動關系[J].地理學報,2019,74(12):2455-2466.
[4]張久營,寇子春.關于深化港澳臺交流的一點思考[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06):39-42.
[5]杜怡萍.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發展轉型[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7(04):1-5.
[6]陳廣漢,劉洋.從“前店后廠”到粵港澳大灣區[J].國際經貿探索,2018,34(11):19-24.
[7]李樺,黃蝶君.粵港澳大灣區會展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2):66-70.
[8]汪曙申.大灣區機遇,臺灣莫錯過[N].環球時報,2019-03-04(15).
[9]孫琳,鄭錫聰.海峽兩岸會展交流與合作之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08):72-76.
[10]李艷芬.港澳臺高職教育體系銜接對廣州高職人才培養的啟發——以會展專業為例[J].中國會展,2020,467(11):61-64.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職教育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YGL201855)。
作者簡介:李艷芬(1985-),女,漢族,廣東韶關人,碩士,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展、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