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管理創新方法對于實現裝備制造業源頭創新,奠定產品市場優勢具有重要意義;管理創新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裝備制造的規范性、創造性、生產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等。當前裝備制造業領域管理創新方法不能完全契合裝備制造業的生產管理。本文面向裝備制造業,以提高裝備制造業管理效率及創新賦能為目標,研究裝備制造業全流程管理創新方法。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管理;創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46
1 裝備制造業現狀
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為實現我國機械工業從“國外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跨越,達成創造強國的宏愿,必須重視裝備制造業全流程管理創新方法的研究。
當前裝備制造業存在結構及作業復雜性、品種多樣性、多品種、定制化制造的問題與特點。為滿足高效率、低價格、優質量的生產制造目標,通過對創新方法理論體系的研究,發現它可以較好的解決制造業生產流程管理中所遇到的瓶頸,特別針對裝備制造業管理思路的創新,內部結構的優化以及全流程創新管理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裝備制造業全流程創新需求
2.1 裝備制造業亟須滿足多品種、定制化需求
與一般的工業產品相比,裝備制造生產過程中的作業區域及產線長、對象多樣化、功能要求細、單產品市場需求規模小等特點,用戶需求千差萬別,但每種機型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性,是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這就是我國裝備作業的最大特點。
2.2 裝備制造業亟須應用創新方法,縮短研發周期
裝備制造業研發周期較長。一個產品從需求提出、產品設計、樣機制造、實驗試驗改進到定型投放市場,按目前的制造模式,需要嚴格考核,也就意味著針對裝備制造業研發周期長。
2.3 亟需解決裝備多品種混流式制造生產計劃的快速響應
裝備多品種混流式制造過程訂單種類多且不確定、作業計劃變化頻繁,需要制定不同的工藝方案,生產管理過程受到庫存、交貨期等多重約束,使得生產計劃的制定難度呈幾何級數增加,且生產計劃易受約束條件改變的擾動。如何應用適應的創新理論和方法,精確處理多品種、定制化訂單生產順序、提取訂單產品信息、快速規劃訂單產品制造工藝,實現裝備多品種混流式制造生產作業計劃的快速響應,是利用創新方法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4 亟需解決裝備制造生產作業動態調度的難題
裝備多品種混流式制造生產作業調度是一個動態過程,會遇到多種突發事件,如新訂單插入和取消、工件交貨期改變和機器發生故障等,導致作業調度環境不確定,使得作業調度更加困難。如何應用適應的創新理論和方法,協調和優化配置生產物料、均衡生產作業負荷、基于訂單變化動態調整物料、工藝及設備,實現裝備多品種混流式制造生產作業調度動態管理,是利用創新方法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5 亟需解決物流與供應鏈快速響應、物料倉儲信息化管理、供應商協同管理等問題
裝備多品種混流式制造物料及客戶需求復雜,缺乏有效的倉儲管理策略、物料配送期量標準、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分析優化。應用相應的創新理論和方法,優化設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流程、標準及信息系統,實現物流與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快速制定需求計劃、精準監控物流與供應鏈信息,達到高效服務生產的目標。
3 裝備制造業系統創新方法體系及全流程創新模型構建
裝備制造具有工作環境復雜多變、使用工作負荷大、配置需求多樣化、結構復雜、零部件數量多等特點,存在設計對象多變、設計過程復雜、研發與制造過程協同不夠、市場響應不及時等問題。為了縮短從訂單到交付周期的時間,必須要首先明確產品的設計需求,制定創新方法應用策略,并快速高效地完成產品需求描述到結構設計目標的過渡,從而構建裝備制造業系統創新方法體系及裝備制造全流程創新模型。
為加快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實現從技術追隨到技術領跑的目標,必須依據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現狀,研究產品設計方法,為裝備制造提供先進理論、方法和工具。本文面向裝備制造業全流程,以提高裝備制造質量和效率為目標,構建了裝備制造業系統全流程創新模型,如圖1所示。
4 結論
創新方法集成為裝備制造業的規范性、創造性、生產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模式和方法,本文構建了裝備制造業系統創新方法體系及裝備制造全流程創新模型,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全流程創新管理模式,有效破除了科技計劃滿足需求不足、創新方法支撐科技計劃不足、企業創新需求識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從技術領域、技術原理和技術方向等方面將技術創新需求進行合并,甄別裝備制造發展共性技術難題,提高裝備制造業管理及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白仲航,宋現顯,李美,等.基于虛擬仿真與TRIZ的產品人機工程問題解決方法研究[J].工程設計學報,2020,27(05):541-551.
[2]梁瑞,檀潤華,張建輝.技術進化引導的多沖突混合信息求解過程模型[J].機械工程學報,2020,56(21):219-230.
[3]姚威,儲昭衛,梁洪力.技術創新綜合效益視角下TRIZ的效果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10):81-89.
[4]楊伯軍,高雨,溫迎強,等.基于思維流程的創新設計方案評價方法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20,(08):39-46.
[5]呂冬梅,吳楠,杜瑞.基于功能分析的管理類問題解決流程[J].中國高新科技,2020,(15):72-73.
[6]林欣.TRIZ理論在企業管理創新領域的應用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6):164-165.
作者簡介:劉威(1992-),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干部,助理經濟師,研究方向:能源工業與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