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影 楊晉
摘 要:晚清時期,中國掀起了學習西方先進農業技術的熱潮,來自西方的農業方面的譯作帶來了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推進了中國農業的近代化。中國第一份農業期刊《農學報》通過譯介日本的農學文章系統地引進西方先進農學,它的問世為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偏重刊登農學學理的《農學報》相對,北方第一份農學期刊《北直農話報》注重學理與技藝的結合,用大白話傳播近代農學。晚清這一南一北兩份農刊對于引進和推廣近代農學均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農學報》;《北直農話報》;引進與推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74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一直延續著傳統的封建小農模式。與西方實驗農學相比,清末的傳統經驗農學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下,亟須引進西方先進的農學技術。
關于如何引進西學,康有為曾提出“泰西于各學以數百年考之”,“吾中人識西書者寡”,“泰西諸學之書,其精者日人已略譯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為牛,日本為農夫,而吾坐而食之,費不千萬金,而要書畢集矣”。在引進西方先進農學之時,也采取了“取道日本”——即翻譯日本相關文獻這一事半功倍的做法。這一點在本文考察的《農學報》與《北直農話報》中得以體現,這兩份報刊的很多資料都是譯自日語文獻。
1 中國最早的農學報刊——《農學報》發揮了引進西方近代農學的作用
晚清時期,有識之士開始建立起專門的農業機構,組織農會,創辦農業科技期刊和出版發行農業書籍等,學習西方先進的農業技術。這些來自西方的農業方面的譯作帶來了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推進了中國農業的近代化。
1896年,羅振玉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務農會”,后改稱為“農學會”(又名“江南農學會”),并于1897年創立了《農學報》作為會刊,從事搜集翻譯外國尤其是日本農學方面的文章和著作?!稗r學會”為中國第一個農學學術團體,《農學報》為第一份農學刊物。
《農學報》提倡“以農立國”,“興農富國”?!掇r學報》的創辦目的是通過翻譯歐美和日本的農業相關文章,將西方農學的新技術和先進經驗介紹到中國,以提高中國的農業生產水平。朱京偉指出:“《農學報》刊載的文章幾乎都是介紹外國農業技術的譯文,其中譯自日語的譯文達到全體的80%以上”。
《農學報》所譯的日文農業科技文章涵蓋了當時農業理論與實踐的最新成果,主要包括農業栽培技術;養殖技術;各類作物疾病防治;農業相關法律法規、各類農會規程;國際農業展會介紹;國外(包括日本)農業狀況介紹及耕作經驗匯總;對中國農業情況的調研結果;農業教科書連載;農業科學宏觀研究及前沿研究成果等。《農學報》每期均附有翻譯的外國農業著作或是轉載我國的古農書。這些著作涉及面廣、內容龐雜,由于篇幅較長,附在期刊后面分期連載。日后羅振玉等將這些連載的著作單獨匯編成《農學叢書》出版。據林更生的統計《農學報》每期正文平均僅5頁左右,而附文卻達25頁之多。
作為中國第一份農學期刊,《農學報》的發行得到了官員的支持。兩江總督、洋務派首領之一的張之洞從農學會成立之日起就成為其會員,他對羅振玉的農業興國的觀點十分認可,他要求各道、府、州、縣購閱《農學報》,并規定除官員教諭必讀外,還要廣泛分發給各界人士閱讀。
《農學報》反映了西方各國的農業科技最新動態,借道日本系統地引進西方先進農學,它的問世為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掇r學報》作為中國第一份農業期刊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引進和確立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 中國北方第一份農學期刊——《北直農話報》在推廣近代農學中的作用
農業學刊作為傳播西方先進農學的利器,傳播內容具有系統性,其影響也較為廣泛。與清末南方的《農學報》相呼應,北方的《北直農話報》也是清末最具代表性的農業刊物之一。
《北直農話報》創刊于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比《農學報》晚8年。雖然《農學報》譯介了大量的西方農學著作,也有通俗易懂、容易操作的文章,但總體而言偏于理論的傳播,只達于農學者或農學生,對于識字率不高的中國農民而言,可謂“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直隸總督袁世凱在批復創辦《北直農話報》的批文中說:“上?!掇r學報》專譯學理,至今收效無多”,應作為“前車之鑒”。
《北直農話報》的發起人張家雋、賀澄源、梁恩鈺等是直隸高等農業學堂(河北農業大學前身)的學生。《北直農話報》的辦刊宗旨和《農學報》相同,是“振興農業,開通民智”。該刊為了更加接近大眾,嘗試著用農業戲曲、農學詩歌、農學小說等文藝體裁傳播農業科技內容。
《北直農話報》為半月刊,每月朔望發行,暑假休刊2個月,一年出20期,每期50頁。該報單篇文章較少,多按章、節篇目連載。既有以拉家常般的白話文傳播農業科普的欄目,也有格致和算術等理論價值和學術含量很高的欄目。
《北直農話報》的影響覆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農學生、鄉紳和田夫中廣為傳播。該刊月銷2000份之多,還供不應求?!侗敝鞭r話報》之所以能在中國北方發生如此大的影響,與其白話文的期刊風格有很大關聯。
3 從期刊語言風格看《農學報》和《北直農話報》在推廣農學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中國的白話文運動提倡民主、科學,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作為通用的書面語。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黃遵憲、梁啟超等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文寫作,晚清白話文運動可謂開啟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先聲,但其性質不同于“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它仍屬古代白話文的范疇。下文所摘錄的刊于《農學報》的《接木法》和刊于《北直農話報》的《麥斑病的治法》分別出版于1900年7月與1906年6月,均屬于晚清白話文運動之時。
下文我們將通過對這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進行具體分析,來審視《農學報》和《北直農話報》所起的不同作用。
《農學報》第107期中的《接木法》主要論述樹木的嫁接法的內容,共有14頁。以下僅考察其“總論”部分。該文的第一小節(見下文)就開宗明義論述了接木法實施的原理,并對接木法中出現的專業術語“接穗”與“砧木”進行了言簡意賅的解釋,為后文的論述做好鋪墊。除了文字論述之外,還根據需要加入圖片。這對于從事具體農事的人來說,可謂一目了然,具有操作性。
接木法(刊于農學報第107期)
予述是書之大旨,專發明接換樹木,容易奏功之道。試先就接木之理言之,今取一樹枝,由中斷之,則但見內具木心,外包木皮而已。此外并無一物發見也。然其實心皮之間,有一點生活之氣,勃郁其中。而接木法之本源,即由是生焉。緣樹木每歲春夏之頃,有樹液來于心皮之間,由此構成小管,次第增長。其木干每至歲尾,即增加一纖圈(即木目),而接木之法,即當樹液始升之候,裂心皮之間際,或全斜削,而將他枝插入,且合附生氣管,緊切束縛之。故砧木(即下截之根木)之樹液,上溯于接穗(即上截之枝)。遂至兩相接著,而奏接換之功焉。
從上文的接木法總論可以看出,《農學報》雖采取了圖文并茂的形式,與清末的八股文相比已經相當淺顯易懂,但仍保留了“之”“其”“焉”等文言助詞(上文中的下劃線為筆者所加),對于基層農民來說,仍有一定難度。因為清末民眾的識字率很低,再加上農民的生活困苦不堪,無余錢余力訂閱《農學報》,所以說《農學報》雖然引進了很多先進的農業技術,給從事農業的學生和學者提供了重要的農業信息,但對基層農民產生的影響十分有限。
與之相比,《北直農話報》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大步,因為該刊使用白話文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擴大了傳播范圍。下文是刊于1906年第11期《北直農話報》上的《麥斑病的治法》一文,下劃線部分為筆者所加,均是口語化的詞語。
麥斑病的治法(刊于北直農話報,1906,第11期)
麥子的病害有所謂斑點病一說,斑點的色兒大概皆為褐色,漸次連綴至成條狀,他那葉兒即行枯死。這個病害又有與麥白粉病一個時候俱發作起來的,發病的初期想著要治他,當制造點木灰汁子,勻細撒布,就像那下露濕似的才好。木灰汁就是按木灰一升合水四升做成的。但自是若到他那病發作的以后再行療治,恐怕難以治好。必定得按著左邊所記的那些樣子行預防法才行。
(1)將種子浸入在木灰汁里邊,須一晝夜,等到陰干以后再按適當的期節以行播種。
(2)肥料里邊酌量著加上點草木灰和那磷酸質的肥料,切莫使窒素質的肥料過度。
(3)圃地也別使他過于濕潤,又通空氣和透日光的那些事情也是很應當注意的。
從遣詞造句來看,《農學報》的寫作方法可謂半文半白,用了大量的“之”表示從屬關系,代詞用的是文言的“予”“是”“其”,而且句末還用了文言語氣詞“也”“焉”等;而在《北直農話報》中,用口語化的“的”替代了“之”,用“他”替代“其”,還出現了“才好”“才行”“那些”“里邊”等口語詞,甚至出現了“色兒”“葉兒”等兒化音的詞語。對于如何噴灑木灰汁子,用了“勻細撒布,就像那下露濕似的才好”的口語化的比喻句,十分生動?!侗敝鞭r話報》的文章風格是一種接近拉家常的大白話,不但通俗易懂,也拉近了與農民的感情。
《麥斑病的治法》一文還采用列提綱的形式,把麥斑病的具體防治步驟一步步拆解開來論述,利于農民具體操作。對于那些目不識丁的農民來說,只要有人將《北直農話報》所刊內容讀給他們聽,便能完全理解并付諸實踐。
4 結論
《農學報》作為中國第一份農業期刊對我國農業而現代化的引進和確立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改變了當時的中國有農業而無農學的現狀?!掇r學報》反映了西方各國的農業科技最新動態,借道日本系統地引進西方先進農學,它的問世為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侗敝鞭r話報》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傳授農業知識,發行范圍廣,推動農學的進一步發展。
《農學報》和《北直農話報》的相同之處在于:兩刊均以日本農學作為向中國傳入西學的首選途徑,而且日籍農學者都曾直接參與。不同之處在于:《農學報》重學理,注重日本農學著作的傳播,語言風格半文半白;而《北直農話報》更加接近農業實際操作,重視農業學理與技藝的結合,直接翻譯的農書甚少,主要是由中國農學生學習日本先進農業技術消化之后進行傳播,語言風格為白話文,更易于農民接受。由此可見辛亥革命前中國的近代農學“借道日本”傳入中國之時,《農學報》提供了近代農學相關的理論支撐,《北直農話報》則起到了具體指導農業實際操作的作用,一南一北兩份農刊均做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康有為.日本書目志[M]//康有為全集(第三卷).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3-264.
[2]朱京偉.中國對日本植物學用語的接納——以20世紀初期的中國資料為中心[J].明海日本語(第7號),2002,(3):71-100.
[3]林更生.《農學叢書》的特點與價值[J].中國農史,1989,(1):108-110.
作者簡介:汪麗影(1970-),女,漢族,安徽黃山人,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楊晉(1969-),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博士,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