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兵
想不到,在伊朗參觀的第一個宗教場所,居然是基督教堂。
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是薩法維王朝(1502-1722)的首都。凡克教堂,一個米黃色的圓頂建筑,矗立在藍天下,很像清真寺。“那是為了不引起伊斯蘭教徒反感。伊朗亞美尼亞人很多,不少人有一技之長。那個時代,阿拔斯一世實施宗教文化多元化,興建了這個教堂。”導游說。教堂有很多畫像述說圣經故事:年輕的圣母瑪利亞、傳播懷孕喜訊的天使、耶穌受難。該教堂是基督教堂與清真寺的融合。亞美尼亞人是不同文化的中介:能得到伊朗人信任,也能讓歐洲接受。宗教多元化也是伊朗一個傳統:歷史上曾協助猶太人返回家園;1979年后,議會還是給猶太教、基督教徒4個席位;猶太教、基督教徒在伊朗人數超過50萬。
伊朗起源于約公元前3000年的埃蘭王國,公元前1176年曾占領巴比倫。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前522年至前486年)時期,成為世界史上第一個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此后歷經條枝、安息、薩珊等王朝。651年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12-15世紀蒙古人入侵,帖木兒王朝建立后,改信伊斯蘭教,跟占領中原的蒙古人信奉喇嘛教經歷相似。始于16世紀初的薩法維王朝,在伊朗首次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
伊斯法罕最有名的是伊瑪目廣場,建于1612年,長510米,寬165米,面積僅次于天安門廣場。中央是巨大的長方形噴水池;四周有阿里卡普宮殿、國王清真寺、皇后清真寺和大巴扎(集市)。宮殿建于17世紀,有陽臺供國王檢閱軍隊,觀看馬球賽。宮殿天花板裝飾復雜,墻面凹成多種波斯樂器的形狀,增加音響效果。
國王清真寺大門呈半圓郁金花香形,頂端雕飾像幾十個燕窩聚集于屋檐。多彩的瓷磚拼成花卉樹葉狀。大廳空無一物,可聽到回音。壁龕指向麥加方向。高墻上幾個窄窗瀉入光柱。一個深衣女子坐在地面,仰面在光暈中遐想。皇后清真寺比較清麗,殿堂窗口多為鏤空的精細幾何圖案,夕陽流入,有一種溫柔的美。
廣場是政治和休閑的混合體。國王清真寺前,有“打倒美國”“打倒沙特”“打倒以色列”的標語。載著40筒火炮的軍車上,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兒正在擺弄方向盤,背景是清真寺上霍梅尼的超大肖像。傍晚,噴水池邊有很多攜家帶口休閑的人。幾個七八歲的孩子,挽起褲腳在戲水,笑聲悅耳。西側的大巴扎更是熙熙攘攘:各種貨物,葡萄干、藏紅花、無花果、堅果、地毯、羊毛臥毯,各種玉器瑪瑙、金銀首飾……應有盡有。
“伊瑪目”原意為穆斯林祈禱領拜人,引申為學者、領袖。早期遜尼派、什葉派都用它尊稱伊斯蘭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腦哈里發,及知名將領學者。后來什葉派組織、政權用它表示宗教領袖。
薩陽德羅河流經伊斯法罕,有11座橋。建于1602年的33拱橋最有名,上下兩層,有大壩的存儲排泄功能。負責建橋的是格魯吉亞族大臣阿拉威爾迪汗,體現出多民族政策。
哈鳩橋也有水壩功能,設計更優美:下層19個寬橋拱,上層可徒步休閑欣賞風景,建有39個郁金花形狀的修長拱形,除中間主橋拱上下對應,其他都是上層兩個拱形對應下層一個橋拱。上層年輕人聊天、約會多。我們到訪時是旱季,河水很少,下層也成為休閑場所。在一個橋拱中,一群五六十歲的男性在唱愛國歌曲,兩個人手舞足蹈地指揮,大家群情激昂,跟中國中老年人聚會唱歌近似。晚上燈一亮,哈鳩橋瑰麗萬分,橋上水面一共四層,四排對稱又參差的拱形呈鏡像,流瀉出柔黃的光。
四十柱宮也是阿拔斯國王所建,木制宮殿,大殿前的陽臺有20個柱子,映在池水中,遂有此名。木頭有些已陳舊,我們參觀時正在修復。宮中最珍貴的是壁畫,記載王朝的豐功偉業,再現宮廷與民間的真實生活:與土耳其人的戰爭,對烏茲別克人的款待,身穿彩服在琴鼓伴奏下舞蹈的宮女,提著獵物的獵人,野外彈琴飲酒的青年……
伊斯蘭戒律禁止畫人物塑像,但四十柱宮的壁畫卻描繪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人物動態表情栩栩如生,衣著裝飾色彩繽紛,細致入微。當時波斯的藝術特質,可見一斑。
四十柱宮前有文物、書籍擺賣。同行的一位研究波斯文化的老師,買了14世紀波斯詩人哈菲茨的精裝詩集,有不少詩句描寫葡萄酒:“蘇菲啊,來看我的杯盞如何閃光,引誘你向紅寶石般璀璨的美酒張望。”在伊朗,到處可見哈菲茨的畫像和詩歌。據說在伊朗,他的詩集發行量僅次于《可蘭經》。
離開伊斯法罕前一天,正逢“阿舒拉日”。晚上宗教場所人山人海。幾千名身著黑衣的男性,包括少年兒童,一邊游行一邊用鞭子抽打脊背。公元680年,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被伊拉克人擁立為哈里發,自麥地那赴庫法就任,途經卡爾巴拉時被伍麥葉王朝重兵包圍,200余人全部殉難。此后伊斯蘭教歷1月10日成為什葉派紀念侯賽因的哀悼日:人們游行,祈禱,朗誦悼念詩,或赴卡爾巴拉謁陵。
德黑蘭是伊朗第32個首都,在伊朗北部,厄爾布爾士山脈以南,古波斯語意為“山麓”。9世紀還是個村落。18世紀初,國王卡里姆汗下令在此建皇宮和政府辦公處,后來卻把辦公處遷到設拉子。1796年卡扎爾王朝的阿加莫罕默德汗加冕為王,德黑蘭才成為首都。1943年蘇美英最高統帥聚會德黑蘭,制定二戰后期總戰略。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巴列維治下的德黑蘭發展成為中東的經濟文化中心。
德黑蘭最矚目的是建于1971年的阿扎迪塔,紀念波斯帝國創立2500年,材料是2500塊產自伊斯法罕的大理石。倒Y字形,融合了薩珊王朝和伊斯蘭建筑風格。
面積最大的,是位于德黑蘭北部山麓的薩德阿巴德王宮,建于土庫曼人執政的愷加王朝(1779-1921)。400公頃有一半是森林花園草坪。18棟建筑,隱現于蔥郁的山林,原來都是宮殿,有的后來改為博物館。
白宮是國王辦公處,外墻為純白大理石,內有很多禮賓廳、宴會廳。門口是伊朗民族英雄阿拉什射箭的雕像。相傳古波斯與古圖蘭征戰六十年,圖蘭軍完成了對波斯王麥努切赫爾的包圍。基于軍力,統率者決定談判:由一位勇士登上德馬峰向東射箭,落地處為兩國邊界。在伊朗人稱作“Tiregan(夏至)”那天,雙方認可的波斯第一射手阿拉什登上德馬峰,拼命將弓拉到盡頭,一箭射出,健碩的身軀隨之迸裂,承載他生命的箭流星般飛到2500公里外的阿姆(奧克蘇斯河)河畔。以后每到夏至,波斯人都會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印象最深的是兩位畫家的細密畫。細密畫(miniature)是波斯藝術的重要門類,筆法工細,色彩富麗,裝飾性強,人物生動。多用礦物質顏料如藍寶石、珍珠粉末,畫在象牙板、木板、羊皮紙或普通紙上。始于薩珊王朝摩尼教經典上的插圖、壁畫。
8世紀中葉恒羅斯戰役后,被俘的中國畫匠和造紙匠把造紙術和繪畫藝術帶到伊朗,細密畫在材料、畫風上有了變化。也有人認為,埃及新王朝(約公元前16世紀)法老陪葬品中的插圖卷物,是最早的細密畫,波斯帝國時傳入伊朗,亞歷山大帝國時傳入歐洲。蒙古人占領伊朗時期,中國畫影響更甚。如《穆圣升天圖》,金色光環,奔馳的人馬女神,飛翔的天使,中國式祥云。帖木兒王朝和薩法維王朝是細密畫的全盛期。
侯賽因·貝扎德是伊朗現代主義藝術家,畫作線條簡樸,色彩艷麗,裝飾性強,像中國年畫。如《西琳和法爾哈德》,山路上,紅衣綠褲的姑娘騎在栗色的馬上,藍衣黃褲的小伙子連人帶馬一起扛在脊背上;背景是淡綠的山和綠樹,前景山路上有藍色、黃色的小花兒。他的畫跟伊斯法罕四十柱宮的壁畫風格相似。
生于1930年的馬赫穆德·法爾希奇揚,用靈感和神話創造出融合幻想和情感的作品。丙烯畫《協調》,姑娘倚坐在綠葉鮮花的樹枝上,樹上小鳥啼叫;絲綢裙衣紋細膩生動。鮮艷與細致,和諧與美好,是他的畫風。
《阿舒拉的黃昏》最著名:剛從戰場歸來的白馬,幾處傷口,鬃毛零亂,頭顱低垂,雙眼疲憊。幾個黑衣女子,一個捧著馬頭,兩個抱住馬腿,一個伏于馬背,兩個相擁伏地;看不見臉,但知道在痛哭。馬背掛著空刀鞘,馬鞍摔落在地,上有幾只白鳥,旁邊散落幾支箭矢。這是穆罕默德外孫侯賽因的坐騎,暗示680年那場戰斗的慘烈和失敗。發表于1976年,但作者說他畫了三十年。
黑白蝕刻畫多有寓意。《美好與邪惡》(Beauty and Evil),一個年輕美女和一個丑陋老者,構成圓拱形,下肢連在一起;都拿著筆,正在畫對方某個部位。描述伊斯蘭教徒愛上基督教女孩。男女主角各有幾個分體形象;男性有的渴求,有的猶豫,有的懊惱,顯示出內心的矛盾沖突。
馬赫穆德·法爾希奇揚現居紐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稱為“屬于全人類的畫家”。其畫作融合了東西方之美,是跨文化的結晶。
伊朗人的生活其實非常豐富。聽音樂、看電影、球賽、詩歌朗誦會。餐飲跟中國維吾爾族人有些相似,菜肴豐富,羊肉特別鮮美。巴扎、飯店里顧客很多,好飯店需預約。一次在德黑蘭一個網紅飯店吃飯,店外排隊幾十米,店內樓梯上站滿了人。伊朗米飯很香,白飯中常有約四分之一的黃米飯。伊朗人認為白米飯微寒,要加一些藏紅花水煮的米飯中和,對脾胃好。
一天傍晚到德黑蘭北邊的山谷,兩旁有很多飯店,花園依山而上。我們在半山腰一個飯店就餐,服務員插上伊朗和中國國旗,說周末不預定就沒座位。主人說,沿著山谷可翻過厄爾布爾士山,走到里海。
伊斯法罕是伊朗古代最后王朝的首都;德黑蘭是伊朗從近代走向現代的象征。
在伊斯法罕大學,我們跟東道主討論教學科研合作。在德黑蘭,我參加德黑蘭大學孔子學院主辦的首屆伊朗漢語教學研討會和本土漢語教師培訓。會議期間,與會者就漢語教學教材、漢波翻譯與文化交流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一位有中國中醫碩士學位的伊朗人說,中醫包括漢醫、藏醫、蒙醫、回醫、苗醫等。中國《回回藥方》很多內容是唐朝時從西方傳入,一些醫方來自波斯,如薩珊王朝時的《醫典》。
《醫典》作者是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維森納Avicenna,980—1037)。該書內容豐富,繼承波斯和希臘古典醫學遺產,吸收古代中國、印度的醫藥學成就,有完整的醫學理論、醫學分科、疾病分類論述,更有解剖等外科手術介紹,是17世紀前亞歐主要醫學教科書。書中列舉了48種脈象,35種跟中國晉代太醫令王叔和的《脈經》吻合。診治糖尿病的方法,與中醫類似。
中伊自古交往密切,文化相通。約公元前3500-2500年,青銅鑄造就出現于伊朗。葡萄、胡麻、波斯棗、茉莉等由伊朗傳入中國;而桃、杏、絲綢、陶瓷、茶葉、印刷術等由中國傳入伊朗。波斯史學家、名醫拉施特(1247-1318)編輯過《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而中國醫學名著《千金要方》《本草綱目》都收錄了波斯藥方,其中“悖散湯”在中國很流行。
唐朝有很多波斯移民,有的人還入仕為官,如阿羅汗,官至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元朝時,雙方都有醫生在對方國家任職。明代鄭和三次到達伊朗的忽魯謨斯,忽魯謨斯也四次遣使來華。
伊朗雖在亞洲,但跟歐洲關系密切。約公元前2000年起,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到伊朗,與當地人融合成伊朗人主體,建立米底王國。波斯語屬印歐語系,后者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德語、俄語、格魯吉亞語、印度語等。波斯人善于經商。“絲綢之路”主要是古代波斯人到中國經商,帶動沿線物質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漢語“獅子”“馕”等源于波斯語;波斯文“牌子”(paizah)“鈔(chao)”等源于漢語。
2007年我在新疆哈密第一次看到“坎兒井”,是地下水通道,可儲存雪水雨水,防止蒸發,輸送到特定地方,流出地面灌溉或飲用。博物館解說員說,“坎兒井”是維吾爾族人的創造,在伊朗也有。當時就想,“坎兒井”起源到底是新疆還是伊朗?十年后再到新疆,解說詞已修改:坎兒井起源于伊朗。2018年到德黑蘭了解到,約公元前1000年,波斯人發明坎兒井,后經“絲綢之路”傳到中國。
伊朗有數不清的坎兒井,規模大、設施完善的,如德黑蘭大學中文系主任阿明的故鄉Balade在伊朗東部伊斯蘭米亞縣,坎兒井途經三個村落和縣城。2016年,全伊朗有11處現存的坎兒井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事實上,從幾千年前開始,伊朗就開始聯結歐、亞、非大陸。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離不開對伊朗歷史的深入研究。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