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村域干群關系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

2021-06-15 02:57:33賀棟豪胡少杰
安徽農業科學 2021年10期
關鍵詞:鄉村影響因素

賀棟豪 胡少杰

摘要 干群關系直接影響村干部對村民的組織動員效果,進而影響政策的執行、鄉村治理目標的實現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以H旗W嘎查村村干部、村民為調研對象,通過半結構化深度訪談收集材料。在建構主義扎根理論方法的指導下分析發現,影響村域干群關系的因素可以分為表層因素和深層因素兩類。表層因素即涉及一些可感知的價值,其直接影響群眾心理狀態,進而影響群眾對村干部的心理認同程度。而深層因素雖并非直接影響群眾對村干部的心理認同程度,但卻對村域社會的干群關系產生重要影響,是營造和諧干群關系不可回避的核心議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各影響因素之間的作用機理,為促進村域干群關系從干群矛盾走向干群和諧提供了較好的政策切入點。

關鍵詞 鄉村;干群關系;影響因素;作用機理

中圖分類號 D42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0-023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0.05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 and Groups

HE Dong-hao,HU Shao-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the villagers,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go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study takes the cadres and villagers of H Banner W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collects material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fter analyz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rounded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it is found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llage cadres and the group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urface factors and deep-seated factors. The surface factor is the perceived value,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masses, and then affects the degree of the masses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o the village cadres. Although deep-seated factors do not directly affect the peoples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o village cadres, they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in the village society, which is an unavoidable core issu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On this basis, the mechanism of the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is further explored, which provides a better policy entry point for promo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in the village fro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to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Key words Village;Cadre-group relationship;Influencing factors;Action mechanism

農村的繁榮穩定關系到國家整體的繁榮穩定,構建和諧的農村干群關系也是黨和國家農村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務。在農業稅費改革之后,一系列惠農政策出臺,國家和農村、農民的關系由資源攫取轉變為資源輸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提升,農業在不斷轉型升級,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黨群、干群關系正得到有效舒緩。但在部分地區,黨群、干群沖突,群體上訪事件不斷,“小官巨腐”“特權思想”的現象仍然存在。這嚴重腐化了黨的政治生態,消解了鄉村治理的效能。隨著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眾多國家戰略及工程的實施,村域社會的干群關系又出現了新矛盾。因此,對于影響干群關系的因素進行研究,尤其是村域社會的干群關系的研究,既有理論意義,也有現實意義。

1 文獻回顧

學術界對“干群關系”的研究已經產生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吳清軍[1]在2002年便從干群沖突的村莊中窺視鄉村中的權力運行、利益博弈以及鄉村秩序。趙瑞政[2]在對肇東市農村調研的基礎上對干群的信任關系、干群信任存在的問題和成因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分析。良好的政治互信,將會加強群眾對政府合法性的認同[3]。但在我國卻表現為“央強地弱”的差序信任格局[4]。馬維強[5]從話語分析和話語實踐的角度,對干群關系的歷史構建進行了闡述與討論。與此同時,黨的歷屆領導人的講話以及重要論述中均對黨群、干群關系,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進行了科學的闡釋。例如,毛澤東同志提出從關心農民關心的生活問題入手,建立干群之間的信任關系。鄧小平同志提出將問題擺在群眾面前,獲得群眾的認同和理解,和群眾一起解決問題[6]。江澤民同志從黨群、干群關系出發,對人心向背與黨的長期執政和政權興亡的關系做了科學的論述[7]。然而,隨著我國城鎮化和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干群關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其中,張曦[8]提出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村干部的權力被壓縮,同時也塑造了新的干群關系。干群沖突也體現出了新的特征,其中張文宏等[9]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梳理了對當代社會的幾種沖突,具體為貧富沖突、勞資沖突、干群沖突、階層沖突、民眾與政府沖突。然而,針對干群沖突,學者們傾向于去探討其產生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原因,首先村干部作風浮夸、干群“心墻”、特權思想[10]將會使得干群之間距離疏遠,是引發干群矛盾和沖突的重要誘因。相反,緊密的干群關系將會對農民的行為產生積極的作用[11]。其次,村干部的激勵誘因不足也使得村干部出現“在其位不謀其職”,進而引起干群矛盾[12]。再次,賀雪峰[13]提出城鄉資源分配方式也是影響干群關系的重要因素。最后,村干部不僅具有“政府代理人”和“當家人”的雙重代理角色[14],同時也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的化的“理性經濟人”[15]。村干部扮演的角色差異將會影響到干群關系以及鄉村治理狀況[16]。對此,為舒緩干群關系,改善鄉村治理現狀,文豐安[17]提出要用法治思維疏解干群沖突和矛盾。干群之間應該是魚水相依的關系[5],加強干群互動也可以使農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產生滿意的影響[18]。

綜合看來,目前學術界關于干群關系的研究,較多關注從村干部的代理角色的差異及其行為的視角切入,將干群關系沖突歸因于干部服務群眾的意識薄弱、干部能力不足、假公濟私、群眾素質有待提高、干群之間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溝通機制等若干層面[19]。雖然,這樣的論斷具有一定邏輯推理的合理性和實踐的解釋性。但沒有構建起一個分析干群關系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所以,該研究運用格拉澤(Glaser)和施特勞斯(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對訪談材料進行分析,從中挖掘有效信息,提煉有關影響干群關系的影響因素,并在基礎上進行理論構建。這對于進一步系統地研究干群沖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2 研究設計:基于扎根主義理論的理論構建

2.1 研究設計

該研究以E市W嘎查村為研究的“田野”,將村域干群關系作為研究的問題焦點,將干群關系中的“干部”限定為村級組織的主要負責人。通過收集鄉鎮政府存檔的“村民上訪事件的通報”、村民深度訪談材料,加上筆者在鄉鎮府工作經歷的實踐經歷在建構主義扎根理論方法的指導下進行質性分析。此外,該研究依據學術研究慣例,對被調查對象的名稱作了技術化處理。

在數據收集階段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選舉若干村民進行訪談,初步了解E市W嘎查村干群關系的現狀,根據訪談結果,修正訪談提綱。第二,根據第一階段修正后的訪談提綱,該研究分別調研了E市鄉級領導干部,村級領導干部,以及W嘎查村村民數十人進行半結構化的深度訪談。并在通過飽和度檢驗之后停止收集。第三,根據上一階段收集的數據材料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從材料中挖掘概念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進行理論構建。

2.2 編碼過程

編碼遵循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的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的過程。

首先,通過質性分析工具NVivo 12對訪談資料逐字逐句貼標簽,形成概念化的初始節點編碼。

其次,在自由節點編碼得到標簽結果之后,通過尋找具有相同概念聯系的類屬,進行初始范疇化的過程。從而發現和建立自由編碼節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實現由自由節點向樹狀節點的過渡,得到了表1中14個主要范疇。

再次,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故事線,進行選擇性編碼。從而發現核心范疇與其他范疇之間的關系,構建了干群關系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如表1所示。

最后,該研究在對第13個對象的訪談結果進行編碼時,沒有發現新的概念、新的范疇,或者是概念與范疇之間的聯系,發現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因此,停止訪談。

3 干群關系影響因素的模型解釋

如表1所示,影響干群關系的因素可以分為表層因素和深層因素。表層因素,主要涉及到群眾對于社會價值、情感價值、品牌價值、功能價值、服務價值等方面的感知。即村干部的態度、行為及工作結果是否真正代表人民群眾利益,是否回應群眾訴求,是否保持公平公正,是否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否保持一個廉潔、奉公、守法的干部形象。群眾對這些價值的感知將會直接影響到群眾的主觀感受以及群眾對于村干部的認同和評價。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影響干群關系的因素,主要涉及干群關系主體特點、問題矛盾特點及體制機制問題3個層面。這些因素主要通過間接的形式對群眾的價值感知產生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群眾對村干部的心理認同。這些影響干群關系的因素是深層因素,是不易被發現的因素,但卻對村域社會中和諧干群關系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這類影響因素的具體解釋及作用機理分析如下。

3.1 影響干群關系的深層因素

3.1.1 體制機制層面。

3.1.1.1 村民意見表達機制不健全。

在W嘎查村中,群眾對村干部缺乏信任。一方面是因為在群眾與政府產生意見分歧時,村干部作為村民的“當家人”,不會代表村民積極與基層政府談判。村民也無法通過村委會和村干部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其訴求也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于維穩壓力,“層層壓上訪”。村委會作為維穩的第一條防線,通過一些手段及措施“壓制”群眾上訪。群眾在長期“失語”的狀態下,不滿的情緒并沒有因此消解,反而更容易受刺激與村干部形成對立,甚至也會出現惡意舉報、辱罵、匿名威脅的極端現象的產生。村民意見表達機制的不健全,使得部分村民采取了暴力對抗、消極不配合、沉默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利益訴求。

3.1.1.2 領導指揮關系不明晰。

鎮村之間“指導關系”不明晰,村主任不是上級指派任命的,既不是國家公務員,也沒有國家行政或事業編制。依據《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工作組織條例》,村干部一方面需要輔助基層政府執行行政任務,處理一些行政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作為群眾的委托代理人,需要處理一些村莊性的事務。雖然,鎮村之間是“指導關系”,而非“指揮關系”。但是相關法律法規又沒明確“指導”的邊界,因此使得基層政府的指導權限無限擴張。再加上鄉政府控制著資源,并負責村干部的“補貼”的發放。因此,基層政府可以對村干部產生具有實質性的影響力。雖然,村干部在名義上是“協助”,但面對上級的工作任務,也不得不執行。正如基層干部L所言“即便村干部和駐村書記有意見分歧和矛盾,但是由于駐村書記一般是從縣市下派至鄉村,行政級別高于村干部,因此,村干部更多的角色是服從”。所以,由于自上至下的職責同構,以及項目制工作過程中各主體與村干部的權責不清,使得村干部在自身角色的認同方面、利益代表方面以及工作內容取舍方面均出現了偏差。因此,正如村民J所言“政府叫他(村干部)做事,跑得比誰都快,村民有問題找村干部,一推再推。”此外,鄉村其他下派組織、人員與“村支兩委”之間分工的不明確,也導致了村干部對于自身角色、職能認知的偏差。村干部在面對從市縣下派下來的第一書記時,迫于對“行政級別”“地位”“資源”“權威”等方面的壓力而不得不“靠邊站”。

3.1.1.3 容錯機制不完善。

群眾對村干部有較高的心理期望,希望村干部能帶領村民致富。然而,在調研中有村民反映“村干部都在處理一些瑣碎繁雜的事務,很少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因此,群眾對村干部的期待和其實際工作存在一定落差,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容錯機制不完善。如基層干部L所言“動不動就找你(村干部)喝茶、約談,多做多錯,那我就干脆不做了”。所以,從中可以看出,目前干部的容錯機制不夠完善,干部嘗試和試錯的空間較小。因此,也束縛住了村干部的手腳,使其更多地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背離了村民選舉民選干部的最初期望。

3.1.1.4 土地動態調整機制不完善。

土地確權的出發點是為了穩定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然而在村級組織缺乏土地承包動態調節機制的情況下,這不僅意味著新增人口在30年的土地承包年限內無法獲得土地承包權,也意味著其必要的生計來源無法獲得有效的保障。土地不僅是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同時也是生態補貼等其他各類補貼發放的參照標準。因此,農民所承包的土地面積越大,所獲得的補貼及生產性收入也越多。雖然理論上缺地少地的農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土地進行耕種。但通過租賃獲得的土地,一方面需要支付額外的高額的租賃費用,壓縮了村民的收益空間;另一方面,又因為土地租期較短,農戶沒有穩定合理的預期,所以不敢在租賃的土地上進行過分投資,生產效率也因此受到“抑制”。相反,部分地區通過“增人增地,減人減地”的進行土地承包權動態微調機制,強化了村民對于鄉村共同體的認同[13]。但大部分地區,采用“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休克性”措施。雖然這種“休克性”措施的操作成本較低,避開了土地調整時所面臨的各種煩瑣的程序,以及新的問題和矛盾的產生[20]。但卻損害了新增人口的“權益”,這也必然成為影響村域社會干群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部分新增人口,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卻沒有獲得土地承包權。這些村民因為其“法權”被所謂的“制度”剝奪,所以對“國家”“政府”“干部的工作”充滿怨言。

3.1.2 問題矛盾本身層面。

受國家法律、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文化傳統、鄉村習俗、熟人社會關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以及伴隨著土地征收、土地流轉以及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提出,近些年農村土地問題越來越復雜,涉及的利益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敏感。因此,綜合看來,當下鄉村社會中面臨的問題具有矛盾的復雜性、歷史性、涉及主體的多元性、利益的多重性等特點。這不僅對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是個考驗,而且對我國的基層治理的體系也是個考驗。對這類問題的處理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干群矛盾。因此,群眾對村干部工作結果的價值感知,不僅是因為村干部工作不到位,而且也受問題矛盾本身復雜性的影響,使得處理結果沒有達到群眾的心理預期。

3.1.3 村干部層面。

3.1.3.1 村干部角色、身份認同與行動邏輯。

首先,關于村干部是否屬于國家公職人員范疇一直沒有定論,因此也造成了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雙重角色的沖突,不可避免地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村干部要堅決地維護國家的權威;另一方面,要維護村民的利益,從而獲得自身在鄉村治理中的合法性地位。雖然,村民委員會不屬于國家行政組織,村干部也不屬于國家公務人員。但在實踐過程中,由于行政壓力、政策傳導、補貼誘因,使得村民委員會,還是村干部在內容和形式上已經出現準行政化的傾向,代替基層政府承擔了較多的行政職能。此外,村民委員會屬于自治組織,村委會主任實行民主選舉。從自治精神來說,村委會及村委會主任都應該是作為大多數村民的代表,是統一集體偏好、表達集體偏好的一個民選代表。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的關系是委托—代理人的關系。因此,為了獲得村民的支持,回應村民的訴求,村干部也會受村民的“輿論”壓力而選擇性地回應村民的訴求。此外,村莊內部一些強勢村民或是因為“有關系”“有后臺”,或是一些上訪、檢舉的活躍分子給村干部的正常工作帶來不小的壓力。因此,為了獲得這些強勢村民的政治支持,平息村莊的輿論,村干部有時也會選擇優先回應強勢村民的利益。與此同時,村莊中的弱勢村民由于“無后臺”“無關系”,也不像強勢村民“活躍”“強硬”,對村干部也構不成非常顯著的威脅。所以,村干部的行動邏輯往往是權衡得失向強勢的一方妥協,甚至會出現通過損害弱勢村民的利益來回應強勢村民的利益來贏得強勢村民的支持。而弱勢村民往往由于多次利益訴求表達失敗后選擇沉默,或是與村干部對抗,干群關系逐漸僵化。

3.1.3.2 村干部工作、執行力、工作成果與群眾評價。

村干部的工作態度、執行力與工作成果是群眾評價干部的幾個重要維度。首先,村干部對群眾事情上心,體現了其在態度層面的認真和負責,會贏得群眾對于村干部的好感。相反,部分村干部由于承擔了較多基層政府委托的工作任務而態度傲慢、趾高氣揚。這樣的干部形象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情感,脫離了群眾,也影響了村域社會的干群關系。

其次,是執行力的層面,部分村干部個人能力較強,能積極回應群眾的訴求,解決群眾遇到的問題。因此,這類村干部,群眾較為認可,評價較高。然而,影響村干部執行力的因素,一方面是其承擔了較多基層政府委托的其他職能,因此,村干部陷于各類繁雜的“政務”中,無暇顧及“村務”。另一方面,村干部基本是村民兼職,村干部作為普通村民中的一員,其能力有限,難以及時有效地回應村民的訴求,解決村民面臨的困難。

最后,村干部的工作結果是影響干群關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群眾對干部的評價具有明顯的結果導向。村干部的工作成果能惠及群眾,群眾有明顯得獲得感,群眾則對村干部的工作評價也越好。但也會因村干部工作結果的不符合群眾的期望而“一票否決”。例如,W嘎查在新一輪土地確權過程中,部分缺地少地的村民拒絕“土地確權”簽字。然而,部分村鎮干部未經村民準許,強行代簽。就結果而言,“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結果”引起了缺地少地村民的強烈不滿。因此,缺地少地的村民也僅僅因此次事件對村干部缺乏信任,拒絕配合村干部的其他工作。此外,在“資源下鄉”“項目下鄉”的過程中,普通村民和村干部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雖然,在目前“留痕監管”“一卡到戶”的資源下達方式中,村干部無權直接進行資源分配。但村干部可以利用信息的逆差,通過選擇“為誰上報”“為誰申請”的形式“優厚親友”或自己優先占用一些扶持項目。因此,無論村干部工作態度是否熱情、是否積極。在結果面前,“群眾眼睛是雪亮的”,村干部的行為結果是否公平,是否公正,是否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的感受最為深切。其行為結果有失公平,甚至利用公職謀私利,貪污腐敗均會“透支”村民對村干部的信任,“透支”村民對公共權力的信任,損害良好的干部形象。

3.1.4 群眾層面。

3.1.4.1 群眾法治思維欠缺、法律意識薄弱。

部分群眾法治思維欠缺,法律意識淡薄。因此,群眾在參與一些市場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面臨利益糾紛或利益受損但又找不著責任主體時,便將村委會、鄉鎮政府視為最后的“替罪羊”。正如村干部L所言“有些事情本屬于村民和其他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糾紛,應當走司法程序,但部分村民不講道理,圍堵鄉政府工作大樓,干擾正常工作秩序,制造網絡輿論效應”。村民這種遇事“找政府”的行為邏輯也恰恰體現了村民對于政府職能理解的偏差,將政府視為無所不包的無限責任政府。其“大鬧大解決”的維權邏輯也更進一步體現了其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的欠缺。

3.1.4.2 群眾對于村莊“政治”態度漠然。

群眾參與村集體事務積極性較低,較多的關注自身利益,對于對集體利益、公共利益關注度較低。正如村干部L所言,“開大會到不齊的現象經常出現”,W嘎查甚至因換屆選舉選票收集不全,由上屆村干部驅車帶著選票箱到未投票的村民家里收集選票。因此,村民的參與村集體事務的意愿低,參與積極性較弱,村民與干部的聯系程度低,無形之中也會增加干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之后干群之間誤會、矛盾、沖突的產生埋下伏筆。此外,即便有部分參政意愿較強的村民,但W嘎查村群眾自治組織的發育水平低,滯后于群眾自治意愿的發展,難以為村民自治提供組織化的保障。

3.1.4.3 群眾對村干部的期望較高。

群眾對于一些問題、矛盾的解決缺乏耐心。因此,群眾對村干部的評價也較為苛刻。如果村干部能夠幫忙爭取一些“項目”“好處”“補貼”,那么這位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呼聲就較高,干群關系也較為融洽。相反,村民在感知自身利益受損的時候或村干部在資源分配、矛盾解決時心理感知被不公平對待時,村民對于村干部的評價從積極轉變為消極,甚至產生信任危機,進而與村干部對立。

3.2 干群關系的影響因素之間的作用機理

群眾對村干部工作的價值感知對其關于村干部的心理認同和價值評判產生重要的影響,也進而影響了村域社會的干群關系。如圖1所示,群眾對于村干部工作成果、行為、態度等方面的價值感知要經歷一個感知的“黑箱”。制度環境、村域社會問題本身,以及群眾和村干部的特點等各類因素均會影響群眾對于村干部工作結果、工作行為態度、利益代表及干部形象的評價。其中,體制機制、問題矛盾本身及群眾特質間接影響村域社會的干群關系。體制機制屬于制度層面的安排,是影響干群關系和諧的主要矛盾。體制機制是否完善、是否健全直接關系到村干部的角色身份認同、工作任務安排、立場代表及行為的選擇。與此同時,現有的制度、體制機制也可能本身就是村域社會中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問題及矛盾焦點,因為制度安排及體制機制的原因,從而導致了問題、矛盾的處理解決相對困難。其次,村域社會中面臨的部分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涉及利益主體較多、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矛盾相對突出。因此,對于這類問題,并非村干部不想解決,而是因為問題本身的復雜性超出了村干部處理解決的能力范圍。所以表現在結果上是村干部“不作為”。最后,即群眾的期望過高,對于村干部的要求過于苛刻。問題解決了就是“好干部”。能解決問題的干部,就對其充滿信賴,干群關系融洽。不能解決問題的干部,就缺乏信任,干群關系就疏遠甚至對立。與此同時,部分群眾法治思維欠缺,將政府視為無所不包的“大政府”。有些矛盾沖突本來可以訴諸于法律,有些問題和矛盾屬于市場應擔風險。但部分群眾秉持“遇到困難找政府”的邏輯,當村干部、鄉鎮領導不給解決時便上訪。因此,也使得村干部在某些時候倍感委屈,“自己在兢兢業業服務群眾,到頭來還不被理解”,增加了干群之間的心理疏離感,使得干群關系變得緊張。

4 總結與討論

該研究通過對訪談資料進行質性分析,系統梳理了村域干群關系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從訪談結果得知,雖然W嘎查的村民以漢族和蒙古族為主,村干部也以少數民族為主,但干群之間的沖突基本沒有受到民族認同及宗教信仰的影響。反而主要影響村域干群關系的是體制機制層面存在的問題、村干部的態度、行為及行動結果、村民不合理的預期以及法治思維的欠缺以及問題的復雜性等因素。化解干群矛盾,促使干群關系從矛盾、對立沖突走向干群和諧的不僅需要提升村干部的個人素質、能力,端正村干部的服務態度,降低群眾的期望等,還需要從制度、體制機制層面著手,破除干群之間的“心墻”。這不僅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干群關系,也有利于倒逼基層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該研究的政策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明確鄉村干部的職責、職能,避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層層施壓”。根據村干部的能力、角色特點,跳出“職責同構”的“陷阱”。完善容錯機制、村干部考核機制、村民意見表達機制、選人用人機制、領導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有效吸納群眾利益訴求,回應群眾利益訴求的制度性通道,加強干群之間的有效溝通。與此同時,從制度層面考慮如何建立健全農村土地動態的分配調節機制,土地是農民的“生命線”,是引起村域干群沖突的一個重要誘因。因此,應該重視農民的呼聲,尤其是弱勢村民的利益訴求。同時,在探索建立土地動態調整機制的時候,既要穩定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又要保證所有村民獲得“土地承包權”的機會均等、過程公正、結果公平。

其次,要加強對于村干部的培訓,增強其為群眾服務的本領。此外,村干部雙重委托代理角色與其利益代表是具有“同一性”的,即無論是執行“政務”還是“村務”,其根本出發點均是在服務于人民。只是二者在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式上存在差異。因此,應積極加強宣傳引導,改變群眾以“一邊倒”形式評價“好干部”,群眾不宜過分苛刻要求村干部“一邊倒”地代表村民,“一邊倒”地處理“村務”。

最后,加強政策宣傳和法律普及程度,提高村民的法治思維,引導村民通過正當、規范的渠道去維權,表達自身利益

和訴求。并與此同時,加強基層的法律援助服務。雖然,司法是村民解決鄉村社會問題,處理矛盾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尤其是在鄉村熟人社會關系中,村民一般不愿意撕破臉訴諸法律渠道。因此,為疏解鄉村內部矛盾,涵養干群關系,營造和諧鄉村氛圍,實現鄉村治理有效的目標,還要建立應對風險及沖突的“緩沖閥”,加強村域社會內部協商,暢通群眾意見表達的渠道。堅持干群誤會、矛盾就地解決,小事不上訪。從而防止事態擴大、矛盾升級,減少鄉村治理內耗,降低村民維權成本。

參考文獻

[1] 吳清軍.鄉村中的權力、利益與秩序:以東北某“問題化”村莊干群沖突為案例[J].戰略與管理,2002(1):5-17.

[2] 趙瑞政.農村干部與群眾——干群信任關系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92.

[3] 李硯忠.政府信任:一個值得關注的政治學問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7(4):43-45.

[4] 羅家德,帥滿,楊鯤昊,等.“央強地弱”政府信任格局的社會學分析:基于汶川震后三期追蹤數據(英文)[J].中國社會科學,2018,39(3):5-25.

[5] 馬維強.階級話語與日常生活:集體化時代干群身份及其關系的歷史建構:以山西平遙雙口村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1):75-82.

[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18.

[7]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02-111.

[8] 張曦.精準扶貧推進中的干群關系:基于河南X村的調查[J].求索,2017(11):131-137.

[9] 張文宏,劉琳.當代中國社會沖突的實證分析[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7(4):83-92,159.

[10] 管仕廷.密切干群關系視閾中防治特權的理論與實踐[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9,21(1):57-63.

[11] 張童朝,顏廷武,張俊飚.德政何以善治:村域干群關系如何影響農民參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來自四省1372份農戶數據的驗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1):150-160.

[12] 亓紅帥,王征兵,婁季春.村域社會資本對村干部雙重代理投入的激勵效應[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106-117.

[13] 賀雪峰.建設屬于農民的鄉村[J].河北學刊,2017,37(4):153-159.

[14] 徐勇.村干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J].二十一世紀(香港),1997(8):151-158.

[15] 付英.村干部的三重角色及政策思考:基于征地補償的考察[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9(3):154-163.

[16] 賀雪峰,阿古智子.村干部的動力機制與角色類型——兼談鄉村治理研究中的若干相關話題[J].學習與探索,2006(3):71-76.

[17] 文豐安.法治背景下基層干群矛盾的預防化解之道[J].長白學刊,2015(6):44-48.

[18] 石靖,盧春天,張志堅.代際支持、干群互動與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2):49-56.

[19] 張深溪.新時代構建農村和諧黨群關系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2020(18):34-35.

[20] 倫海波.“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法學解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3(3):65-73.

猜你喜歡
鄉村影響因素
試論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產生原因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0:07:15
一場無休止的“逃亡”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6:42
淺析當前鄉村財務管理模式的
小學生好奇心與創新意識的潛在聯系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1:51
話劇《鄉村》
上海戲劇(2016年10期)2016-11-05 15:50:05
水驅油效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人人艹人人爽| 99精品在线看|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免费播放|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99国产视频|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91偷拍一区| 亚洲最新在线| 久久久亚洲色|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网站|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精品女主播|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久久熟女AV|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性视频一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色婷婷成人网| 国产精品第5页|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日韩精品资源| 99视频只有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91精品久久| 91网站国产|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