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楊尚昆 周穎琳 林惠嫻
摘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其內涵要求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邏輯基礎,要著眼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要高度重視各領域人才,善于營建長期服務“三農”的專業人才隊伍;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靈魂所系,要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特質,積極塑造“精神引擎”;生態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外在要求,要加強美麗鄉村建設,走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之路;組織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保障,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牽引器”。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對策;略論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0-023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0.06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HUANG Jie,YANG Shang-kun,ZHOU Ying-lin et al (Zhujia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900)
Abstract The 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policy that is related to peoples well-be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s connotation require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culture,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logical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is the key to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alents in all fields and be good at building a team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hat will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or a long tim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should fully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ulture, actively shape the spirit of the engine;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external requirement to achiev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ading role of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and strive to build a tractor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strategy; Brief discussion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1-4]。往細里說,就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性,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5-6],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建設工作,以使鄉村振興科學、全面發展。這就要求相關人員科學編制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扎實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程和計劃,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持續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全面抓好農村地區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加快建設現代鄉村文明,注重培養和吸引人才,切實讓農村事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7],加大對基層文化設施的資金投入,讓鄉村文化發展有場地,從而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刻繪美麗鄉村圖畫。
1 產業振興——邏輯基礎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邏輯基礎。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8]。其中,產業興旺是基礎。糧食是維系人類生存的最低要求,其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9]。從國內外形勢看,糧食安全不容樂觀:其一,由于工業發展擠占空間、農耕用地存量遞減、種糧環境欠佳且成本攀升、價格低迷等因素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銳減,勞動生產效率不高,糧食品質大打折扣。其二,糧食危機在中美貿易戰中初露端倪,“美國糧倉”供應中國市場只是一廂情愿的時代“烏托邦”。從長遠審視,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必須由自己解決。這就要求人們要從根本上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1.1 解決糧食產業危機,鄉村政府需強化農村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治意識 無糧不穩,缺糧不安。糧食安全是關乎14億民眾的第一要務。面對眾多復雜的情況和嚴峻挑戰,我國在糧食問題方面不容忽視,只能立足本土自力更生,把確保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鄉村級政府要樹立糧食安全核心戰略思想,強化講糧食安全就是講政治、講大局的理念,這樣才能保持國內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才能集中力量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以及各方面社會建設。
1.2 要貫徹實施黨的政策,科學調整糧食產業結構,完善糧食產業布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于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并將國家糧食安全上升至從未有過的高度,強調了“中國人要端中國碗,中國碗要裝中國糧”的深層政治意涵。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糧食產業正處于乘勢而上、革故鼎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遵循農業發展規律和新時代新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在已有發展基礎上,全面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構建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為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10],同時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好農村產權制度,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積極鼓勵農業農村部積極配合財務部等相關部門,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1.3 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糧食主產區利益最大化,促進糧食生產積極性 東北三省、中原腹地以及江南水鄉等天然區域自古以來便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飽受價格低、產能弱、農業基礎設施落后、青壯勞動力缺乏嚴重等問題困擾,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不少田地撂荒,直接威脅到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其一,農業部門要深入調研,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補貼大型農用機具購置,積極建設農業水利工程,完善農業生產配套設施,提高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其二,通過土地入股、招商引資、集體承包等措施加快土地流轉,形成高效、優質的農業集約型、規模化發展模式,打造“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發展經營主體,健全種糧補貼機制,調動種糧積極性,提升糧食產能,鞏固糧食主產區的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從促進整個主產區發展的角度考慮,根據糧食主產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和付出的成本,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和各項支持,促進主產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確保主產區政府和種糧農民得到合理利益補償[11-12]。
2 人才振興——關鍵所在
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城鎮就業機會大大增加,大量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入城鎮打工,導致農村人才大量流失,鄉村社會日益凋敝。鄉村振興必然要求人才振興[13]。要切實提高待遇,積極拓展人才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好“三農”專業人才的“智囊團”和“動力源”作用。
2.1 在思想層面,要高度重視人才,筑牢鄉村人才發展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字字直擊“三農”問題的要害,要組織動員群眾干部,加強集體理論學習,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充分認識到人才對于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加盟共同完成。隨著時代的發展,若以傳統思維去開展農業農村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故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建樹現代思維,搭設多種平臺,通過多個管道,從工作待遇、發展機會與后續保障等方面吸引科技、管理人才樂意回歸、長期駐守。要特別重視有志于農村創業的大學生和企業家,其掌握著前沿資訊、資本力量、先進技術和營銷方式等,有帶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易引發“頭雁效應”。
2.2 在現實層面,要愛才惜才引才,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過硬、專業性強的人才隊伍 新時代,新產業不斷涌現,新業態層出不窮,新型人才也愈發增多。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大局大業,日益需求多元化的人才加盟。要加快建立農業農村人才引入激勵機制:其一,對返鄉青年人、大學生返鄉創業通過人才認定體系給予相應的人才認定,并在貸款貼息、土地政策、創業綠色通道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14]。其二,對于國家政策導向下進行下鄉支農、支教、支醫的專業人士和技術人員,以及駐村的教師、律師、企業家、黨政干部、第一書記等,服務期滿后成績突出表現優異的要優先提拔任用,破格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優先聘用技術崗位,優先評先評優,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核心是人才。鄉村振興需要新鮮血液和源源不斷的活力。打造一支“精通農業、熱愛農村、服務農民”的人才隊伍刻不容緩,是實現戰略發展的長久之計。
2.3 在戰略層面,要著眼長遠規劃,形成育才聚才合力 其一,要落實好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學費補貼和助學貸款代償以及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等待遇,向條件艱苦的偏遠鄉鎮適度傾斜。其二,對于從事食品加工、生物種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業能源研究等的省屬農業企業以及龍頭企業要給予年度經營補貼和獎勵扶持,為其引進高端人才、發展新型項目等提供便利,進一步刺激其長期深耕農業領域的積極性。其三,助力脫貧攻堅,努力建設“心系鄉土、樂于奉獻、對口幫扶、科技扶貧”的專家服務團。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至收官階段,貧困現象并未全部消除,有些地方可能出現返貧問題。消滅貧困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扶貧更需扶智,扶智急需科技。科技服務團隊要實現貧困縣、貧困村的全覆蓋,是一項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工程。相關部門要著眼于本區域,遴選優秀農業專家技師,讓鄉土人才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源”,為國家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重要窗口”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
3 文化振興——靈魂所系
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靈魂所系。要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特質,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的“精神引擎”。“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鄉村文化振興意味著,要以傳承優秀文化基因提升農民鄉土自信,以鄉村振興主體——農民的內在涵養來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15]。振興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鑄魂工程。
3.1 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積極開發旅游產業資源,制定“鄉村文化旅游”高端路線 農村是歷史、經濟、文化的發源地,其風俗、特色迥異,令人向往憧憬。各地要充分開展調查研究,加強對當地鄉村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鄉村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同時,需通過網絡、媒體等多種形式,加強對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從而打造鄉村文化的獨立品牌,提升旅游產業整體效益,從而打造鄉村旅游優質文化品牌。
3.2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增強鄉村文化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提高農村經濟實力,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還要注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建立健全村民的教育培訓保障體系。譬如,在鄉村地區中小學開展讀書演講或書畫比賽等趣味競賽,以豐富未成年人的課外文化活動,培養讀書興趣,提升村民的綜合素質水平,同時為青年一代傳承傳統民俗文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讓農村和諧發展、村民生活舒心,也通過各種方式使鄉村民眾保持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面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以打造博大精深的鄉村文化。為拓展村民視野,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開展系列培訓如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家風家訓等,講好農村故事,用明德引領風尚。
3.3 打破城鄉文化壁壘,重塑農村文化價值體系 由于地域性的天然差異,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各有特色又存在巨大不同。其突出表現在,城市文化彰顯現代性文明,而農村文化鄉土氣息濃郁。城市文化所煥發的科技型和智慧型樣態是農村文化嚴重缺失的。消除城鄉文化差異,主要在于:其一,實施“科技文化下鄉”戰略。政府應在高等院校和農村之間牽線搭橋,調動資源支援農村文化發展。高校擁有先進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術,且專家、學者、技師、工程師以及從事各個領域研究的碩士、博士等豐富的高端人力資源,這些正是農村所欠缺的。可實施長期結對幫扶、對口援助,以提升農村的科技文化內涵和現代文明氛圍。其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搞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差,使用效率低且管理混亂。物質豐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民的時代訴求愈發強烈,文化消費品位日益攀升。政府應積極履責,制定城鄉文化融合規劃,劃撥專項建設資金,科學配置文化設施,可引入企業經營,走出一條“市場化、現代化、鄉土化”的新路子。要不斷挖掘、提升鄉村的文化價值,把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培根鑄魂工程抓緊、抓實、抓好,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層面涵養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由此形成鄉土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無形的約束力,營造起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4 生態振興——外在要求
生態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外在要求,要加強美麗鄉村建設,走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之路。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涉關民生福祉,更是基本國策。長期以來,引發環境污染、導致資源浪費、破壞生態平衡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嚴重阻礙著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振興是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路徑。
4.1 要形成社會普遍共識,增強村民責任感和使命感 生態文明是現代化的顯著標志。農業生態文明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責任主體,政府要充分重視、積極作為。要通過網絡、媒體、廣播等擴大宣傳,引導、強化社會群體尤其是廣大農民對于農業生態文明的科學認知和強烈意識。農業基礎薄弱亟待改變,農業環境污染嚴重是長期痼疾,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客觀存在。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個人而是要通過所有國人的努力,不斷聚焦共識,增強集體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自覺、主動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
4.2 要整合各類資源,加強農村環境監管和項目推廣 農村環境保護是關系到提高農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面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應一邊開發“三農”資源,一邊注重環境保護,闖出一條符合國情、農情和鄉情的新路子。例如: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重點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這樣不僅增加了糧食產量,又促進了畜牧業發展。牲畜的增加,又推動了沼氣的發展,形成了以沼氣為中心的多層多級高效生態農業體系[16]。又如,努力推廣農村沼氣和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村節能減排技術[17]。近年來,各村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投資主體農村信用社的融資主渠道作用,有效破解了沼氣建設的資金瓶頸。把沼氣建設與生態家園富民行動、“村村通”、植樹造林、扶貧開發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再如,積極開展小流域水環境整治工作,聯合河道專管員開展常態化巡查,利用手機App實行每天一巡查,若發現河道內有生活垃圾、有色漂浮物時立即清理,努力防止河水污染的加劇,做好巡河記錄,形成“一河一檔”的長效機制。
4.3 實施“垃圾革命”,建立廢物處理長效機制 例如,加大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充分利用各村LED顯示屏、發放宣傳單、大喇叭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宣傳力度,設立廢舊地膜回收站。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工程,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持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切實守護鄉村美麗顏值。同時著力建立健全農村垃圾收集臺賬管理制度、村莊保潔檢查登記制度等管理制度,合理規劃設置生活垃圾臨時存放點,取消村口路旁的露天垃圾池,定時、定點收集轉運,進而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的矛盾,為未來發展創造更好條件,探索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結合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5 組織振興——根本保障
組織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保障,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牽引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定海神針”。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解決了不少關乎民生福祉的大事、難事。新時代,農村情況有新的特點,需要新的方案,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發揮,但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還是較低,應不斷加強建設。
5.1 要積極發揮黨支部堅強堡壘作用,加強黨的政治領導,充實壯大基層組織 要在農村青年、婦女、致富能人中發展黨員,將優秀分子及時吸納到黨的隊伍中來,主動做好黨員發展工作,努力擴充農村黨員隊伍,加強黨組織對農村各領域社會基層組織的政治領導,以把握鄉村振興的政治方向,把農村基層黨組織有效嵌入農村各類社會基層組織,開展結對子活動,著重對返鄉創業青年、村辦合作社會員、村級護林員、公益性崗位等中的優秀青年農民主動爭取,尤其是黨員幫扶責任人與幫扶家庭優秀青年農民建立“一對一”的政治聯系,在入戶走訪、幫辦實事過程中宣傳黨的思想,傳遞黨的聲音,送達黨的溫暖,通過從思想、技術、信息、物資、政策、措施等全方位引導,常態化開展教育引導優秀青年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將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觸角延伸到農村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延伸到每一位黨員和每一戶百姓,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對農村工作的全覆蓋。
5.2 落實經費保障,解決黨員待遇問題 即,保障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必要的辦公經費和活動經費,落實工資補貼待遇政策和社會保險政策,解決村級黨組織干部抓好黨建工作的后顧之憂;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以及群眾的能動性結合在一起,由黨支部書記或者是黨支部成員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建立起村集體和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用類似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式進行管理和監督。
5.3 做好“上下聯動”,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基層組織之一,是實現農村基層自治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最直接的“指揮系統”。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農村基層黨組織不是自由散漫的“獨立王國”,其終究要在鄉鎮級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完成任務。故此,農村基層黨組織既要“下接地氣”,又要“上連天線”,并要主動接受村規約束和村民監督。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力發展,農村黨組織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表達訴求也愈益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廣開渠道聽取社情民意,關注民生民愿,從內心深處自然接受群眾的監督,自覺維護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在引領鄉村振興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大潮中,發揮出更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參考文獻
[1] 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共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寇鴻順.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N].貴州民族報,2021-02-25(A03).
[3] 李熙.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N].云南日報,2021-02-13(003).
[4] 劉長鐸.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現代化發展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2):259-262.
[5] 婁偉.農村生態環保工作需補短板強弱項[N].中國環境報,2021-03-19(003).
[6] 劉亮.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農民思想教育芻議[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1):67-73.
[7] 時政要聞[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9(11):10-11.
[8] 金根.繪好“春耕圖”打造“最美窗口”[N].蘇州日報,2021-03-09(A07).
[9] 劉茜.消除鄉村家校合作“厚障壁”找尋鄉村家校合作平衡點[J].江蘇教育,2018(47):45-47.
[10] 許正斌,張宇翔.鄉村振興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糧食經濟,2018(10):16-21.
[11] 蔣和平.完善我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的政策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13(13):12-14.
[12] 喬鵬程.我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政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6):81-84.
[13] 俞卓航,蘇景城.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鎮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途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1(4):10-12.
[14] 張衛.聽“兩會”聲音謀中國未來發展大計[J].中國食品,2019(6):11-29.
[15] 羅平漢.農村人民公社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6] 吳桂翎.鄉村教師:鄉村知識分子的消解與回歸[J].學術界,2016(5):145-154,326.
[17]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