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為
【摘要】社會經濟的推進與發展,必然使旅游業成為民眾生活中主要的休閑方式。大力發展旅游業也成為了一種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形勢的影響下,各地旅游建筑風格均趨于同步化。本文將從建筑學的角度,分析了旅游建筑的現狀及發展情況,同時對旅游建筑的地域性設計進行研究探討,并結合地方風貌、周圍環境,傳承傳統文化的特色,體現了研究設計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旅游建筑;地域性;設計
【DOI】10.12334/j.issn.1002-8536. 2021.02.001
由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響,旅游建筑的地域化及多樣化逐漸被減弱,建筑風格沒有創新與獨特的意識,因此也就缺乏了辨識度。所以,傳統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傳承是旅游建筑新方向的切入點。為突出旅游建筑的地域文化之特色,使旅游建筑與自然以及人文環境有機結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1、旅游建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趨勢及現狀
旅游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標志,具有經濟與文化雙重的特征,既不能缺少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時也要滿足于旅游的需求。所謂地域性特征,即指在具體的環境建設當中,以建筑為主體,依據所處環境的民族文化、地形地貌等條件對其的影響形成的差距。隨著人們對于旅游業的不斷重視,旅游建筑物趨于被模仿的熱潮中,種類雖多,實質并無地域特色,這也就造成國內旅游市場趨于多樣化與平民化的發展趨勢。另外,旅游景區在國家相關發展指標的要求下,生態功能被逐漸注重,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結合也是當下旅游建筑的主要方向。
隨著當前形勢的發展,使得生產技術也趨于機械化,傳統建筑形式沒有被繼承起來,地域上的限制逐漸被疏忽,從而機械化建筑千篇一律,大同小異,也就影響了民族多樣化建筑的開發。還有很多商家為節約成本,在沒有充分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的情況下,建筑符號盲目的被拼湊,導致了旅游建筑符號的比例明顯失調。同時,這種旅游建筑的設計理念深度不夠,創意和地域特點都將落后,主要原因還是忽略了對當地的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的深入分析,使得建筑形式缺乏了民族與地域特色。
2、傳統旅游建筑的地域性表現形式
2.1與自然環境的結合
若是以環境作為旅游建設的出發點去考慮,將自然環境與建筑形態的和諧相融,地形地貌的有機結合是最好的出路。旅游建筑的立面造型設計應受當地環境的制約,與之相呼應,從而獲取與環境相匹配的造型,巧妙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優勢特點,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具體建構思路是,結合當地周邊優越的自然條件優勢,確定建筑的整體造型,并根據這種自然優勢,結合整體地形規劃的布局確定組合架構,以體現出獨特的建筑風貌,突出了自然環境的建造風格。另外,建筑造型還應與現有環境相呼應,使整體形態多樣化,主要突出建筑屋頂的古風建筑風格,再通過玻璃、金屬等建筑材料的加工,以體現出當代的建筑背景,將環境制約作為設計的創作原則去把握。因此,建筑設計遵循與環境相協調的手法,也是目前旅游建筑不可缺少的地域性體現形式。
2.2傳統民族文化在旅游商業建筑中的傳承
由于當地不同的地域形式,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包括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影響,因此也就造成了建筑形態的不同。然而,當地的民族文化的遺存,也是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因和根基的形成所在。這就要使旅游建筑必須要結合于民族文化的特點,才能使建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實踐證明,旅游建筑成功的案例都是遵循了將傳統文化與地域條件相結合的創作原則。例如,通過當地流行的建造技術,與當地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顏色涂料運用在建筑墻面的設計中,體現了當地視覺文化的風格,通常對于顏色的運用是人們視覺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若是將其巧妙的運用到旅游建筑上,必然會產生不錯的視覺效果,同時也營造出了更具傳統氛圍的建筑空間[1]。在外觀設計上采用當地代表性的石材,使得建筑立面地域風格突出。同時,顏色的運用與立面材質相互結合,為游客創作了不錯的游覽空間,使其更具地域特色。另外,在旅游全球化的影響下,旅游建筑的設計不斷要求具有傳統文化的特色,滿足于旅游建筑的立面造型和平面布置的豐富化,不僅體現出了建筑的多樣及獨特性,而且也將擺脫了建筑的機械化,更好的傳承了旅游建筑的地域性。
2.3傳統的建筑符號的運用
旅游建筑的地域性表現形式還體現在,建筑外立面傳統建筑符號的使用。建筑符號,一般是從傳統建筑立面的造型上提取的建筑元素,經過加工升華,讓其具有與傳統建筑形式相似的視覺效果,將它應用到旅游建筑上,不僅滿足了功能上的要求,而且可使旅游建筑符號元素多樣化同時提升了識別度。例如,以傳統的建筑空間為基礎,根據當地的民俗風格特征與山地條件來作為設計重點的方向去建筑,使建筑順著山勢層疊坐落,連接了周圍的環境,從而在建筑的造型上結合了當地的構造方式,將提煉出的建筑符號靈活運用到公共建筑中,使其的標志性特征突顯出來。將傳統民俗建筑符號運用到旅游建筑的外觀上,不僅增加了地域性特征,同時蘊含著民族歷史的文化特征。因此,將民俗建筑符號科學的應用于旅游建筑的立面造型上,也就避免了拼湊,從而保留了歷史脈絡的完整與延續性。
3、旅游商業建筑地域性設計的策略
在設計理念上應考慮到美學建筑的應用,這種設計方法也就是遵循人文自然優勢的原則,從地域文化中吸收傳統建筑空間的聚落,使道路達到空間收放自如,自由豐富,尺度宜人的特點;另外,從商業建筑的屬性出發,以延長游客的消費時間和增加游覽量為目的,以豐富游客的動向為主要設計內容,增加可讓游客駐留的場所,從而營造了良好的商業氛圍。
在建筑形態的地域性設計方面,應突出旅游商業“神形兼備”的特征,這就要與當地的建筑風格保持一致,同時還須保留足夠大的商業空間。若采用框架結構的建筑形式來表達傳統建筑的地域特色是設計的重難點。這就要求建筑界面和建筑形體都要滿足于商業功能的需求。旅游商業的界面設計應繼承與傳統建筑界面相統一的特點,而且在保持建筑整體風貌和諧的基礎上,以商業建筑的常用語匯來點綴建筑界面,可使建筑界面豐富且多樣化,體現了旅游商業的現代化[2]。
在建筑空間的地域性設計方面,應根據建筑業態進行設計,以吸收旅游地傳統建筑空間的特點為目的。不僅反映了當地住民的思想觀念,而且對地形地貌和氣候也有了回應。若是在滿足業態功能的基礎上能夠還原于旅游地傳統建筑的特色空間,使原住民的價值觀合理融入到空間設計中去,也就更加豐富了旅游商業建筑空間的地域特色。
在建筑技術的地域設計方面,改進旅游地傳統的建筑技術,在旅游商業建筑的設計中有一定的必要性,這是因為旅游地傳統建筑技術傳承著原住民的智慧,由于旅游地的材料和資源受當地建筑技術的限制,材料和資源及衍生的建筑技術也是旅游地傳統建筑風格的造成因素,因此適當運用傳統建筑技術是對地域文化的尊重,同時也是旅游商業建筑吸引游客的重要條件。
結語:
旅游商業建筑體現的是地域文化、商業建筑美學在旅游景區的展現。其地域性設計的本質是創新,根據商業建筑功能與地域文化的結合,來發展地域文化,以推動旅游商業的發展。地域性設計,不僅傳承的是一種地域文化,而且是滿足于游客的旅游需求,使旅游商業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商業特性針對性的結合,以創造出一個具有異域文化特色的商業空間。
參考文獻:
[1]馬寧.基于地域性的建筑設計方法探討[J].科技展望,2017(01):37.
[2]方超.關于地域性的建筑設計方法探討[J].工業,2017(3):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