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要】為更好發揮空間規劃的科學性、戰略性、統籌性,確保規劃能用、管用、好用,本文圍繞創新規劃工作、統籌全域格局、提高要素配置等方面對阜蒙縣空間規劃編制進行了前期探索。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多規合一;空間格局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02.016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h級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治理的最基本單元,如何發揮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是新時代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保障。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位于遼寧省阜新市,轄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和35個鄉鎮,全縣戶籍人口72.3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萬,占全縣人口的20%,縣域總面積6217.89平方公里。
1、創新規劃工作方法,提升規劃編制和管理水平
1.1運用“多規合一”的手段,保障規劃的嚴肅性
堅持“多規合一”方法路線,運用多種技術手段,統一全縣城鄉空間規劃體系。按照“多規疊加”“多規協調”“多規融合”“多規合一”為路線和方法,處理矛盾圖斑、明確保護和開發的空間劃分,形成覆蓋全縣域的城鄉空間規劃體系。并通過搭建“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統一全縣各部門規劃的空間坐標體系和數據標準,以信息化手段支持空間信息即時更新和實時交互,有效解決規劃“打架”、保障規劃的嚴肅性。
1.2系統評價總結客觀發展規律,增強規劃的科學性
系統研究阜蒙縣氣候和地形地貌條件、水土等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等空間本底特征,分析自然地理格局、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布局的空間匹配關系,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把握底數、底盤、底線,構建中心城區內生型增長和組團式外圍擴張的阜蒙縣城鄉發展的脈絡。
2、以戰略為引領,統籌全域格局
2.1深化研究發展定位和戰略,突出規劃的戰略性
強化頂層設計,突出阜蒙縣戰略定位思想總綱,把中央、省、市重大戰略部署具體落實到本次規劃編制中,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充分發揮巴新鐵路貫通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東部的鐵路大通道作用,把握振興東北老工業區機遇,依托環渤海經濟圈,融入沈陽經濟區,聚焦突破遼西北以及遼西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契機,依托新能源、農產品加工、氟化工、鑄造、瑪瑙等產業,促進工業升級及產業轉型,重點培育支柱產業,研究形成對阜蒙縣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發展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決定性指導作用的發展戰略,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
2.2構建格局繪制空間藍圖,實現規劃的統籌性
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商,協調當前各類規劃矛盾。根據土地用途和保護要求,整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水源地和水系、林地、草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邊界,劃定“三區三線”,繪制“一張藍圖”。
將生態文明貫穿到規劃編制始終,通過生態廊道格局構建為基底,優先確定生態保護空間。
優化農業(畜牧)生產空間布局,保障農業發展空間,形成北部雜糧畜牧區,中部都市農業區,南部糧食果蔬區,加速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就近糧食保障能力和蔬菜自給率。
圍繞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產城融合,構建中心強化,點軸帶動的城鎮體系格局,形成“阜蒙縣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三級城鎮體系。阜蒙縣城區加強與阜新市主城區、新邱區之間聯系,形成三位一體協調發展格局,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縣域提升舊廟鎮、于寺鎮、東梁鎮、泡子鎮、大巴鎮重點鎮的經濟實力,形成縣域片區中心,強化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安排城鄉居民點的空間布局,加強村莊特色化發展,確定村莊分類,制定差異化政策指引和建設標準。
2.3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產業-空間”協同耦合的發展模式
圍繞國家及區域產業發展導向,分析阜蒙縣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的現狀特征和問題,強化阜蒙縣畜牧、林果、特色種植業三大基地和七大產業鏈條建設,以氟化工、鑄造、農產品深加工、新能源四大產業基地為載體,構建“十”形產業發展格局,研究確定產業空間布局,集約產業發展用地,統籌安排各類園區(開發區、產業聚集區等),加強飛地經濟園區建設,結合城鎮和重大基礎設施布局,提出產業空間優化、整合提升、未來發展規模的建議。
2.4優化中心城區結構,完善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功能
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剛性邊界與彈性邊界,確定中心城區各類建設用地總量和結構,促進人、城、產、交通一體化發展,促進產城融合。
完善社區生活圈,按照十五分鐘、十分鐘標準,針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趨勢和社區功能復合化需求,重點提出醫療、康養、教育、文體、社區商業服務設施和公共開敞空間的配置標準和布局要求,完善配套設施。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建設縣級公園及口袋公園,確定細河、高林臺河水體的控制范圍,為市民創造更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劃定實施城市有機更新的重點區域,并提出城市更新的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提出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以及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的目標任務、策略路徑、重點方向與重點區域。
2.5推進國土整治修復,提升空間綜合價值
針對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污染、洪澇災害地質等問題區域,明確生態系統修復的目標、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維護生 態系統,改善生態功能。
以縣級土地整治規劃為基礎,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相銜接,以“在保護中開發”為原則,提出農用地綜合整治、低效建設用地退化等問題,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加強農村存量低效用地評價和引導。
3、系統提升,以人為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3.1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市安全韌性
優化形成各類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化、復合化、綠色化、智能化布局。構建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統籌重要交通設施布局和廊道控制要求,明確重要交通樞紐地區選址預控,預留國、省、縣級干道改造空間,確定縣域綜合交通體系。按照“小街區、密路網”的理念,優化中心城區道路網結構和布局,提高中心城區道路網密度。
基于災害風險評估,明確抗震、消防、人防、防洪、地質災害的防災減災目標和設防標準,劃示災害風險區,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韌性城市。劃定涉及城市安全的重要設施范圍、通道以及危險品生產和倉儲用地的防護范圍,保障用水安全、能源供應安全,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
3.2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遺存,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鄉風貌
加強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運用城市設計方法優化空間形態,系統保護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存,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產業特色,突顯本地特色。提出歷史文化遺產及地方傳統特色保護整體框架與保護要素,確定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范圍和總體要求。
策劃阜蒙縣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緊抓“玉龍文化”、“契丹文化”、“寺廟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四大傳統文化,以及“瑪瑙文化”“溫泉文化”等新文化亮點,積極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城鄉旅游業與鄉村三次產業融合互動。
結語:
規劃體系的重構是由技術體系向治理體系轉變,要堅持體現總體空間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強調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相結合,針對性地制定規劃方案和實施政策措施,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更好發揮規劃在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自然資源部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