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
【摘要】大連濱海路木棧道被譽為“中國城市濱海觀光第一路”,入選世界吉尼斯記錄。道路兩側為山林與海洋,是大連山海城市的最佳注腳,也是全國濱海路的建成典范。如今濱海路單一的功能已不能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從交通、生態、公共空間、特色街區等方面提出新的規劃策略,使濱海路再度升級,成為城市亮點與城市名片。
【關鍵詞】濱海路;交通策略;生態策略;公共空間策略;特色街區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02.186
1、概述
1.1歷史沿革
大連濱海路修于20世紀70年代,原為戰備公路,兩端被軍隊鎮守,80年代初鄧小平建議開放為旅游觀光路,1988年8月劃為國家重點名勝區,被稱為“中國城市濱海觀光第一路”。
1.2區域位置
大連濱海路位于城市核心區南端,東起海之韻廣場,西至星海廣場,從海之韻廣場至老虎灘景區稱為東段;從老虎灘至星海廣場被稱為西段。
1.3沿線空間
濱海路全長32 km,沿途景色美不勝收。貫穿“棒棰島”、“老虎灘”、“森林動物園”“北大橋”、“燕窩嶺”、“秀月蜂”等12個主要景點,是大連最重要的城市休閑旅游目的地。
2、問題總結
2.1停車困難,交通混亂
濱海路延線串聯多處熱門旅游景點,但由于停車場配建不足、選址不當,在旅游旺季及節假日期間交通擁堵十分嚴重。新通車跨海大橋的上橋口位置為雙向六車道,其中有四車道供跨海大橋車輛上下橋,僅留兩車道用于濱海路交通,該位置正位于森林動物園附近,節假日車流量巨大,形成通行瓶頸。
2.2生態蠶食,亟待修復
現狀岸線公共化程度不高,存在企業及私人圈地圍擋行為,造成岸線不連貫,各濱海景點無法串聯。其中付家莊公園與銀沙灘向公眾開放岸線割裂,行人流線被打斷。銀沙灘與金沙灘之間的岸線資源較好,但受跨海大橋交通影響,行人可達性較差。
2.3公共空間體系缺乏層次,游線單一
濱海路作為大連旅游目的地的典型的代表,應體現大連具有“水、灣、灘、島、石、崖、林”等獨特的海濱資源,但從目前開發的程度來看,濱海路僅擁有一條觀光木棧道,并沒有將大連海濱資源充分滲透到各處海濱景觀中,缺乏相應的公共空間為海濱文化展示的承載,缺少對大連獨特性的體現,缺少亮點。
2.4周邊功能混雜,缺少統一規劃
傅家莊至森林動物園的濱海路沿線被軍事管理區、大型療養院阻隔,無法通行進入,沒有形成開放連通的山海路徑。付家莊公園的旅游配套設施僅限于沿濱海路北側的“一層皮”式的不足10家的餐飲酒店,無法滿足旺季旅游需求。付家莊公園北部的現狀居住區,與付家莊公園一路之隔,在景觀和功能上,沒有形成充分的呼應,而是生硬的割裂。
2.5植物配置單一,綠植層次不清
濱海路沿線植物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整理,導致植物品類單一,幾乎清一色綠色,缺乏色彩的多樣性,忽視了綠化植物配置的藝術效果,沒有充分挖掘濱海路的景觀展示價值和科普教育價值。同時在待開發整理地塊,也缺少專業的引領性指導意見,景觀布置呈現出各自為政的現象。
2.6缺少夜光照明,展示性差
隨著跨海大橋的通車,濱海路成為重要的城市展示界面,而夜晚濱海路部分路段缺少照明設施,部分路段僅依靠路燈照明,燈光較暗,無法體現濱海路的特色和大連的特色。
3、規劃原則及重點
3.1規劃原則
(1)生態優先:錨固山海基本生態格局,建設綠色低碳生態環境;
(2)文化融入:豐富濱海公共空間文化內涵,完善高品質文化休閑功能;
(3)活力開放:控制景觀廊道和界面,培育開放包容的城市濱海活力空間;
(4)功能復合:完善公共空間的服務功能,營造多元融合的濱海社區。
3.2規劃重點
(1)景觀與功能的平衡:在景觀優先的前提下,解決濱海路的停車問題;
(2)權屬與設計的平衡:協調不同的利益訴求,更新開發濱海公共空間;
(3)開發與利用的平衡:優先保障生態空間,規劃路段實施低影響開發
4、規劃策略
4.1交通策略
總體策略:人車分流,完善停車系統
(1)局部路段渠化改造,解決跨海大橋上橋口瓶頸問題
考慮將現有雙向行駛兩車道路段調整為由西向東單向行駛道路,在上橋口東側占據部分現狀空地設置由東向西單向行駛道路,從而保證上橋口兩側道路的通行能力一致,解決瓶頸問題。
(2)對重要節點進行空間研究,合理落實社會停車場選址
根據總規及控規要求,對跨海大橋上橋口、動物園、傅家莊等重要節點進行空間研究,合理規劃停車場的選址布局。
(3)建立高效集約的停車系統,全面融入環境
在交通流量大,有大量集散需求的路段建議建設停車樓,并采用立體停車系統;停車樓的設計應為景觀建筑,全面融入環境。同時強化現狀停車場標識性問題,解決停車設施不醒目,車流引導不及時等問題。
(4)打造城市濱海景觀慢行系統
打造“漫步、慢跑、騎行、主題觀光”一體的慢行交通體系,打造海城相融的開放空間和特色休閑帶。
4.2生態策略
總體策略:生態優先,修復濱海岸線
(1)估算環境容量,保護岸線:將環境容量指標作為生態旅游規劃所遵循的標尺,進行生態環境容量的測算。針對規劃區主要環境保護對象及關鍵環境問題,制定分區分制的總體策略。
(2)創造條件,恢復岸線:梳理濱海公共空間體系、景觀環境系統,騰出公共空間,恢復岸線公共屬性。
(3)因地制宜,豐富綠植:運用生態學相關原理,以周邊大面積山林作為生態背景,用喬、灌、草結合方式,形成層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打造春花浪漫、夏蔭濃郁、秋色絢麗、冬季蒼翠的植物景觀。
4.3公共空間策略
總體策略:以人為本,塑造城市帶狀公園
(1)沿街形成步移景異的視線變化和步行體驗:創造宜人的街道尺度和沿街綠化,形成良好的綠化基礎,利用街道轉彎半徑和坡度易形成步移景異的視線變化和步行體驗。恢復岸線公共屬性,增強岸線開放性,將單一功能的濱海景觀道路轉變為城市帶狀公園。
(2)結合公共空間,進行旅游節慶活動策劃:依托濱海西路現有的景觀資源特色,突出旅游主題,將未來旅游項目進行分區規劃,策劃旅游產品,確定游線體系,策劃游線主題和特色內容。
(3)重點塑造跨海大橋門戶空間:金沙灘公園、銀沙灘公園及跨海大橋與濱海路相交路段,可以形成西側最重要的親水公園,并與動物園形成聯動,是本區域的門戶,作為本次城市設計的重要實施載體進行重點研究。
4.4特色街區策略
總體策略:注入活力,塑造街區文化特色
(1)對私搭亂建進行“減量增綠”的整治:通過對私搭亂建的“減量”處理,可以增設公共綠地和步行交通,改善街區環境的同時有效串聯山海游覽路徑.
(2)對付家莊街沿線閑置建筑進行“微整形”:現狀閑置的建筑,退臺式的設計、宜人的高度和集中的規模,十分適合改造成旅游服務設施,能大幅降低更新利用的開發成本。? ? ?(3)充分利用現有建筑資源,挖掘文化,二度開發旅游配套服務功能:將豐富旅游服務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現有居住建筑資源,形成豐富旅游配套的特色民宿、海鮮餐飲街、水產零售市場等業態,從而引導服務品質的提升,最終形成富有活力的體驗式特色旅游服務街區。
結語: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之下,通過城市設計手段,合理開放濱海空間,將城市景觀道路塑造成為全國最有魅力的濱海帶狀公園,展現大連濱海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