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華總
摘 要 水稻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雖然近年來我國水稻種植技術進步明顯,但部分地區的水稻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直接影響到了水稻的質量和產量。只有明確水稻種植的主要技術環節并集中力量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推動水稻種植行業的良性發展。基于此,對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進行闡述,重點論述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
關鍵詞 水稻;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1;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26
水稻在我國擁有非常悠久的種植歷史。近年來,水稻種植業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各類新型種植技術、農田管理模式已經在實際種植作業中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水稻的質量和產量也都實現了進一步提高。水稻種植行業的發展總體趨于穩定,但在細節層面依舊存在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后續工作中,要加強對于水稻種植技術的分析與研究,并逐步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最終推動水稻種植行業轉型發展。
1 水稻種植技術
1.1 選種
水稻種植行業高速發展,市面上的水稻種子品種也在日漸多樣化。實際水稻種植中,不同水稻品種在生長成熟周期以及生長環境要求等方面會呈現出非常顯著的差異,需要根據特定種植區域內的水文、氣候和地質條件來選擇合適的水稻種子進行種植,既要保證水稻種子可以適應種植區域內的生長環境,又要保證最終收獲的水稻可以滿足當地居民的消費需求[1]。通常情況下,水稻種植戶在選種時都應當以抗逆性強、適應性強、熟期適中以及米質優良為原則。此外,水稻種植戶購買水稻種子后,需要檢查種子的外包裝、籽粒以及標簽,以確定種子品質。如果發現水稻種子包裝破損、標簽字跡模糊或是包裝存在二次封口的問題,則需要到購買水稻種子的地方進行更換,從而避免因為種子品質問題而影響水稻的產量及質量。
1.2 處理種子
購買水稻種子并確認無誤后,種植戶需要對水稻種子進行處理,以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高種子的成活率。具體可以從以下3方面著手完成對水稻種子的處理。1)種子篩選。剔除干癟以及品相較差的種子,進而保證水稻的成活率。2)曬種。選擇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場地進行曬種。在曬種時要注意將種子全面鋪開,從而利用陽光蒸發掉種子內的水分。曬種可以提高水稻種子內酶的活性,并起到一定的殺菌效果,從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降低其病蟲害發生率。3)拌藥。完成曬種作業后,需要給種子拌藥、拌肥,其目的在于殺蟲殺菌、補充養分。這一環節的工作可以提高水稻種子在育苗階段的成活率,因此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實際水稻種植中,還可以借助浸種、催芽等方法來完成種子的處理工作,同樣能夠達到殺蟲殺菌、提高種子成活率的效果。
1.3 播種育苗
播種育苗階段需要重點完成以下6個方面的工作。1)前期準備和實際播種工作。現階段,種植戶在種植水稻時大都采用育苗移栽法,這就意味著處理完種子之后需要參照實際耕作制度與種植模式來進行播種育苗工作。通常情況下,我國各水稻種植區的播種時間均不相同,育苗工作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但總體應當在氣溫為5~6 ℃的條件下進行播種。2)選擇育苗地。在選擇育苗地時,要盡可能選擇滲水性較好的區域,要求地勢平坦、相對高度較高,以便于灌溉、排水,進而避免播種后的水稻出現爛種、爛苗等問題;此外,要選擇非鹽堿地進行育苗,以降低鹽堿物質對水稻生長造成的負面影響[2]。3)選擇床土。在選擇床土時,既要考慮到土壤的疏松肥沃程度,又要嚴格控制好土壤的酸堿度,進而為水稻種子和幼苗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4)整理苗床。若要對苗床進行整理,則需要嚴格控制好苗床的長、寬和四周溝深。而在完成苗床整理工作之后,則需要將周圍的土壤耙細、弄平整,降低后續水稻播種工作的難度。5)澆水和施肥。實際播種前要根據土壤的理化性質選擇合適的肥料,期間要注意控制好各種肥料的用量。正式播種前,要先對苗床進行澆水,要將苗床澆透,為種子發芽提供適宜的環境。播種期間,要注意控制好種子的播撒程度,盡可能使其分布均勻。具體來說,應當根據后期的移栽方式來確定單位育苗地內的播種量,而每一個孔穴則應播2~3顆水稻種子。6)苗床管理。苗床管理主要包括溫度管理和水分管理兩部分內容。水稻育秧棚封閉后,農戶要注意觀察水稻幼苗的生長情況,以明確水稻的生長階段并對棚內溫度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把控。例如,水稻秧苗處于1葉1心期,需要將棚內溫度控制在30 ℃左右;如果水稻幼苗順利進入2.5葉期,則應將棚內溫度控制在20 ℃以下。若育苗棚內溫度過高,則應當通過擴大通風口的方式進行降溫。水分管理中,種植戶一般需要在播種前和水稻出苗后進行2次澆水作業,實際澆水量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滿足水稻幼苗的生長需求。
1.4 整地
在種植水稻時一般都需要進行整地,但整理時間和方法并不固定。因此,種植戶需要結合種植地的耕地條件以及氣候特點選擇合適的整地時間點及整理方法。如果土地灌溉不方便,則應當在秋季進行整地,這既能夠降低后續水資源的消耗,又可以促進土壤熟化并清除土壤中的害蟲蟲卵、雜草以及病菌。如果不存在灌溉上的困難,則可以先在秋季進行翻地,來年春季將土地再耙一遍,以達到熟化土壤的理想效果。
1.5 插秧
完成整地工作后,需要對苗木進行移栽并完成水稻幼苗的插秧工作。通常情況下,需要根據特定區域的氣溫條件確定插秧時間。對于插秧時間的選擇一定要準確,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實際插秧作業中,種植戶需要先觀察水稻幼苗的品種特性和生長情況,必要時還應當根據水稻品種的分蘗能力對單位面積農田的插秧量進行調整,以把控好水稻的整體生長情況。具體來說,如果水稻幼苗的分蘗能力較好,則可以適當降低單位面積農田的插秧量,反之則應當增加單位面積農田的插秧量。
1.6 科學施肥
施肥需要遵循混合施肥的原則。具體來說,需要綜合施用化肥、有機肥、微量元素肥等多種肥料,從而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在施肥前,需要綜合考慮水稻的特性和天氣因素,進而確定具體的施肥量。如果水稻的抗病能力較弱,則可以適當增加氮肥用量,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如果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較差,則應當在追肥階段增加鉀肥的用量,以提高水稻的莖稈韌性。實際施肥過程中,需要按照氮、磷、鉀之比為2.00∶0.75∶1.00控制好肥料用量。實際施肥過程中,需要根據水稻的品種、生長情況、種植區域內的氣候條件來調整施肥比例,以確保能夠實現施肥效果的最優化。
2 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
2.1 紋枯病
紋枯病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病害問題。患有紋枯病的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從而導致產量降低。相關資料表明,紋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擔子菌亞門真菌是該病害的病原菌,而發病部位則主要集中在水稻的葉片與莖稈部位。紋枯病發病初期,水稻的葉片與莖稈部位會出現暗綠色斑塊。隨著病害的進一步發展,斑塊的位置會逐步增加。此時水稻葉片也會出現枯黃、腐爛等問題,因此需要提高關注度。
紋枯病治療措施:1)加強農田管理,進而通過科學施肥、合理灌溉等措施提高水稻的抗病害能力;2)在春季打撈菌核,從源頭控制好紋枯病的傳播;3)控制水稻種植密度,提高稻田通風性,一定程度上減少紋枯病的發病概率;4)利用化學藥劑完成紋枯病的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已唑醇、戊唑醇等。
2.2 稻瘟病
稻瘟病也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病害,稻梨孢是該病害的致病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通常情況下,稻瘟病的發病部位為水稻的葉片、莖稈以及稻穗。稻瘟病輕則會造成水稻減產,重則會導致水稻死亡,進而絕產。因此,需要提高對這類病害問題的關注度,以保證種植戶的實際收益。需要注意的是,稻瘟病發病位置存在差異,常見的類型主要包括苗瘟、葉瘟、谷粒瘟,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審慎應對。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1)在選種時盡量選擇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提升水稻的抗病害能力;2)播種前利用抗菌液對水稻進行浸泡,以降低稻瘟病的發病率;3)對土壤進行消毒,如果稻田已經出現稻瘟病,可以使用40%的稻瘟靈乳油1 000倍液兌水對水稻進行治療。
2.3 二化螟
二化螟等蟲害問題也會對水稻生長造成負面影響,應當給予足夠的關注及重視。二化螟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蟲害,具有為害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二化螟主要經歷蛹、幼蟲、卵及成蟲等4種形態,其繁殖速度非常快,需要注意謹慎應對。
二化螟具體防治措施:1)在農田中放置性誘器,完成對二化螟的初步誘殺;2)利用二化螟的趨光性借助黑光燈完成誘殺;3)利用稻田灌水的方法消滅蟲源,降低該類蟲害問題的發生率。
3 結語
水稻是非常重要的糧食產物。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需要把控好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點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這樣才能在現有基礎上提高產量并推動國內水稻種植產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龍平.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0(08):45.
[2] 鐘衛國.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與病蟲害防治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5):20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