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摘 要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當前我國鄉村第一產業普遍存在大而不強、產業單一、產業融合度低的現象。農業發展受到資金、技術、人才等限制,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壯大第一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山東省是果蔬生產大省,濱州市楊柳雪鎮是山東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鎮。基于此,以楊柳雪鎮西辛莊村為例,對其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農業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77
產業轉型是指產業結構、產業規模、產業組織、產業技術裝備等發生顯著變動的狀態或過程。產業轉型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過程,最終目的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產業競爭力[1-2]。農業轉型升級是傳統農業與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相融合進而形成新型農業產業體系的過程,主要體現在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產業鏈條充分延伸、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 西辛莊村農業轉型升級現狀
西辛莊村位于楊柳雪鎮西面,東臨小開河,西臨徒駭河。西辛莊村人,利用得天獨厚的水土條件發展了20多年的果蔬種植。目前,該村219戶746人、120多公頃地,建起300多個大棚,種植黃瓜、葡萄、甜瓜等作物。村民每天將自家大棚收獲的新鮮果蔬裝上車,運到50多千米外的銀座超市、全福元超市售賣。最初以黃瓜、西紅柿為主,逐步擴展到種植無公害富硒葡萄、甜寶甜瓜、羊角蜜甜瓜、茄子、絲瓜等多個品種,在滿足濱州當地市場供應的同時,已遠銷廣東、廣西及湖北等南方地區。
20世紀90年代初,西辛莊村人除了種地,就是趕集賣布。1996年,響應當地政府號召,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由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建起8個蔬菜大棚,成為村里第一代種棚人。由于缺乏大棚種植經驗,頭兩年不盈反虧,為此鎮上聘請山東省壽光市孫集鎮潘家村蔬菜大棚技術員手把手指導村民建大棚、種植瓜果蔬菜,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更多村民加入種植行列。
但是,困難也隨之產生。村里常有“菜販子”收菜,村民沒有定價權,經常吃虧。為了讓村民的收益得到保障,2007年,村里成立濱城區辛莊蔬菜專業合作社。自此,村委通過綜合評估鄰村(鄭家村)、蔬菜大市(壽光市)、省會(濟南市)等蔬菜種植區的報價,進行統一定價,村民只管專心保障蔬果的好品質。市區兩級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定期來村測土質,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合作社提供種苗、化肥、農藥、技術服務,并注冊“承民”商標,供種植戶使用。
科技在進步,大棚也在一代代升級。第一代大棚完全由人工操作,光照控制全靠經驗;第二代有了風口,可以初步控制溫度;第三代實現智能化,棚里設置一個喇叭,另一端連著手機,當棚內溫度達到上限時自動報警。2020年,楊柳雪鎮投資250萬元,在辛莊村南邊新流轉土地約1.6 hm2,規劃建設10個高標準“幾字鋼拱棚”,第四代大棚走入種植戶的視野。這種大棚面積可達0.27 hm2,是第三代棚的兩倍,水肥一體化、雙層棉、遮陽網、防蟲網一應俱全。
為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合作社舉辦了采摘節。2018年,西辛莊村接待游客7 000人次,2019年達到1萬人次。種大棚蔬果,讓西辛莊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每戶平均收入10萬~20萬元,并輻射周邊大唐村、小唐村及惠民縣胡集鎮于家村、三河湖村等10余個村。西辛莊村通過大棚里的“農業轉型升級”走向了小康之。
2 西辛莊村農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1 發展機遇
2.1.1 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充足的地下水,加之黃河三角洲沖積平原肥沃的土壤,使得西辛莊具有良好的水土條件,逐漸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化經營轉變。楊柳雪鎮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3.9 ℃,年平均日照2 451 h,全年降水量854.8 mm[3],土壤質地以中土壤為主,且面積占全鎮總耕地面積的70%左右。西辛莊村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2.1.2 農超對接的新型流通方式
西辛莊村與超市簽訂合同,由農場直接供應或超市集中采購農產品,將生產與市場對接起來,構建起產銷一體化鏈條。一方面,商家按照市場需求,提出品種和數量要求,農戶按其要求進行生產。從供給側進行改革,避免盲目生產,有利于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降低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商家可以直接去農村合作社、基地進行采購,了解采購源頭,因而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2.1.3 政策驅動力增強
一方面,濱州農村商業銀行楊柳雪支行黨支部與西辛莊黨支部簽訂黨建結對共建協議,并授信西辛莊村
1 173萬元貸款,用以支持村莊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進程,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環境。西辛莊村遠離城區,交通不便,在濱州市交通運輸局支持下,一條長1.6 km、寬7.5 m,直接連接濱惠大道的公路即將在該村落成。推動西辛莊的農業品牌走出大門,實現了產業振興。
2.1.4 市場驅動力增強
為迎合當下休閑觀光的消費趨勢,西辛莊村舉辦了主題為“田園風光、果香辛莊”的采摘節,市民可以去領略田園風光,享受農家果蔬采摘樂趣。同時,節慶活動也促進大棚產業成為村民致富的“金色產業”、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以點帶面推動了全鎮休閑農業大發展,為建設“綠色宜居地、紅旗楊柳雪”增添了更大動力。
2.1.5 技術驅動力增強
一方面,大棚種植技術不斷升級,第四代新型大棚水肥一體化、雙層棉、遮陽網、防蟲網一應俱全,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又保證了大棚內的溫度、光照,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另一方面,宣傳方式多樣化,西辛莊將傳統宣傳方式與現代網絡技術相結合,與濱州市傳媒集團合作,在電臺FM105.7頻道、4S店以及與共享單車廣告商合作進行品牌宣傳,鎮政府為其開設“楊柳雪鎮西辛莊村訂閱號”進行品牌推廣,填補了傳統傳播方式的空白,為農產品打開銷路。
2.2 面臨挑戰
2.2.1 自然災害影響
濱州市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受干旱影響,冬天受低溫冷害影響,易發生火災、旱災,對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產生了一定影響。
2.2.2 資源要素瓶頸依然突出
西辛莊村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明顯不足,社會資本下鄉動力不足;農產品品種缺乏多樣性,品種相對單一;人才資源短缺,缺少經管、營銷、金融、農業技術等方面的人才,青壯年更傾向于外出打工,出現了60、70后干不動,80后不會干,90后、00后不愿干的現象。
2.2.3 品牌優勢不突出,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
突出農產品品牌優勢,質量和宣傳是關鍵,應有現代化的農業技術以及多樣化的宣傳方式作保障。而楊柳雪鎮整體經濟較為落后,農業現代化技術覆蓋率低,加之宣傳力度不到位,導致品牌優勢不突出。第一產業向后端延伸不夠,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問題突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2.2.4 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
西辛莊果蔬冷鏈物流存在預冷環節空缺問題,為降低成本,很多果蔬采摘后直接裝車運輸。物流公司為節約運輸成本,存在中途關閉車載制冷裝置現象,難以實現全程冷鏈,致使果蔬到達距離較遠的省外城市時出現腐爛現象,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一大阻礙。
3 對策建議
3.1 發展網絡直播及電商銷售模式,加大農業保險政策宣傳
1)縣長直播帶貨成為新型銷售模式。由政府背書、市長代言的農副產品贏得消費者信賴,促使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通過網絡直播“名人效應”,將品牌迅速推廣出去。2)要加大農業保險政策宣傳力度。圍繞農業生產經營的不同需求,進一步推廣大災保險和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對農戶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調研,了解其保險需求,推動農業保險由“保產量”向“保收入”轉變創新的需求。還要做好特色農險及大災保險條款的宣傳工作,積極動員種植大戶選擇使用大災條款,提升農戶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
3.2 強化政府資金支持,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及引入,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就業
在資金投入上,上級政府應完善“政銀擔”合作機制,強化金融等各類資本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引導銀行機構不斷加大對涉農企業的信貸投放,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行名單制管理,加強銀企精準對接。在農業技術支持上,農業大棚應做好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相變蓄熱等技術應用,大力實施“沃土工程”,推行“深開溝”施肥,推廣水肥一體化,提高肥料利用率。探索富硒西瓜、板栗南瓜等新品種的引種、種植新模式,開發葡萄雙季成熟技術。在吸引人才方面,加快與涉農高校對接,加強對農業科研人才的培養,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同時對返鄉、下鄉創業的人才給予資金、稅收等政策支持,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留在鄉村、扎根鄉村。
3.3 立足蔬菜產業優勢,延長產業鏈條
依托近郊區位優勢,全力打造都市休閑農業。創建草莓、黃瓜、多肉、笨雞蛋、樹莓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強農超對接,加大基地直采,建設中央廚房,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舉辦采摘節,搭建起休閑觀光農業開拓市場的大平臺,充分挖掘綠色無公害瓜果蔬菜的資源優勢,將其與親子游園采摘活動有機緊密結合,為市民提供周到熱情的服務,進一步樹立農產品品牌形象,擴大品牌知名度,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條,完善市場主體利益共享機制,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大力發展包裝業、加工業、運輸業等附屬產業,延伸產業鏈。
3.4 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
應加快建設以鎮為基礎的智慧快遞綜合運營中心,發揮行業引導作用,助力圓通、中通、韻達、百世等快遞公司盡早入駐。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供銷社等主體共同引入預冷設施,低溫分級分揀包裝。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儲存、產品可召回”的機制[4]。嚴禁第三方冷鏈運輸企業在運輸過程中關閉冷鏈系統,用完善的冷鏈物流疏通農產品“最先一公里”的梗阻。
4 結語
鄉村產業振興需要政府財政資金大力支持、相關政策進一步向“三農”傾斜。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應立足自身產業優勢,樹立品牌意識,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作用將果蔬品牌推廣出去,通過發展特色農旅項目,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標準化、信息化物流體系,加快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的一體化建設,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標準化服務。只有疏通鄉村產業振興的堵點,才能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 吳豐華,李敏.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歷史淵源與實施重點[J].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2018(01):51-61.
[2] 姚秦.中國證券業市場結構與績效研究:一個產業組織學的角度[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3.
[3] 濱州統計局.2019年濱州統計年鑒[EB/OL].http://tj.binzhou.gov.cn/tjxx/html/?1133.html.
[4] 王瑞.農產品冷鏈物流安全的追溯系統研究[D].日照:曲阜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