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民
摘 要 糧食問題始終是國家發展的關鍵。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食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基于此,在全面了解農業機械化概念的同時,剖析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并提出了5點建議,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糧食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92
1 農業機械化的概述
目前,對于農業機械化的解釋并未統一,專家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譚詩斌認為,以機械代替手工操作、以機械動力置換人力蓄力來減少勞動投入是農業機械化最直接的目的[1]。劉明祖等認為,農業機械化是指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經濟效益[2]。國際農業工程學會將農業機械化詮釋為農業用地通過機械、農具開發,從事農作物種植生產的過程。作為現代化農業生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的一次變革,對加強農業生產,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意義重大。
2 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2.1 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產出的影響
2.1.1 改善勞動生產率
對于糧食生產而言,機械化作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勞動生產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機械設備置換人力、畜力勞動,用科學技術替代傳統種植,不僅可以打破規模化生產的壁壘,還能進一步提升勞動生產效率,為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糧食生產奠定基礎[3]。
2.1.2 提高土地產出率
農業機械化可以大大提升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也就是說,通過機械化生產,可以大幅提升土地產出率,具體表現在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
1)翻耕階段,通過農業機械可以實現深耕、深松、整地,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滿足糧食增產需求。比如應用清壟深松精量化玉米播種機,可以實現深層松土、施肥及推茬清壟一體化作業,加快工作效率,提高產量。
2)播種階段,通過精量機械播種,可以保證播種量、深度、植株行間距等適宜,還能保證農作物所需資源、營養充足。比如應用玉米覆膜機械栽植設備,可節約20%~30%種子,節約15%左右水資源,達到增產30%的效果。
3)灌溉階段,相比傳統灌溉設施,節水設施的應用,比如自動滴灌技術,可節水50%以上,增產20%~30%。
4)收割階段,作為糧食生產的最后階段,受地區天氣變化影響,糧食作物產量降低。若使用機械干燥法,可以大大降低糧食變質、發霉數量,降低經濟損失。
2.2 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結構的影響
2.2.1 優化要素投入結構
在農業生產中,最初糧食生產僅涉及2個方面,土地和勞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累積的耕作經驗愈加豐富,大量良種、化肥、農藥投入到糧食生產當中,大幅提升了糧食產量。隨著時代的發展,糧食生產投入的要素資源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據相關數據統計,在我國粳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生產中,勞動力投入逐年下降,機械投入越來越大,化肥用量穩中上漲,種子投入呈波動下降。這充分表明,我國糧食生產正逐步向機械化方向邁進,勞動力越來越少,生產要素的投入結構得到了優化[4]。
2.2.2 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農村年輕勞動力進入城市,而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員多為家中老人,生產者年齡較大,間接表明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強度大幅下降。此外,當前農村地區的農戶不再單一從事糧食生產活動,而是以從事其他行業活動為主,以農忙時節參與糧食生產為輔,糧食生產不再是農戶工作的唯一選擇。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直接影響了糧食生產中要素投入的內部結構,同時還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之間的結構產生的一定影響。陳永生、胡檜、肖體瓊等人研究對農業生產中小麥、玉米、水稻以及蔬菜的機械化水平進行比較發現,小麥(93.21%)>玉米(74.95%)>水稻(68.82%)>蔬菜(20%)[5]。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能夠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優化生產工藝。
2.3 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的其他影響
2.3.1 種糧主體節本增效
1)相比人工作業,機械化作業可節約更多成本。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勞動力成本不斷增長。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越來越多的勞動力不再將糧食生產作為主業,而是投入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大大增加了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機會成本,提高了人工作業成本。而機械化農機具能夠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不僅能夠節省成本,而且能起到增產增收的作用。2)相比人工作業效率,機械化作業效率更高。糧食生產季節性顯著,對天氣變化要求極高,很容易出現搶收、搶種情況。各類先進、大型化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可以加快收割、播種速度,保障生產效率。
2.3.2 服務主體社會化服務增收
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必定會增加糧食生產中農業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從而促使糧食生產方式逐步轉變為勞動節約型。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農村產生了大量農業服務主體,比如農機企業、農機合作社等,這些企業通過租賃、全包等形式,將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提供給小農戶種糧主體,從而提高農機經營化服務水平,實現社會化服務增收[6]。
2.3.3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在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方面,農業機械化的促進作用極為顯著。1)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減少人力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強度,便于農戶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工作中。2)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產增收。3)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農機需求的不斷增長會給相關行業發展帶來經濟利潤,從而促進其他行業發展。
3 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措施
3.1 合理利用土地流轉政策,實現糧食生產規模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糧食生產涌現出了一些新問題,比如產權轉讓難度大、耕地細碎化、大規模生產困難等等。這些問題已成為限制糧食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性因素,甚至成為部分地區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絆腳石。為此,必須合理利用土地流轉政策,為糧食規模化生產奠定堅實基礎。比如,在土地規模化經營當中積極引導資金、技術先進的經營組織參與其中,加大土地流轉市場培育力度,實現農戶與農戶、農戶與經營組織之間合理化流轉。
3.2 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培養規模經營種糧主體
1)針對規模經營主體,政府應給予一定扶持,比如場庫棚建設補貼、新設備及機具第一次購買補貼、貸款貼息等等,為規模經營主體良性發展創建有利的外部環境。2)針對規模經營主體,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適當給予其土地整理補貼。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全面培養具有一定規模、帶動示范作用較強的規模經營種糧主體。
3.3 發展自動化、精細化的高水平機械化作業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等不斷涌現,正逐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互聯網+”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可以實現自動化、精細化作業,從而提升我國農業機械化應用水平。比如,利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優化播種機、收割機等機械設備的速度,實現自動駕駛、自動監測等自動化操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與作業效率,大大減輕了農業從業者的作業強度,為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供了可靠保障。
3.4 因地制宜推進區域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地形地勢復雜,區域農業生產水平千差萬別。比如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區,采用的農業機械多為大型設備;地勢復雜的山地、高原地區,采用的農業機械多為中小型設備。因此,應針對區域環境與經濟情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推進區域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與科研創新,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推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3.5 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擴大特色作物機械化生產規模
針對區域內的主導特色農產品,應對其農機農藝問題進行全面考慮,科學試驗、多次檢驗,制定科學、合理的規范標準,確定參考機具目錄,并做好示范與推廣工作。此外,針對支持農機農藝發展的企業機構,地方政府應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為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提供支持,進一步擴大特色作物機械化生產規模[7]。
4 結語
綜上所述,糧食生產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推動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在糧食生產中,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愈加顯著。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推進糧食增產增收,不斷深化農村經濟結構,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譚詩斌.對農機化替代效應呆滯現象的反思[J].農業經濟問題,1989(08):54-57.
[2] 劉明祖.以農機化促進農業現代化[J].現代農業裝備,2004(08):44-47.
[3] 李劉艷,白永秀.人地比例、機械化水平與農地生產效率[J].宏觀經濟研究,2018(09):147-158.
[4] 張云華,彭超,張琛.氮元素施用與農戶糧食生產效率:來自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9,35(04):109-119.
[5] 陳永生,胡檜,肖體瓊,等.我國蔬菜生產機械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蔬菜,2014(10):1-5.
[6] 蔡昉,王美艷.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一個反設事實法的應用[J].中國農村經濟,2007(10):4-12.
[7] 鄭旭媛,徐志剛.資源稟賦約束、要素替代與誘致性技術變遷:以中國糧食生產的機械化為例[J].經濟學,2017,16(01):45-6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