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慶增 陳 帥
(山東港口煙臺港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4000)
近年來,我國港口發展迅速,作為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的重要支撐,液體化工品業務板塊在“十四五”期間將持續壯大、發展。隨著港區內逐漸形成一個較為龐大復雜的液體化工園區,對港口的安全管理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本文分析了港口液體化工園區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家大力推動省域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一些具體解決對策。
港口;安全管理;化工園區;問題;對策
港口是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港口發展迅速,港口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并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強港。我國很多港口承載著原油、成品油、LPG、LNG、化工原料、化工產品及液體化工品裝、卸、倉儲、運輸服務等方面業務,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且比較集中的液體化工園區。
十三五期間,國家逐步加大化工園區建設力度,并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和一體化方向發展,但化工園區事故時有發生,例如,2019年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2010年大連新港“7·16”輸油管道爆炸事故。港口液體化工園區在安全管理方面,既有與其他化工園區相似的一些普遍問題,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化工園區的特殊問題。
一方面,港口液體化工園區已成為港口發展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對平安港口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港口液體化工園區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1)同一省域各港口液體化工園區過多過散,產業雷同、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園區發展方向不明確, 入港口園區的產品、產業缺乏配套能力和協同效應。
2)從現實情況看,有些港口未劃定化工集中區或液體化工園區,危險化學品碼頭裝卸、汽車裝卸、鐵路裝卸、罐區倉儲活動仍處在無序發展狀態,致使化工園區布局不合理。
3)現有液體化工園區總體規劃體系中未把安全規劃列為專項規劃,尚未開展區域風險評價,存在來一家企業選一塊地、然后根據企業需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弊端,造成一批已經建成的危化品企業之間安全防護距離不足。有的港口雖然進行了安全規劃,但由于迫于招商壓力,實際實行的是“先來先占”的入園準則,與港區散雜貨、集裝箱、木材等碼頭、堆場、客運碼頭、鐵路、港區辦公區及臨港化工園區之間的布局設計不符,重大危險源間發生多米諾效應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4)園區整體的消防規劃未與園區建設同步,未充分考慮消防站的建設規劃。
1)一體化管理體制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園區準入及退出機制不完善、部門協調機制未建立、屬地政府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園區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專業監管力量嚴重缺乏,屬地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監管人員不足,或者缺乏危化品專業的監管人員。
2)安全監管職責不清,存在重疊問題。如石油化工碼頭作業的安全管理, 就存在多個安全管理部門同時管轄的問題, 包括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原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交通管理部門(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海事部門、消防部門等;又如園區內同時經營石油化工碼頭、輸送管道、后方液化品儲罐區的危化品企業,其從業人員的資質考核, 除了應急管理部門(原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外, 還有交通行業的主管部門。管理職責的重疊不僅干擾港口企業的正常運營秩序, 還會給企業帶來經濟負擔,導致管理效果適得其反。
3)有的港口為了落實屬地管理的責任,成立了專門針對液體化工園區的安全管理機構,但在日常的安全監管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例如園區內也存在很多非港屬企業,港口企業沒有行政執法權,沒有安全考核獎懲非港屬企業的權利。
在2017年深化港航公安機關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我國已將港口公安局從所屬交通港航單位中分離,移交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并依法履行所轄區域內消防管理職責。但在體制改革之前,港口作為企業,是港口液體化工園區的主要建設者,同時又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港口公安局消防支隊有領導職能。這樣政企不分,由于消防安全監管工作同企業經營形成內在關系,導致消防部門難以發揮應有的監管作用,在港口液體化工項目消防審查、消防驗收和日常消防監督管理等工作中留下了一些問題隱患。如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事故,就暴露出天津港已移交給天津市管理,但天津港公安局及消防支隊仍以交通部公安局管理為主,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隊履行對港口的消防監管管理職能,造成政企不分的港口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
1)港口儲運產品種類及數量按市場需求變化而調整,且港口液體化工品裝卸輸送流速、流量大, 倉儲規模大, 儲存產品種類多,貨種儲運性質復雜, 對儲運裝卸系統設備及生產操作管理有特殊的安全技術要求。
2)港口液化體化工園區靠近江河海洋、公路鐵路,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大面積的水源污染和一些無法挽回的公共安全事故。
3)港口園區主要有中外合資、合作投資、獨資、投資委托管理等多種經營管理方式。多元化的經營主體,其安全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專業管理人員不足。
1)園區普遍存在未實現完全封閉化管理或與港區其他業務板塊共用出入口,外來人員、車輛流動性大,對液體化工園區的危險性認識不足。
2)未實行危化品運輸車輛專用車道,也沒有專用停車場和洗車場,造成危化品車輛與其他生產建設用車、辦公用車交錯行使、混亂停放。
3)未建立公共管廊、未投用應急事故池,沒有建立門禁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信息化平臺功能不全。
4)缺乏針對港口化工園區制定整體應急預案,個別單位應急預案流于形式,應急處置力量裝備缺乏,不具備初起火災撲救能力。沒有針對不同性質的危險化學品準備相應的預案、滅火救援裝備和物資,應急救援隊伍雖然綜合性強,但缺乏針對危險化學品的專業訓練演練,應急能力不能滿足園區要求,帶來安全風險。
1)以國家大力推動省域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為契機,建立起由省級港口統籌的各港口液體化工園區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運營和統一建設的一體化發展局面。
2)在制定港口總體規劃時,要科學規劃危險化學品區域,功能區域分區明確,提高港口本質安全水平,在液體化工園區總體規劃體系中把安全規劃列為專項規劃,開展區域風險評價。嚴格控制與人口密集區、公共建筑物、港區其他功能區、臨港產業園和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點之間的距離。
3)認真評估擬入園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提高入園標準,從源頭上控制。
4)做好消防安全規劃,布置消防管網,根據現行的《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落實各項消防安全措施,并結合園區的火災風險與事故特點,有針對性的設置消防站。
1)設置液體化工園區安全生產管理機構,由各成員企業組成,并配備滿足人數要求的具有一定化工領域安全生產實踐經驗的專職安全管理人員。
2)建立液體化工園區安全生產費用投入的長效機制,以滿足公共資源的建設與維護,以及安全獎懲、培訓和應急演練需要。
3)認真落實政府關于園區“一體化”建設要求,推動落實園區安全生產通用技術和管理措施,督促園區成員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1)設立門禁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及信息化平臺,實行封閉化管理或與港區其他業務板塊出入口分別獨立設置,嚴格控制人員、車輛進入園區。
2)加強入園車輛和人員的管理,實行危化品運輸車輛專用車道,設置專用停車場和洗車場,禁止危險品車輛進入非劃定區域,加強對入園人員的安全培訓及園區安全管理規定的培訓。
3)科學建設公共配套設施,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結合港口液體化工園區的發展特點,統籌考慮安全環保、公共設施、物流運輸、維修服務、應急管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完善水、電、氣、污水處理,公共管廊、道路交通、應急事故池、應急救援設施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設施。
港口液體化工園區和危險化學品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主動學習、認真研究2019年8月應急管理部印發的《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治理導則(試行)》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對照兩個導則要求,著力構建并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及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落實安全風險排查治理主體責任,建立安全風險隱患排查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1)液體化工園區要制定總體應急救援預案及專項預案,針對不同性質的危險化學品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方案,通過統一制度化方式,整合化工園區應急資源和救援力量,共同監控園區重大危險源。
2)化工園區作為多個化工企業集合而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園區規模聯合設置一個或多個應急救援中心,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整個園區事故應急預案的統一性、整體性及應急效率。
3)統籌加強港口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危險化學品專業救援力量建設,認真廣泛開展應急演練活動,貼近實戰,注重總結。
4)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向群眾尤其是進入港口液體化工園區的人員大力普及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置知識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園區各危險化學品企業要準確理解和認真落實《危險化學品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準備指南》(應急廳〔2019〕62號)的各項要素,針對本企業安全風險特點,全面加強應急準備工作,實現“救早救小”。
“十四五”時期,港口液體化工園區必將在港口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港口液體化工園區安全管理工作要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指導性文件,以國家大力推動省域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為契機,開拓新思路、新舉措,從而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整體水平,提升港口本質安全、創建平安港口,努力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強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