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華
(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訥謨爾河流域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地理位置E124°34′-N127°54′,N47°30′-49°05′,流域面積13740km2。訥謨爾河是嫩江中游左側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小興安嶺南麓,流經北安、五大連池、克山、訥河等市縣,于訥河西南39.6km處匯入嫩江,是嫩江中游左側的主要支流,干流全長569km。
訥河市城區南臨訥謨爾河,城區段防洪工程主要由齊嫩鐵路上游北堤、老菜河右岸回水堤和西大溝回水堤組成。由于城市發展的需要,在不影響河道安全行洪的前堤下將靠近城區中心的鐵路上游北堤長4.55km的訥謨爾河堤防段適度南移,平均約500m,可增加用地面積近2km2,約占2030年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的10%,并規劃為二類居民用地,以緩解城市用地空間的壓力。
為滿足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在保證一定的行洪寬度和保持堤防順直的基礎上,本著左右岸統籌兼顧,結合實際地形、地物等,在盡量不影響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對局部堤線作適當調整,以增加城區建設及景觀用地,共比較了4個方案。
方案1:原規劃方案,即北岸為現有堤線,南岸為原規劃的堤線;
方案2:北堤前移改線,南岸無堤(現狀)方案,即訥河市城區北堤局部改線前移(向訥謨爾河方向前移),改線段樁號4+346-8+900,改線段長4554m,東側前移630m,西側前移370m,南岸保持現狀無堤,此方案增加土地1.97km2。
方案3:北堤前移改線,南堤為原規劃堤線方案,即訥河市城區北堤局部改線前移(向訥謨爾河方向前移),改線段樁號4+346-8+900,南堤為的堤線,此方案增加土地1.97km2。
方案4:北堤前移改線,南堤在原規劃堤線基礎上相應后移方案,即訥河市城區北堤局部改線前移(向訥謨爾河方向前移),改線段樁號4+346-8+900;南堤在批復的堤線基礎上,與北堤改線段相應的南堤段平均退堤約400m,并且堤線位于新111國道訥謨爾河南橋南側,不影響行洪,此方案北岸增加保護面積1.97km2,南岸減少保護面積1.33 km2,保護土地面積凈增加0.64km2[1]。方案比較見表1。

表1 訥河市城區堤防改線方案比較表
根據河道實測大橫斷面,推算各方案的水面線,推求范圍為csO-cs8區間,成果見表2,可以看出各方案對原規劃水面線的影響不大,分析原因主要是上下游公路及鐵路橋阻水所致,但從堤距上看,方案3堤距最小,防洪工程運行風險較大。

表2 訥河市城區段堤防設計方案水面線對比表
方案1為原規劃方案,北堤保持現狀,不增加投資,方案2-方案4北堤前移,且前移堤線一致,因此增加投資相同,工程總投資為1366萬元。
方案1為原規劃方案,北堤保持現狀,不增加效益,方案2、方案3北堤前移,且前移堤線一致,因此增加效益相同,皆為5.77億元,方案4北堤前移,南堤后退,增加效益1.78億元,從增加效益方面比較,方案3、方案4最優。
從以上綜合比較的結果看,方案2、方案3增加效益最多,方案4次之,從防洪角度比較,方案4風險最小,方案3風險最大;經綜合比較分析,推薦方案4,即鐵路上游北堤樁號4+346-8+900向訥謨爾河前移,相應的南堤段退堤并與新111國道閉合。本方案由于主城區段約4.55km的已有堤防需南移,堤防上已有護坡及2座排水閘需重建,增加了工程量、投資,但通過改線南擴可增加城市用地近2km2,緩解城市用地緊張、交通擁堵及尼爾基水庫下游居民安置等壓力,符合國家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國策,從訥河市城區長遠發展規劃是合理的[2]。
國家城鎮化建設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過程,也是我國現代化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水利工程建設屬于公益項目,在保證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的基礎上,也要考慮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其他不同需求。訥河市城區堤防工程建設在防洪規劃時就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訥河市老城區人口過多,用地緊張,交通擁堵;為更好地實現城市的有序和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訥河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需擴展城市用地規模拉大城市框架,緩解舊城區用地緊張壓力,因此在防洪規劃時南移主城區段約4.55km的已有堤防符合城市發展和國家大政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