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彩霞
每年早春,小麥常出現“倒春寒”。如2018年3月11—15日,湯陰縣日均氣溫13.98 ℃,其中3月13日、14日最高氣溫分別達26.6 ℃、25.8 ℃;3月16—18日,全縣日均氣溫5.06 ℃,最低氣溫0.6 ℃,對小麥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湯陰縣2018年4月4—7日發生在清明后的寒流,對小麥的影響最大。湯陰縣氣象部門數據顯示,2018年3月23日至4月3日,全縣日均氣溫為17.4 ℃,其中4月2日的日最高氣溫達到31.5 ℃;4月4—7日全縣日均氣溫為6.9 ℃,全縣日均氣溫下降達10 ℃,其中4月7日全縣日均最低氣溫下降至-0.7 ℃,個別鄉鎮日均最低氣溫下降至-2 ℃,5 ℃以下持續時間為19 h,一些地方出現霜凍。其間,豫北小麥正處于拔節孕穗階段,幼穗組織幼嫩,含水量高,對氣溫變化敏感,抗低溫能力顯著下降,由此造成小麥大面積、不同程度的晚霜凍害。
一、凍害發生特點
(一)不同品種均有凍害發生
發生凍害的小麥品種主要有鄭麥366、豐德存麥5號、新麥26、百農207等。如湯陰縣宜溝鎮將城村、任固鎮杜施濟村,古賢鎮冢上村種植的鄭麥366,宜溝鎮任固辛莊種植的豐德存麥5號,菜園東楊莊種植的新麥26和五陵鎮撫寨種植的百農207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凍害。
(二)同一品種受凍害的程度也有差異
1.鄭麥366。湯陰縣菜園鎮葛莊村種植鄭麥366面積約200 hm2,凍害較輕。任固鎮杜施濟村種植的鄭麥366面積約46.67 hm2,幾乎沒有凍害發生。宜溝鎮將城村種植的鄭麥366面積約2.2 hm2,凍害發生嚴重。
2.豐德存麥5號。湯陰縣任固鎮種植的豐德存麥5號面積約208 hm2,幾乎沒有凍害。宜溝鎮種植豐德存麥5號面積約133.33 hm2,凍害較輕。
(三)早熟品種比中晚熟品種受凍害重
早熟品種比中晚熟品種受凍害重。如鄭麥366是早熟品種,新麥26是中晚熟品種,鄭麥366受凍害比新麥26重。
(四)凍害發生程度與“倒春寒”發生前澆水有關
“倒春寒”發生前澆過水的小麥凍害較輕,反之則重。春季一水未澆的小麥凍害更重。如湯陰縣將城村種植的鄭麥366。
(五)凍害與播種期、播種量的關系
適播期內早播小麥凍害重,遲播小麥凍害輕。適播期外過早播種小麥凍害更重。同一品種播種量大的小麥凍害重,反之則輕。
(六)凍害發生程度與土質土壤肥瘠有關
沙土地小麥凍害發生重,兩合土、黏土小麥凍害發生輕。土壤肥沃的小麥凍害發生輕,反之則重。
二、凍害形成的原因
(一)氣候因素
2018年4月5—7日,湯陰縣小麥正處在幼穗分化期,幼穗對低溫最為敏感,-1 ℃低溫即可受到嚴重凍害,凍害幼穗則全部死亡或局部凍傷。全部死亡表現為“枯心”,后期白穗,局部凍傷時幼穗表現為小穗停止發育,僅殘留穗節或小穗不育,形成畸型穗,等到小麥抽穗時出現不抽穗或白穗。前期溫度高,小麥生長旺盛,葉片幼嫩,而氣溫驟降就造成了冷害凍傷。
(二)品種差異性因素
早熟品種前期氣溫高,生長快,凍害發生時正處于孕穗期,相對于中晚熟品種抗寒性差,發生程度重。
(三)同樣的品種,田間管理不同存在差異
適期晚播,播種量適中,“倒春寒”發生前及時澆水的麥田受凍較輕。凍前澆水可以調節田間小氣候,起到保溫增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凍害的發生。
(四)小麥受凍害程度與耕地質量、土質、土壤肥瘠等因素有關
整地質量好、土壤肥沃、管理措施到位、小麥生長健壯的田塊凍害發生較輕,反之整地粗放、土塊架空、前期小麥生長弱加之土壤肥力不足的貧瘠地發生較重。湯陰縣五陵鎮、任固鎮晝夜溫差大的沙土地,遇到低溫凍害程度會較重。
三、應對措施
(一)改種其他作物
對發生嚴重凍害且沒有管理價值的地塊應搶時改種蔬菜、春玉米、春棉花等春播作物。
(二)加強管理,減少損失
對受凍害較輕的地塊,墑情差的及時澆跑馬水,配合施肥多中耕提高地溫,并結合病蟲害防治增施葉面肥,預防植株早衰和干熱風等,提高粒質量,減少產量損失。適宜小麥葉面噴施的微肥主要有磷酸二氫鉀和氨基酸類葉面肥。
(三)搞好晚霜凍害預防工作
時刻關注氣象部門晚霜凍預警信息,因地制宜采取降溫前澆水、噴施防凍劑的辦法預防凍害。低溫霜凍過后,及時查明凍害發生情況,指導農民采取澆水、噴施葉面肥等措施加強田間管理,最大程度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促進小麥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