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道路上,總有一種精神能穿越時空、凝聚人心,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沂蒙精神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的光輝精神財富,是偉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戰爭時期的展現和升華。
蒙山高,沂水長。從中共山東省委領導抗日武裝起義開始,到解放戰爭勝利,在長達12年的革命斗爭歲月里,這里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斗4000余次,每一座山頭都燃燒過抗日的烈火,每一寸土地都拋灑過革命烈士的鮮血。
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沂蒙人民用參軍參戰表達了對黨的忠誠。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中,先后有21萬多人參軍參戰,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多名英烈血灑疆場,詮釋了普通民眾對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向往,做出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同時涌現出用乳汁救助傷員的“紅嫂”、為革命無私奉獻的“沂蒙母親”、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英模人物和先進群體。“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塊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娃,送去上戰場”“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這是沂蒙人民支援革命戰爭的真實寫照。陳毅元帥曾深情地回憶這片故土:“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沂蒙人民與中國共產黨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形成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 3年視察山東時,將沂蒙精神的特質高度概括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這是對沂蒙精神的最高肯定和認可,也是對新時期弘揚沂蒙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誕生于那段崢嶸歲月的沂蒙精神,早已成為沂蒙大地的筋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在這片古老土地上創造著時代偉業。無論是戰爭年代的紅嫂精神、支前精神,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的厲家寨精神,抑或是改革開放中的沈泉莊精神,又或是當代“不讓一個人掉隊”的脫貧攻堅精神,沂蒙精神隨著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不斷匯入新的內容。
凝望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臨沂市的地圖,赫然如一柄熊熊燃燒的火炬。火焰散發的光芒不僅點燃了八百里蒙山沂水,也照亮了中國大地,仿佛訴說著沂蒙精神薪火相傳、代代傳頌與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的故事。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沂蒙精神這座不朽的豐碑,和其他紅色精神一道,正激勵無數中華兒女櫛風沐雨、砥礪奮進,用飽滿的熱情與執著的奉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新的篇章。
郭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