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芳 馬成程



一間間寬敞明亮、藏書豐富的圖書室,精心烹制著“文化大餐”;一座座設施完善的數字文化廣場,搭建起休閑娛樂的“精神樂園”;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文藝演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視覺盛宴”……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諧濃厚的文化氛圍,換來百姓一張張笑臉,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不竭動力。
文化設施接軌“數字化”
每當夜幕降臨,音箱里傳來熟悉的聲音,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后村的文化廣場上就會熱鬧起來。村里老少爺們兒聚在一起,散散步、鍛煉下身體、聊聊身邊的好人好事……等待著紅色電影的放映。
“現在俺村的數字文化廣場不僅有超清攝像頭、LED大屏,還有免費Wi-Fi,村民隨時可以來這里上網,暢享數字文化。”說起數字文化廣場的好處,劉集后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打開了話匣子。據了解,該村充分利用數字文化廣場舉辦廣場舞、威風鑼鼓、霸王鞭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培訓和表演活動,堅持每晚播放電教片和紅色電影,傳播紅色文化,營造“精神力場”,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每天一大早,樂安街道田王村的廣饒圖書館分館村級服務點就會敞開大門迎接前來讀書的村民。這兒的場地不大,卻干干凈凈,書籍算不上齊全,卻也整整齊齊。“作為管理員,要把衛生打掃好,讓來讀書和借書的人看得更舒暢些。”該服務點負責人李亮說道。
李亮管理下的田王村服務點,書架干凈整潔,藏書定時清點,書籍編號規范,閑暇時,村里愛看書的人都會到這里走一走、看一看。“我們村的書屋和縣里圖書館是聯網的,能夠統借統還,有從縣圖書館借書的,看完后直接在村里還上就行了,非常方便。”李亮介紹道。
文化廣場、圖書館是廣饒人享受數字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通過“數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廣饒縣為群眾文化生活插上了“數字翅膀”,讓公共文化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近年來,廣饒縣注重發揮縣級優質文化資源的牽引拉動作用,以聯辦聯建帶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服務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將鎮街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中心和農村書屋納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實現資源整合、互聯互通、Wi-Fi全覆蓋。目前,全縣8個鎮街全面建成高標準鎮街綜合文化站,鄉村劇場達到188個,數字文化廣場達到54個,基本實現了文化設施網絡的全覆蓋。
文化惠民下鄉“接地氣”
秋韻藝術團是樂安街道的一家民間文藝團體,也是廣饒縣文化惠民政策的傳播者,每年都參加“進千村樂萬家”文化惠民演出。“演員都是咱村民,節目自編自演,很受歡迎。”秋韻藝術團團長牛秋英說。
據了解,秋韻藝術團現有團員16人,全部來自本鄉本土。近幾年,秋韻藝術團自編自演創作了《父母的心思》《幸福中國一起走》《眾志成城抗疫情》等一個個貼近時代、有生活、有感情的作品,并以小品、京劇、演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百姓面前。
李玉梅是秋韻藝術團成員之一。她演唱的《抗疫歌曲·我的英雄》《我的祖國》《把一切獻給黨》等歌曲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受百姓喜愛。“我想通過我的歌聲,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正能量。”李玉梅說。
像秋韻藝術團一樣的莊戶劇團,在廣饒縣還有近70個。這些劇團廣泛吸納各級文藝愛好者及文藝骨干千余人,創作了有真情、有內涵、接地氣的節目,廣受群眾歡迎。創新公共文化點單配送模式,打造了“三公開三公示,百姓點單看大戲”文化活動品牌,實現了送戲下鄉常態化。
在大碼頭鎮小劉橋村文化活動室里,空氣中傳來陣陣墨香,廣饒縣美術館特聘老師何冠麟正在進行書法授課。書法愛好者們一邊聆聽指導,一邊認真書寫練習。“何老師講得真好,從用筆、用墨以及章法方面都給予了指導,我們從中受益很深,希望以后經常舉辦這樣的活動,提高自身書法水平。”書法愛好者劉繼民說道。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廣饒縣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形成了多元化供給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顯著成效。文化志愿服務、文藝下鄉、送電影下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點亮了百姓生活。
文明實踐編織“幸福網”
每天中午,在樂安街道東王村的老年人幸福苑里,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們齊聚一堂,打牌、下棋、聊天,幸福洋溢在他們的臉上。而在“一元餐廳”廚房里,志愿者們忙著做蒸包,和面、搟皮、包餡,不一會兒,便飄出陣陣飯香。
說起村子里的“一元餐廳”,老人們贊不絕口,高興勁兒溢于言表。東王村現有70周歲以上老年人68位,大部分為“空巢”“留守”老人,以前為了圖省事,老人們吃飯往往是將就。而“一元餐廳”的出現,徹底解決了老人們的吃飯大事。
針對部分子女照顧老人不方便的狀況,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東王村投資35萬元建起了幸福苑,又投資6萬元購買了炊具、餐具和桌椅板凳等,建起了“一元餐廳”。凡是年滿70周歲的老人、貧困重度殘疾人,只要交上一元錢,就能在這里吃上可口的中午飯,讓老年人找到“家”的感覺。
為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深入開展,大王鎮吳家村圍繞“講、評、幫、樂、慶”五字訣,成立了“五彩”互助會,分別是“紅色”宣講互助會、“綠色”文明互助會、“橘色”文化互助會、“藍色”平安互助會、“黃色”愛心互助會。“五彩”互助會里有返鄉大學生,有村里的文藝愛好者,有熱心的環衛工人等,他們熱衷公益活動,在方方面面為全村老少提供服務。
解決基層群眾實際困難,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切入點。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國家級試點之一,廣饒縣結合各村實際,在每個實踐站成立移風易俗、文化傳承、扶危濟困等3-5個文明實踐互助會,積極吸納村“兩委”成員、部分“五老”志愿者、致富帶頭人、文化帶頭人等擔任各類互助會會長;同時,依托村(社區)實踐互助會,發展壯大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隊伍,有效解決農村生活困難、政府救助時效性不強等問題。目前,廣饒縣建成村(社區)實踐站482個,各類村(社區)實踐互助會1865個,以村民互助的方式,推動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就地及時解決,基本實現村民互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本文圖片由廣饒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