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張元元



初夏時節,萬物勃發,齊魯大地處處展現著生機與活力。在“江北水城”聊城市,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外辦、省委網信辦共同主辦的“獻禮建黨百年——尋找外事中的紅色印跡”主題宣傳活動從這里啟程。
聊城這片紅色的熱土,孕育了忠誠擔當、大愛無我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是中美友好使者牧琳愛老人的“第二故鄉”,也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哈利生的長眠之地。如今,他們雖已遠去,但他們的名字卻永遠留在了山東對外交往史上,成為一抹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記。
嬗變的馬西林場
在聊城市莘縣西北部、馬頰河以西不遠處,有一個名為馬西林場的地方。夏季,這里濃蔭蔽地,綠蓋遮天,被人們稱作“馬西綠洲”。馬西林場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一位深受聊城人民愛戴的領導干部,這個人耕是孔繁森。
據馬西林場場長石斌介紹,孔繁森于1981年至1985年在莘縣任縣委副書記,1986年至1988年任聊城地區林業局局長,而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
“中國2606”項目莘縣造林工程就是孔繁森在聊城工作期間執行的。
歷史上,莘縣境內的黃河故道形成了高低起伏的沙丘荒漠,風沙危害嚴重。為治理沙荒,改善生態環境,莘縣于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了國營王奉苗圃。1979年,馬西林場在王奉苗圃的基礎上正式建立。1980年10月,中國政府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簽署了由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援助的基本協定,項目代號為“中國2606”,莘縣造林工程屬于該項目的一部分。
1982年,世界糧食計劃署投資2000萬美元,以馬西林場為基礎,在馬頰河以西4個鄉鎮營建“中國2606”項目林,造林面積達11萬多畝。1984年6月下旬,世界糧食計劃署考察組的4名外賓在莘縣進行了為期3天的考察,孔繁森便負責此次考察的接待工作。這次考察非常重要,既要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價,以確定項目是否繼續執行,又要決定是否同意莘縣續建二期工程的申請。
“孔書記對準備工作要求十分嚴格,比如現場路線、訪問農戶的安排、接待條件的改善、外賓的生活習慣、服務員的禮儀等,都布置得非常細致。他常說:周總理說過,外事無小事!”石斌介紹,為了少花錢又讓外賓滿意,孔繁森親自到泰安挑選富有民族特色的紀念品,外賓個個愛不釋手。當時,莘縣縣委招待所的接待條件非常有限,孔繁森親自指揮,改造了房屋,加蓋了衛生間,置辦了大餐桌和西餐餐具。
考察結束后,考察組在報告中給“中國2606”項目莘縣造林工程這樣的評價:“對項目總的實施及完成的質量予以肯定”“對各項活動的出色的質量及很高的成活率(超過90%)印象很深”,二期工程也因此被批準了。
離開莘縣以后,孔繁森仍然十分關心莘縣造林工程,二次進藏后,幾次寫信詢問項目林管護情況。如今,這里已由原來的“黃沙蔽天日,飛鳥無棲樹”,轉變成莘縣西部的一道綠色屏障。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人民不會忘記孔繁森的功勞。
跨越國界的愛
“我是一個美國人,但我有一顆中國心。”這位有著“中國心”的美國人名叫牧琳愛(Eunice Moe Brock),生前曾擔任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現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名譽院長、陽谷縣安樂鎮劉廟村中美友誼小學名譽校長。一個美國人,因何對中國如此熱愛?故事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1917年8月11日,牧琳愛出生于中國北戴河,幼年跟隨父母在聊城生活,13歲時前往美國,畢業于范德比爾特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美國丹佛市兒童醫院院長。人在美國、心系中國的牧琳愛,一直想再去“第二故鄉”走一走、看一看。
1999年,在丈夫去世后,牧琳愛毅然決然變賣了她在美國的房產、汽車和山林,并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幫助下,在陽谷縣安樂鎮劉廟村安下了家。此時,牧琳愛已經82歲高齡。
盡管年事已高,但牧琳愛還想著要盡己所能地“發光發熱”。據劉廟村黨支部書記劉慶安介紹,1999年至2001年,牧琳愛在此生活期間,出資為村里修路、建果園、建圖書室;擔任劉廟村小學外教,為學校購置100臺電腦;為55名老人購置老花鏡、32名白內障患者提供手術醫療救助,花費總計約35萬元。
被聘為聊城國際和平醫院名譽院長后,牧琳愛積極促成醫院與國外醫學界的學術交流與協作,并資助醫院工作人員前往國外進修學習。同時,她還捐資修建醫院、捐贈醫療器械,并堅持為醫護人員進行英語輔導。據牧琳愛生前的貼身翻譯王玉青講述,當年牧老坐公交車往返于陽谷縣與聊城市之間,很是辛苦,但她樂此不疲。
牧琳愛在88歲時立下遺囑:去世后捐獻眼角膜,并將遺體做成標本捐贈給醫學院或研究中心供醫學研究。2013年,這位善良、慈祥的老人與世長辭,遵照其遺愿,她的遺體被捐贈給醫學研究機構。從1999年到2013年,牧琳愛把生命中最后的14年全部奉獻給了她所熱愛的這片土地。
為了更好地發揚牧琳愛大愛無疆的國際主義精神,讓更多人了解這位可敬的老人,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專門辟出一個房間作為“牧琳愛女士陳列館”。2013年9月26日,聊城市牧琳愛愛心基金會成立,至今已開展了一系列諸如幫扶病患、捐資助學的公益活動。
“我只要求簡單的生活,以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愛護別人,這樣我就很快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們不會忘記,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老人,這位傳播快樂的和平使者。
戰地醫院傳承紅色精神
在聊城市陽谷縣大布鄉郝樓村,有一處以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哈利生的名字命名的戰地醫院舊址。解放戰爭時期,哈利生醫院發揮了救死扶傷的重要作用。
鐵爾生·萊孚·哈利生(1888-1947年),加拿大著名的外科醫生和國際和平主義者,曾在軍隊中服務多年,并多次到中國行醫。1945年后,哈利生加入了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衛生組織,負責醫療工作,為中國解放區籌措醫療物資。1947年1月10日,哈利生歷盡千辛萬苦護送兩卡車醫療物資至陽谷,由于病情惡化,不幸病逝于此。
1947年,劉鄧大軍渡黃河南下途經郝樓村時,經部隊領導認真考察,選擇郝樓村作為后方醫院駐地。為紀念哈利生這位國際主義戰士,冀魯豫邊區行署在此建立了哈利生醫院,并附設衛生學校,作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時傷病員接受治療和進行康復的后方醫院之一。
今年83歲的老黨員蘇清亮是郝樓村村民。據他回憶,當時哈利生醫院配備了優秀的醫務人員,醫生醫術高超,其中有一位高級外科大夫人稱“一把刀”。“醫院給老百姓治病從不收錢,軍民之情血濃于水,村民的思想覺悟也很高,白天從部隊領到東西,晚上再送回,生怕傷病員餓著、凍著。”蘇清亮說道。
新中國成立后,哈利生醫院和朝城醫院合并后遷往聊城,成為聊城市人民醫院的前身。郝樓村哈利生醫院現殘存院落一處,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由于沒有留下當時醫院的照片,村民都深表惋惜。雖然現在的郝樓村已今非昔比,但崢嶸歲月里的紅色精神卻在此代代相傳,成為后人汲取前進力量的不竭源泉。
刁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