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芳

有考試就會有分數。
如何科學、客觀地看待考試分數,這應該是父母的必修課。
想提醒父母,分數只代表孩子某階段某種知識學習的結果,不能替代孩子發展本身。不要看重一次考試成績,而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學習的內生動力。
有考試必有分數。在放學路上,我們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家長:今天數學考了多少?孩子:八十九分。家長:怎么連九十分都沒有?你們班最高分是多少?你是多少名?
分數和名次讓孩子之間的上下高低陡然明晰,讓家長的心頓時焦慮起來。其實,八十九分和九十分之間,孩子的學習水平到底能有多大差別?可是,因為有具體量化的數字,就可以方便比較。一比較,焦慮就不請自來。尤其是,當分數作為一種篩選工具時,這些量化指標中的分毫差別,甚至可以改變人生前進方向。
看一個家長是否稱職,要看家長如何對待分數這些外在的量化指標。若是家長眼里只有分數,對孩子發展而言恐怕是本末倒置。我以為,分數只代表孩子某階段某種知識學習的結果,不能替代孩子發展本身。就比如體重計上的數字,本身不能說明我們的生活和身體是否健康。同一個體重數字,對有些人是胖,對有些人則是瘦。因為每個人身高不一樣,先天的身體稟賦也是不一樣的。這個道理,理解起來再容易不過。
可是,換成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卻似乎接受不了這個觀點,一般要求孩子必須向某個高分數看齊。若是分數不達標,就開始急急忙忙地尋輔導班,請家教,目標是要把分數提上去。假使成績還沒有起色,家長會更加焦慮。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身心發展等教育目標仿佛被棄之不顧。事實上,若是通過提高分數來獲得孩子的發展,基本算是緣木求魚。
可是,在這個一切都進入數字化的時代,要回避量化指標很難。分數是用最簡單的量化手段來用于各種比較,比較則帶來了巨大的同伴壓力。上學時比成績和排名,同樣的卷子,同學考了優秀,而你勉強及格,你就可能會與好學校錯過。工作時,比的可能就是職位或者收入。等到做了家長,很多人就開始比孩子,若是自己的孩子比人家的優秀,那是一種多么大的榮耀呀。
比較無休無止恐怕會貫穿一生。這種從小到大的對比,我以為其實質是同伴競爭,現在有個專有名詞叫作“內卷”。所以讓人在考試面前壓力山大的,其實是每個人在各個時段逃脫不了的一次又一次的同伴競爭。當然,有同伴壓力并不全是壞事,它作為一種外來的壓力,能促使人們不斷去努力進取。
可是,若是將人生的進程設定為迎合外在的競爭,將分數這一內卷的工具當作追求的目標,那么孩子的成長難免就會走形。因為成長原本是由內部驅動自然發生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先天稟賦,也有著不一樣的成長節奏,理應有不一樣的成長路徑。可是,為了能在各類競爭中取得優勢,為了能有個好的分數,很容易異化成由外部壓力驅動的成長,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對分數、名次、名校的膜拜。
但是,由外部壓力驅動的個體成長和發展是沒有持續性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觀察到,為了有個好分數,有些家長讓孩子參加了無數輔導班,可是最后收到的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完全是由外部驅動,孩子的內心沒有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不到進步帶來的成就感,好成績反而是欲求不達。
所以,家長與家長之間的差距在于如何對待分數。在真正懂孩子的家長看來,用分數衡量孩子的學業并不科學,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成績說明不了問題。所以他們并不看重一次考試成績,而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孩子學習的內生動力。
學者們的研究也發現,在最高科技領域里,科學成就和考試分數也沒什么關系。孩子的自我驅動能力,自我認同感,自信心等發展品質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如何將內卷(同伴競爭)轉變為自我超越,將橫向比較轉向縱向比較,讓孩子找到真正的學習的樂趣,應該是家長著重解決的問題。
其實,越是內卷,家長越應淡化分數、名次這些外在的量化指標,把精力用在發現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上,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孩子不是機器,不可以只用冷冰冰的數字來衡量,家長要學會模糊處理孩子卷面上的那個數字。正如同減重過程中,不要老是盯著體重計上的數字,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標遲早也會實現。
當然,讓家長暫且忽略分數,關注成長,確實非一日之功。我發現,那些本身是外部驅動型的家長,更喜歡用分數、名校等外部因素來衡量孩子成功與否。而一些自我驅動型的家長,更善于用各種方法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能力。其實將孩子的與他人競爭引導到自我較勁,并不需要秘法,不過是價值觀的轉變和引導。古人很早就講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勝己者強。
那么,在無法回避分數的情況下,家長該怎么引導孩子正確認知分數呢?我和自家娃一直是這么說的:學習的目標不在于分數成績本身,而在于你通過學習得到了多少樂趣,長了多少本事。學習就像是你追著太陽在跑,分數就像是你的影子。只要你向著太陽前進,影子永遠會追隨你。可是你若是為了追逐影子,背著太陽,那么影子也會越來越弱。通過這個擬人化的比喻,孩子在年齡很小時,就能理解學習與分數之間的關系,從而正確地看待分數,極少產生焦慮。
親愛的家長們,你們不妨也試著這樣去看待分數,幫助孩子去尋找他們心中的太陽,而不是讓他們朝著影子奔跑。
人生若是考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路徑,都有不同的奔跑姿勢。重點是家長千萬不要舉著鞭子驅趕,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迎著太陽主動奔跑。
我們都想要有自主和有目標的生活,這才是讓人類學習、成長和快樂的原因。若是家長只是要求孩子掌握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控制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分鐘,孩子就沒有機會去實踐自主權,也缺少成長目標和動力。只有具有內驅力的人,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目標,實現自我的完善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