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 劉天驕,宋佳音,潘晨燁,尹劍橋,曹競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加快,伴隨而來的是城鎮化進程逐步向前推進。故而其所謂城市中的“新”,勢必要與自古存在的“舊”即舊有歷史古跡、內在歷史文明、舊有生活方式發生一定的碰撞,并產生一系列當代城市中對自身舊有遺跡舊有文脈的探討。而一些依舊存在的城市中的大遺址群,無疑是最能將歷史印記得以收藏與保存的形式。故而,我們應思考如何能夠更有效充分地對大遺址進行保護與利用。關注城市中的大遺址群,保留舊有歷史文化,并非單一、固執地將其封存,而應運用有效手法將其自身及周邊進行激活,將城市舊有角落空間重塑,將人群引入文化之中,提供可感觸的歷史印記。
1.機遇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庇纱耍覈筮z址保護活動被給予很大程度的重視與肯定,為保護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堅實的基礎。
西安,是世界歷史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而我們所探討的“五陵原”,就位于臨近的咸陽市,其作為漢代陵墓群遺址,代表了一定的漢代文明,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2.挑戰
咸陽五陵原陵墓遺址群因其囊括范圍巨大且環境復雜,保護利用工作面臨許多困難,其擁有著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周邊環境雜亂無章等眾多問題,從而導致整體陵墓區沒有得到合理開發,其周邊區域也并未得到相應的依托發展。本身已具有漢陽陵與漢茂陵兩座歷史文化博物館,但由于周邊開發不完善,沒有做到與外部空間環境的協調發展,博物館建成后的后續發展動力明顯不足。
研究過往世界歷史遺址保護進程,可以發現遺址保護制度逐漸完善,遺址保護的廣度、深度、維度都有所擴充。人們愈發認識到遺址的多樣性以及時間跨度特征,愈加重視遺址保護的特殊性,遺址保護工作也提出采取多維度的遺址保護形式,結合地理維度進行物質層面以及非物質層面的遺產保護。同時,遺址保護研究也逐漸引入創新性的活化和設計方式?,F有的大遺址保護方式主要有露天保護展示、回填保護展示、覆蓋保護展示、修復保護展示、遺址重建再現展示、遺址模型復原展示、異地搬遷保護展示等。國內大遺址的保護研究主要基于文物角度展示歷史價值,對于大遺址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問題、民生及產業發展問題、空間資本化問題等關注不足,大遺址保護區域的活化程度低下、開發程度不高、規劃深度不足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既有的大遺址保護片區既不能在旅游教育業上達到預期的價值效果,也不能在區域本身的發展上起到促進作用,最終走向遺址片區的沉寂。
1.五陵原遺址區位條件
基本區位:五陵原位于陜西咸陽市北部,因其原高土厚,地勢開闊,自然風光絕佳,五陵原被歷代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成為皇家陵墓區。五陵原地區臨近大量鄉鎮,故而應思考一種鄉鎮與五陵共同協同發展的新形式,使其能相互帶動,共同發展。
2.五陵原遺址歷史背景
西漢高帝長陵,景帝陽陵,惠帝安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位于五陵原上。陵設邑建縣,故名“五陵原”。
3.五陵原遺址特性
五陵原因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我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遺留在五陵原地區的名勝古跡和珍貴文物星羅棋布。
五陵原現已開發的旅游資源主要有漢茂陵和漢陽陵,其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都已建造博物館。
其余幾座漢代帝王陵墓也都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陪葬墓中還出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
綜上,其本身已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與資源利用的優勢,且擁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目前更著重其個體資源的開發,并未真正將其五陵綜合共同發展。
4.五陵原遺址空間環境調查
五陵原周邊有20多個鄉鎮、300多個自然村,帝陵周邊基本均為村落和居民點。五陵原周邊交通方面來看,其從西安市內到達五陵原區域則必經南北向機場專用高速,后將進入東西向各條縣道,再自各條不同縣路進入各個陵墓。大體而言,交通路網較為清晰明確,比較高效便捷。
整個五陵原區域南部規劃有鐵路通。其未來規劃將有一條水平方向游覽路線將長、安、陽、茂、平各個陵墓相連。
1.物質環境—遺址本體及周邊環境
(1)博物館文物展出結合科技手段多維化展現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接收信息的信息量和方式,都有了較高水平的認知和要求,博物館展出方式也應隨著科技發展而進行變化。現今表現手段有屏幕互動、三維動畫和全息成像等。其表現核心大多為敘事性,強調沉浸式體驗,為觀者呈現豐富、生動的歷史演繹,使文物所表達的信息多維化。
(2)建立遺址自然公園聯系周邊環境打造生態文化圈
選取遺址合適范圍及周邊人文生態環境,調研當地人文生態環境,將遺址與自然環境、當地歷史文化和區域資源聯系,提升遺址對當地影響的價值。

圖1 咸陽五菱原文物保護規劃示意圖
2.非物質環境—人文生態及相關環境
(1)舉辦特色文化活動,吸引旅客。
結合遺址文化內涵,在遺址周邊村鎮舉辦“文化節”等特色活動,讓游客切身體會西漢時期的生活方式,吸引其了解遺址,了解曾經的歷史變遷。
(2)與當地學校合作開展課外活動
可以采取“館學合作”的方式,即與當地各學校合作,開展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校外活動體驗,如課外教學或者志愿者活動。
大遺址是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環,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其不同于一般的遺址保護,在策略上存在獨特性。應充分考慮到空間規模大、涉及范圍廣、牽涉時間長等矛盾問題,多部門協同合作,使其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新活力。
大遺址保護除了要注意遺址本身的保護,還要注意區域環境的整體保護。這其中囊括了本地原生的自然環境、政治經濟形態等社會因素。在保護中要注意維護在遺址區長期生存的民眾及其生產生活狀態,以人為本。關注和取舍區域內所有的物質和精神元素,通過整理和提煉,賦予該區域新的發展脈絡和前景,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大遺址保護特點在于,作為一個區域性環境,在時間作用下,人和自然的行為在空間上產生了多維度疊加融合。不僅是遺址本身,還有當地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俗建筑等復合疊加形成的獨特的環境氛圍、視覺效果、沉浸感、內在神韻等,都應積極維護和留存。
傳統的博物館只是將其原有的文物及遺產保護起來,而文物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卻是活動的、處于發展狀態的,博物館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是使其能夠持續的、發展的。傳統方法并未考慮到文化遺產保護區的發展情況,而要使其能夠不斷地發展、更新、持續散發活力,就應進行可持續、動態的保護與發展。首先,應對大遺址所在的歷史過程、特定階段的土地利用與發展進行保護與展示,由此,可綜合考慮其價值與意義,從而提供發展的可能。同時,還應根據遺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的策略,使其能根據城市發展不斷散發活力,同時又能維持其歷史原貌,使其具有真實性。最終,在研究過程中,還應不斷地調整保護策略,綜合考慮歷史、現今與未來的多種因素,也應不斷對策略加以優化與訂正,同時關注遺產與周邊居民、環境因素,使其能夠一直處于最能散發歷史價值的狀態,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能滿足參觀者與城市更新需求的發展。
在“十四五”規劃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背景下,大遺址保護在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咸陽五陵原遺址作為陜西省具有豐厚歷史價值的古遺址群之一,通過對其進行策略探索,我們共得出三點更完善、更立體、更高可行性的大遺址保護與開發結論:
(1)大遺址保護過程中同時注意保護自然和民生環境,有意識的延續歷史文脈,并大力發揚地域文化魅力。
(2)將大遺址片區作為博物館展示的基地,提供給參觀者由小到大甚至達到社會層面的參觀方式,將文物古跡動態的展示在人眼前。
(3)綜合考慮大遺址的價值意義,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其自身的保護策略使其具有真實性。
綜上所述,其理念將不僅僅為五陵原在未來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可持續性保護發展提供更完備的理論指導,也將為我國大遺址開發工作的進行提供更多的理論指導與借鑒,從而也為我國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