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6月15日文章,原題:曾經的太空超級大國俄羅斯,如今與中國合作探索太空63年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將近4年后,又將第一名宇航員加加林送入軌道。即使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仍然是一個可靠的航天強國,并在過去20年中與美國一起建造和運營國際空間站。
現在,俄羅斯太空計劃的未來取決于世界新興太空強國——中國。
經過多年的承諾和一些有限的合作,俄羅斯和中國已經開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任務計劃,將直接與美國及其合作伙伴的太空任務展開競爭,從而開啟一個新的太空競爭時代,其激烈程度可能不亞于第一次。
兩國已經計劃2024年在小行星探測任務中展開合作。他們正在協調一系列月球探測任務,計劃到2030年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永久性研究基地。
鑒于與美國的關系日益緊張,太空已成為中俄兩國關系升溫的一個自然延伸。
俄羅斯官員已經暗示,一旦與合作伙伴的協議在2024年結束,他們可能會退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列舉了各種原因,但政治似乎是其中一個因素。俄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上周表示,如果美國繼續實施影響俄羅斯航天計劃的制裁,俄羅斯將退出(合作)。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教授瓊·S·約翰遜-弗里斯說:“美俄的空間站合作一直被譽為各國即使在關系緊張時也能合作的象征,但現在這種緊張已經到了可以打破一切合作的程度。”
中國的太空探索起步較晚,但現在已躍居太空大國的前列,完成了俄羅斯和之前的蘇聯都未能完成的任務,包括上個月在火星登陸和部署一臺火星車。
今年春天,中國發射了一個新的軌道空間站的首批模塊,并可能很快在本周四將首批3名宇航員送入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退役后,可能只有中國擁有有人駐留的環繞地球的前哨。
中國在2003年將該國首批航天員送入太空,但卻從未被邀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合作。美國國會在2011年通過的立法禁止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航天局及相關公司進行任何合作,理由是存在間諜活動的風險。
俄羅斯和中國以前進行過太空合作。中國首批航天員穿的是俄羅斯的宇航服。后來,中國根據俄方的設計制造了自己的宇航服,中國一些火箭也采用了俄羅斯的設計。
如今,通過與中國合作,俄羅斯有可能追求那種雄心勃勃的科學遠航,在后蘇聯時代,面臨預算下降的俄羅斯無力獨自實現這類目標。
憂思科學家聯盟的中國項目經理格雷戈里·庫拉奇說:“這是一種自然的伙伴關系。俄羅斯人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中國人有資源來資助這些任務。”
中俄關于月球前哨站的新協議表明雙方合作程度在加深。最終,中國希望月球基地具備開發水、礦物和能源資源的能力(這些資源可以讓航天員短期生存)并成為更深入太空探索的基地。
獨立航天分析人士、關于太空探索的新書《爭奪天空》的合著者納姆拉塔·戈斯瓦米說:“一個永久性基地既有象征意義,也代表力量投射的能力。”▲
(作者史蒂文·李·邁爾斯,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