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校園小記者”“我要參加電視臺的小小記者團”……可是,你們會采訪嗎?優秀的小記者都擁有哪些采訪秘籍呢?快來加入“紅紅”組建的“紅粉”記者團吧!
問:“哪件事讓你對自己的無知感到震驚?”
回答:“小的時候寫作文要求寫筆名,我寫的一直都是‘中華繪圖鉛筆……”
“神回復”是針對某個問題或者某種現象給出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抑或是一種無心插柳、蜻蜓點水式的調侃,具有讓大家會心一笑、回味無窮的絕妙效果。
在街頭采訪中,由于被訪問的路人毫無準備,非常容易出現讓人哭笑不得的“神回復”瞬間。“您幸福嗎?”“您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你知道這些熱門的話題嗎?被采訪者們的什么回答會讓你感動呢?他們的哪些反應會使你捧腹大笑呢?讓我們一起看一看那些經典的“神回復”,感受一下有關“采訪”的幽默。
◇最“實在”的回復
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前,電視臺就“幸福是什么”這個話題進行街頭采訪。記者采訪了幾千名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其中,一些意外的回答讓人捧腹,引發熱議。
記者:“您幸福嗎?”
路人上下打量了記者一番,然后答道:“我姓曾。”
記者:“您覺得幸福嗎?”
一名正在排隊的大學生:“幸福啊。”
記者:“您覺得幸福是什么呢?”
大學生:“每天把該做的事做完,舒舒服服地玩,就是幸福。”
記者:“您覺得最壞的事是什么?”
大學生:“最壞的事是接受你的采訪時,被人插隊了。”
◇最“靠譜”的回復
記者對“‘我們與藏羚羊科考行動”進行報道時,在全國各地的街頭巷尾隨機采訪路人。記者的問題包括“平時都喜歡什么野生動物”“聽說過藏羚羊嗎”“藏羚羊有什么特點”等,而路人的回復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其中,一位大爺面對鏡頭表現得十分淡定,他的回答最有喜感。
記者:“藏羚羊有什么特點?”
大爺:“它能上山。”
記者:“為了保護這種野生動物,我們能做點兒什么呢?”
大爺:“看它餓了就給它吃點兒什么,渴了就給點兒水。別讓它們在危險的地方待著。再也沒啥好辦法了。”
◇最“自然”的回復
記者:“你的夢想是什么?”
煎餅攤主:“攤煎餅,為了大伙兒能吃點兒好的,我發掘的是傳統的東西。哎呀,糊啦!”
◇最“嚇人”的回復
記者:“什么是食物鏈 ?”
小朋友:“食物鏈是我吃你、你吃我!”
◇最“穿越”的回復
記者:“你最喜歡非洲的什么動物?”
小朋友1:“鳥,還有翼龍。”
小朋友2:“我就喜歡那個大熊貓。”
記者:“非洲有大熊貓嗎?”
小朋友2:“有。”
記者:“你知道非洲每年到這個時候有哪些小動物要搬家嗎?”
小朋友3:“螞蟻,因為沒地兒住了。”
◇最“亂入”的回復
記者:“你最喜歡非洲的什么動物?”
剛學中文的外國學生:“打網球。”
“神回復”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記者和被采訪者溝通不暢導致的,我說東來你說西,自然可能出現“雞同鴨講”的對話。雖然這些“神回復”能讓人開懷大笑,不過,在實際采訪中,它們往往不是理想的新聞素材。因此,合格的小記者需要盡力避免“神回復”的出現!
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紅粉”記者團來教你幾招——
▼記者在街頭采訪時,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速。在自我介紹和提問時,都要用朋友之間正常聊天的語速說話,口齒清晰,不要太快。并且,提問之后要留出一點兒時間讓采訪對象思考。
▼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記者要用不同的提問語氣和方式。對成年人提問,記者的問題可以更加復雜和有深度;對孩子提問,就需要直白和簡單一點兒了,提問語氣也要更有親和力。
比如對成年人,可以直接提問“你對食品安全怎么看”;但對小朋友來說,“食品安全”這個詞太陌生了,需要從他們熟悉的角度去切入——
記者:“你經常買校門口賣的小零食嗎?”
學生:“以前放學時會順路買一點兒。”
記者:“那你媽媽同意你買嗎?”
學生:“當然不同意了,我媽說很臟。”
記者:“那你還敢買?”
學生:“我有一次吃了之后拉肚子,都沒去上課,現在很少買了。”
▼提出的問題要小,要具體。
今年國家經濟形勢如何?
今年家庭收入如何?
相比去年,今年的肉價如何?
這種問法讓大部分人都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說起。
怎么樣,這些采訪小技巧你記住了嗎?有機會的話,你也走上街頭,試著完成人生第一次街頭采訪吧!
將一個大的、籠統的問題破開,分成幾個具體的、生活化的問題細細地問清楚。這樣,采訪對象既能回答得上,又能說得有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