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文軒

20世紀80年代末,他是南京某工廠廠長,由于生產極不景氣,工人人心渙散,瀕臨倒閉。為挽救工廠,他借改革開放春風有了大膽想法,決定出一道考題,以題說事,轉變工人觀念,解放思想,使工廠走出困境。
他召集班組長及中層干部開會,每人發了一道考題,讓大家現場填寫認為合適的答案。考題是:某單位召開簽約會,領導見室內光線暗淡,讓一個矮個員工將燈拉亮。可是,燈線斷了,那個員工差5厘米才能夠著,眾目睽睽之下,他該怎么辦?
眾人拿到試卷,面面相覷,一臉疑惑。工廠正處于低谷期,是降職裁員?還是減薪?廠長究竟意欲何為?大家一頭霧水。
關鍵時刻,每個中層干部都不敢怠慢,挖空心思填寫自己覺得滿意的答案,有的甚至長篇大論,旁征博引,寫起論文。
廠長現場翻閱著答卷,過目即扔,一臉不滿。所有人屏住呼吸,他們不知道將要發生什么。當廠長看到一張寫著“踮起腳尖拉亮燈”的答案后,停頓了好久,滿意地笑了。接著,廠長說出了他對答案滿意的理由,他說:“我們廠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目前業務僅限本地,不打開全國市場,搶占先機,不但要餓肚皮,還面臨倒閉。我們廠現在就是整個行業中的矮個子,沒有競爭優勢,不踮起腳尖去拉亮市場的燈線,就看不到光明。廠里的希望掌握在我們手里,未來的光明需要大家開拓進取。”接著,他說了成立市場業務部的想法,“業務部是具有開拓性的部門,很多時候,不會有更多的優厚條件等著你,相反恰恰需要你放開尊駕,踮高自己,發揮極限,創造機遇,取得成功。”
在廠長的倡議下,很多人積極報名,到全國各地跑市場拉業務。很快,他的工廠成為行業領頭羊。現在,他經營起來的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同行業生產基地,世界五大同行業生產中心之一。2000年8月,該廠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下屬七大公司近二十家企業,有4000余名職工,年工業產值10億元,銷售收入60余億元,連續十多年成為當地區屬企業上繳利稅第一大戶,貢獻卓著。
如今,哪里有業務,就一定有他們集團業務員的身影。作為董事局主席的他,先后寫出了多部探索市場經濟的理論文集《邊干邊吹集》《魚塘理論集》等,成為北京大學特聘顧問,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五所大學兼職教授,他還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等稱號。這個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大膽先驅者,就是中國“金箔大王”江寶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自己身處劣勢,看到比自己強的對手時,心理上往往會覺得被壓迫著,自嘆自卑,一蹶不振,甚至喪失斗志,被自己打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比別人遜色,只是受到種種內在約束,沒有嘗試發揮自己的潛力長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