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世紀末鴉片戰爭至今已經10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對那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告誡記憶猶新。100多年來,中國發奮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此作為不挨打的警示。過去的一個多世紀既是戰爭動蕩的年代,也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不僅重塑了中國的樣貌,也在融合著中國的智慧。
黃慶橋的《科技重塑中國》一書,從科學工程、科學評價和科學精英3個層面,剖析了當代中國“科技強國”之路所遭遇的戰略決策與技術攻克等問題,以歷史理性的視角重新審視了不同階段中國所面臨的科技挑戰,尤其是啟發大眾如何更公正地看待國內外現存的水平差距。
通常人們認為,近代意義上的科學技術是西方文明的產物,近百年來,中國亦步亦趨地追隨著歐美主導的科技浪潮,絲毫不敢背離。但在中國動蕩不斷的歷史進程中,部分科學事業頻遭擱置,一些高精尖的技術領域又長期面臨著發達國家的封鎖。幸運的是,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今天的中國即便還無法躋身科技強國之林,卻也毋庸置疑地占有著科技大國的一席之地。很多人認為中國與美國、日本等一些技術成熟的發達國家相比,是無法做到自主創新的。但回顧一下中國自身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這些詰難其實有失偏頗。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政府開展的科學工程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實際國情做出的取舍,也就是說,不同階段的現實環境決定了如今中國科技的基本樣貌。
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的航天熱潮中,關于如何選擇“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方案,國內曾有過激烈的爭執。當時的國際趨勢是,航天飛機正逐漸取代宇宙飛船成為新的熱點。錢學森等科學家看到了國內條件的局限性,認為應該暫緩研制航天飛機,因為航天飛機雖然先進,但因其制造難度大、研制成本高,并不適用于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最終,在錢學森的建議下,中央采取了先從宇宙飛船起步的方案,現在看來,這在當時也是最貼近實情的決策。
到了21世紀,最受矚目的技術之一高速鐵路正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新名片。這項成就與改革開放后中國推行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考慮到國土面積之廣、人口基數之大,發展長途陸路交通運輸成為一項突出的社會需求,加之政府對基礎設施的重視和開發,中國從一開始采用技術引進和聯合生產,到逐具規模地形成自己的產業生態,在豐富的實踐中一步步攻克各地段遇到的難題,最終可謂是“十年磨一劍”,順利地完成了從模仿到超越的華麗轉型。
《科技重塑中國》一書深入探討了中國科技如何從追趕者,成為某些領域的領跑者,以及在更多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書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首先梳理了重大科技發展的重要階段和成就,并進行多維度分析;然后,闡述科學評價體系在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推動作用;最后,將目光聚集于科技領軍人物,如錢學森、李政道、楊振寧、錢三強等科學家,呈現了他們對中國科技進步的巨大貢獻。
《科技重塑中國》是一本兼具學術性、思想性和可讀性的優秀科普讀物。從該書中可以讀懂中國科技何以迅速崛起,以及如何驅動中國發展,并深入理解科技自主創新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