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芳
武漢的櫻花又開了,那是在為援鄂天使們綻放微笑。袁天慧,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是天使中的一員。
2020年新年剛過,袁天慧接到院里電話,被問是否想去湖北支援。她沒有一絲猶豫,立刻答應了。
“不跟家里商量一下嗎?”電話那頭問。
“不用了,他們會支持的。”次日一早,袁天慧就踏上了前往武漢的行程。她是醫院那批支援者中唯一的女醫生。
在武漢的日子里,這位1985年出生的青年中醫成為國家援鄂中醫藥專家組的成員。當時的武漢情況既緊迫又緊張,看到其他專家和醫護人員都不顧個人安危奮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不分晝夜爭分奪秒地救治病人,作為這個隊伍的年輕人就更應該積極努力勇擔重任了,除了白天到各方艙醫院查房、收集病歷,袁天慧晚上還要馬不停蹄地匯總病歷、分析治療方案總結有效的方劑,準備向上級機關和專家匯報的匯總結果,經常是干到凌晨兩三點以后了……他和團隊為“武漢方艙醫院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實用臨床試驗研究和“大劑量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真實世界”的臨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據。研究結論被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六、七版)》采納,用于指導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她所在集體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優秀集體”。

團隊合影
袁天慧對支援武漢的風險是清楚的,但幾乎沒有害怕過。她的父母和姥爺姥姥都是軍人出身,面對艱難與危險義不容辭、迎難而上對她來說似乎是一種本能。當前她所開展的中醫藥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也是困難重重,但是她戰勝困難的信念和精神依然堅定和飽滿。
如今的袁天慧已是中醫內科學高水平創新團隊的青年骨干。但曾經的她是個充滿了美好幻想的鋼琴女孩。
4歲半學琴,初中考到十級,高中參加了清華大學冬令營,袁天慧的鋼琴之路看起來順風順水。但高三時的一場疫情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
袁天慧的親人有許多是從醫的,2003年非典來襲,很多醫護人員戰斗在一線救死扶傷的樣子讓18歲的袁天慧敬佩而羨慕。鋼琴是審美的,醫學卻能救人。她決定做一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選擇中醫還是西醫呢?袁天慧的表哥、表姐都是西醫,他們告訴袁天慧,有些病癥單靠西醫是不能完全解決的,比如高血壓,有些人吃降壓藥后血壓控制在了正常范圍,但頭暈、失眠等由血壓高引起的癥狀卻無法改善,這時候就需要中醫出馬,恰當的中醫藥方可讓這些“后遺癥”藥到病除。
中西醫結合才能實現療效最大化。哥哥姐姐們做了西醫,袁天慧決定與他們互補,專研中醫。她到云南中醫藥大學攻讀了中醫學專業學士學位。畢業后她在本校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后來又到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業同為中醫內科學。博士畢業前一年,她被送往美國Tufts University-Sackler School of Graduate Biomedical Science(美國塔夫茨大學薩克勒生物醫學研究生院)做交換生/訪問學者,主修臨床研究方法學。2015年博士畢業后,袁天慧進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作,從事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相關研究。
袁天慧師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指導老師、廣東省名中醫冼紹祥教授,博士畢業后留院工作,5年左右時間做到副主任中醫師,她在中醫上的成績讓人羨慕。這背后,有導師的悉心教導,也有她夜以繼日的努力與堅持。
讀博期間,袁天慧要同時做基礎實驗和臨床觀察研究。沒有課無須去醫院的時候,她常常泡在實驗室,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出門后,袁天慧并不回宿舍,而是轉身到檢驗科繼續研究,離開時往往已經是凌晨兩三點。完不成一天的計劃,她是不肯休息的。每天躺下不過幾小時,天就亮了,她又不肯睡懶覺,便早早起身繼續學習工作。
袁天慧并不覺得多辛苦。對她來說,這是每個想認真做事的人都必須經歷的。而她一切的努力,不過是想把自己喜歡的課題做出來,盡管困難重重,但投身自己熱愛的事業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2014年在美國的訪學經歷,讓袁天慧認識到把中醫理論方法用國際化語言表達清楚的重要性。“如果你能以國際語言表達我們中醫的理論和思想,外國人會更認可。”袁天慧坦言。
在袁天慧看來,新冠肺炎疫情是讓中醫更好走向世界的契機。中醫有許多地方是短期內難以從機制上解釋的,但它在疫情中實實在在的療效卻被清晰看到,中醫的全球關注度大幅提高。
“我們的研究,尤其是方法上的研究沒被國外認可,很多有效的藥物沒有走出去。不是藥物本身的問題,而是在于我們如何努力讓人家理解我們的產品的有效性。”袁天慧有些遺憾地說,“非典、甲流都有涉及中醫藥的診療方法發表在了國際頂級刊物上。有時候,中醫療法國際接受度低可能只是表達方式沒有得到認可而已。”
現在,袁天慧所在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了國際醫療部,這是國內中醫院最早擁有完善住院體系的國際醫療部,致力于讓中醫更好地走向世界。
袁天慧結合在美訪學時學到的知識開展了創新臨床研究,并努力參建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早期臨床研究病房,制訂相關規則及標準操作流程。她還把這一方法用到中藥及院內制劑的研究上,明確中醫藥在人體內暴露物質,結合基礎研究,探索藥物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
慢性心力衰竭也是袁天慧的研究重點。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成人心衰患病率為1%~2%,隨年齡增長而增加,70歲以上可達10%。最新研究顯示,1990年至2017年期間,全球心衰患者數量增加的近一半是在中國(29.9%),增長排全球第一位。
袁天慧所在的研究團隊,在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冼紹祥教授的帶領之下,從1986年主持國家“七五”攻關課題開始,便開展慢性心衰臨床及基礎研究。其首創中醫“心衰”病名;將中醫心衰辨證分為“氣陰虛血瘀水停證”和“氣陽虛血瘀水停證”,這項研究獲得了201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此外,袁天慧還熱衷于嶺南醫學流派及名醫醫案的收集。她從嶺南文化、嶺南醫學發展、嶺南氣候、飲食習慣等方面著手,總結嶺南地區民眾疾病特點,收集名醫名家的診療醫案,通過現代技術對比不同地域診療心血管疾病差異,提煉嶺南專家醫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治療方法,用來開發新藥,完善診療方案,凝練診療理論。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所在研究團隊,現在的袁天慧重點開展臨床研究與基礎相結合的研究,通過臨床研究到基礎驗證再反彈回臨床,指導臨床應用,期望能夠形成一些成果轉化,在臨床實踐中發揮更好作用,使更多患者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