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茹,李城德,王 政,董國璽,宋永吉,陳其鮮,胡曉紅
(1.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蘭州730020;2.甘肅省和政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甘肅和政731200;3.甘肅省積石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積石山731700;4.甘肅省臨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臨潭747500)
甘肅省春油菜主要分布在南部二陰區和祁連山北麓,南部二陰區是甘肅省春油菜最主要的集中產區,主要包括臨夏州的和政縣、積石山縣、臨夏縣、康樂縣、臨夏市,甘南州的臨潭縣、卓尼縣、夏河縣、迭部縣、合作市以及定西南部的岷縣、漳縣、渭源縣等市縣,年種植面積60萬hm2左右,占全省春油菜總面積的60%。為了加快該區域油菜栽培機械化水平,提高油菜機械化收獲率,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全省春油菜種植面積最大的和政縣引進春油菜新品種(系)開展機收品種篩選試驗,以期為機械化收獲提供品種支撐。
參試品種9個,分別是L01、L02、青雜5號、隴油雜1號、隴油雜2號、冠油雜812、隴油雜3號、隴油雜4號、F523,其中青雜5號為對照品種(CK)。
試驗設在和政縣松鳴鎮科托村,海拔2 240 m,無霜期153 d,平均氣溫5.4℃,降雨量810.2 mm。該試驗地為旱地,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質地為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冬小麥。每個品種設1個處理,試驗共設9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4 m×5 m=20 m2,行距20 cm,采用露地條播,小區播種量15 g,小區間距60 cm,重復間走道100 cm。試驗地播前結合整地基施磷酸二銨375 kg/hm2、尿素75 kg/hm2、有機肥600 kg/hm2、毒辛顆粒劑75 kg/hm2。成熟期對每個處理隨機取20株進行室內考種,對抗逆性、密度、抗倒伏、成熟度、植株是否緊湊、主花序角果數、豐產性、機收情況等進行了測定,并進行了田間實收測產,對油菜機收灑落情況進行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的9個品種在試驗地均能正常成熟,全生育期在147~152 d。新品系F523生育期最短,為147 d,較青雜5號(CK)早熟5 d;隴油雜1號生育期為150 d,較青雜5號(CK)早熟2 d;隴油雜2號、L02、L01的生育期151 d,較青雜5號(CK)早熟1 d;冠油雜812、隴油雜3號、隴油雜4號生育期與青雜5號(CK)相同。
從表2可以看出,青雜5號株高最高,為200 cm;其次是L01,為195 cm,較青雜5號(CK)低5 cm;L02、隴油雜2號、隴油雜4號3個品種株高均為180 cm,較青雜5號(CK)低20 cm;隴油雜3號株高170 cm,較青雜5號(CK)低30 cm;隴油雜1號、冠油雜812株高均為160 cm,較青雜5號(CK)低40 cm;F523株高最低,為155 cm,較青雜5號(CK)低45 cm。從分枝來看,一次分枝從4~8個不等,L01、F523的僅為4個,L02、隴油雜1號、隴油雜4號均為5個,隴油雜3號和青雜5號均為6個,冠油雜812和隴油雜2號分別為7個和8個。一次分枝高度L02、冠油雜812、隴油雜3號、隴油雜4號等4個品種較高,均在55 cm以上;L01、青雜5號、隴油雜1號、F523株高在40~50 cm,隴油雜2號最低,僅為27 cm。一次分枝株間距15~23 cm,可見分枝密度不同,間距越小分枝密度越大,L01和F523的一次分枝間距最小,為15 cm,冠油雜812和隴油雜2號最大,為22~23 cm;其余品種居中,為17~20 cm。二次分枝隴油雜4號最少,為4個,隴油雜1號最多為7個,其余7個品種5~6個。從主花絮看,主花絮長度差距較大,隴油雜3號主花絮長度最長,為96.2 cm;其次是隴油雜4號,為92 cm;第三是青雜5號,為82.2 cm;冠油雜812最短,為63.2 cm。青雜5號主花絮結角果數最多,為102個;其次是隴油雜4號,為100個;第三是隴油雜2號和L01,為88個;隴油雜1號最少,為70個。主花序角果數占全株比重最高的為隴油雜4號,占37.0%;其次是L01,占32.8%;第三是隴油雜2號,為30.9%;隴油雜1號最低,為24.1%。

表1 參試品種(系)生育期

表2 參試品種(系)農藝性狀

表3 參試品種(系)角果性狀和抗倒性

表4 參試品種(系)理論和實收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9個品種在成熟后抗裂角能力均表現為較弱和弱,青雜5號、隴油雜3號、隴油雜4號抗裂角能力為較弱,其余6個品種抗裂角能力為弱。從角果長度看,隴油雜2號最長,為8.5 cm;其次隴油雜4號,為7.4 cm;青雜5號最短,為6.3 cm。角果寬度3~4 mm。從植株與地面夾角來看,成熟期參試的9個品種均能直立成熟,與地面夾角在86°以上,抗倒伏等級為1級。從株型來看,9個品種均較為緊湊,植株纏繞不明顯。
從表4可以看出,青雜5號折合產量3 750 kg/hm2,位居產量第一位;其次是隴油雜4號,為3 645 kg/hm2;第三位是L01,為3 555 kg/hm2,3個品種產量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產量達到顯著水平。成熟后采用分段式收獲,人工收獲機械脫粒實收測產,從結果來看,青雜5號實收產量為3 180 kg/hm2;其次是隴油雜4號,為3 060 kg/hm2;第三是L01,為2 910 kg/hm2;從每平方米散落的籽粒數分析得到平均損失L01最高,為645 kg/hm2;L02次之,為630 kg/hm2;隴油雜2號第三,為615 kg/hm2。從機械損失率來看,隴油雜1號最高,為23.1%;其次是F523,為22%;最低的是青雜5號,為15.2%,其次是隴油雜4號,為16.0%。
從機收品種的要求來看,要求株高適中,分枝較少,特別是二次分枝要盡可能的少,主莖結角集中,產量高,耐密植,抗倒伏,成熟度一致,抗裂角能力強,機收損失低等特性。從該試驗結果來看,隴油雜4號分枝數量少,植株高度適中,主花絮結角數量較多,結角比率最高,損失率較低;青雜5號產量最高,損失率最低。從綜合性狀來看,青雜5號和隴油雜4號可作為和政縣的機收主栽品種。